吳琦

學科課堂要逐步向研究性學習發展,是教學發展方向。同時研究性學習課程可以在相關課題的研究中,深入學科課程的相關內容,拓展學科課程的視野。通過學生直接體驗進行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學習實踐,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生學習的能力。
下面就“羥基化合物性質的比較和綜合”內容的課堂教學,與同行共同探討“研究性學習與化學課堂教學的整合”。
一、對教材的理解及教學設計
掌握羥基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研究官能團之間的互相影響,通過積極的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思維活動,對其性質和變化進行概括和總結。這是高中有機化學教學的重點。
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生為了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就需要圍繞研究的問題主動地收集信息,進行加工與處理。將研究性學習應用于化學課堂教學整合,培養學生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信息、歸納信息,學會篩選和識別信息,并能夠利用信息恰當地解決相關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獲得親身體驗。逐漸培養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形成“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氛圍,進而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望。
本節課的第一個問題是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自主學習,歸納教材內容,收集有關乙醇性質等內容的信息。然后就有關乙醇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展開研究。
二、研究性問題提出
1、如何通過實驗理解乙醇有哪些性質?與結構有何聯系?有那幾種斷鍵方式?
2、H2O、CH3CH2OH、、CH3COOH都含有-OH,性質有哪些差異?如何驗證?
3、寫出乙醇分別發生分子內和分子間脫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乙醇分子內脫水生成乙烯,消去反應;乙醇分子間脫水生成醚,取代反應;乙醇與乙酸分子間脫水生成乙酸乙酯,酯化反應。提出我們所中學學習的有機化合物中,哪類物質能發生脫水反應?各具備什么樣的內在條件?
三、研究性學習的課堂實施
1、乙醇實驗探究
(1)請比較鈉跟無水乙醇的反應以及鈉跟水的反應,哪一種反應快?
(2)觀察酒精燈火焰的顏色。分別用干燥的燒杯內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驗證反應產物;
(3)把螺旋銅絲燒到紅熱,插入無水乙醇中(反復多次)。觀察銅絲顏色的變化,注意液體氣味的變化;
(4)觀看乙醇分子結構模型,指出分子中有幾種化學鍵;
(5)結合教材(第二冊158頁)乙醇分子結構確定實驗。
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和分析,經過對“乙醇分子在發生化學反應有幾種斷鍵方式”等問題的討論,活躍學生的思維,在嘗試、交流、探究、思考中的出結論。
a,只在①處裂—跟活潑金屬反應。
b, 只在②處裂—跟氫鹵酸反應。
c, ②,④處同時斷裂—消去反應。
d,①,③處同時斷裂—催化氧化。
e, ⑤,①,兩處同時斷裂—分子間脫水反應。
2、含羥基化合物實驗探究
(1)水、醇、酚、羧酸分子結構中都有共同的官能團—羥基。這三類物質中氫原子的活潑性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原因又是怎樣造成的?
學生討論回答,與Na反應速率不同;酚和羧酸能和NaOH反應,乙醇不能反應;苯酚與Na2CO3反應只生成NaHCO3,乙酸與Na2CO3反應CO2,乙醇不與Na2CO3反應。
3、含羥基化合物脫水反應探究(非實驗性)
師生經過回憶、討論、歸納得出:一般分子內含羥基的化合物,如醇、羧酸、蔗糖、葡萄糖、氨基酸、無機含氧酸、纖維素等能發生脫水反應。
以課堂討論、研究結合個別同學們踴躍發言,學生討論中,激烈爭辯、互相交流、研究討論、概括總結。之后,教師進行啟發引導。師生共同得出化合物脫水反應的種類:
①醇分子內脫水成烯烴(消去反應)
②醇分子間脫水成醚(取代反應)
③醇與羧酸之間脫水生成酯
④二元醇之間脫水可生成鏈狀,環狀或高分子化合物
⑤二元醇和二元酸之間通過酯化形式生成鏈狀和環狀的酯,也可縮聚成高分子化合物。
⑥含羥基和羧酸的化合物可自身脫水生成內酯,也可以生成鏈狀,或環狀的酯,也可以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⑦氨基酸可自脫水生成環狀化合物,也可以生成鏈狀,或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⑧無機含氧酸的脫水方式有:含氧酸分子間脫水生成如H2CO3;含氧酸分子間脫水如:
;
⑨苯的硝化反應和磺化反應。
四、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結果與討論
研究性學習”教學法就是在啟發學生思維的基礎上,發揮學生自我掌握和自我完善知識的本領,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它是自學、輔導與討論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筆者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看到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普遍認為感到教學形式有別與直接灌輸的“講授式”教學法,但我們看到,本節課上活躍極參,多為成績好的學生,且他們認為這樣教學知識的不容易忘記,同時部分學生卻一時難以跟上課堂節奏,打不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本文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教學應有選擇在課堂教學實施。
(1)基礎較好的學生適合“研究性學習”教學,而“講授式”教學對基礎好壞影響較小
(2)不同的教學內容也制約,對于理解性的知識內容適合采用“研究性學習”教學法,對于概念性的知識內容采用“講授式”教學法更為有適合
(3)還發現“研究性學習”相比“講授式”教學法能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為牢固,印象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