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賢
摘 要: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落后于城市化、工業化的背景下,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此次改革的推進,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益的同時,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要想把改革方案落到實處,那么把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折股量化,把擁有的“家底”用會計手段清晰明了的展現,是進一步提高村級集體資產經營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取得改革勝利的堅實基礎。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會計核算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會計核算的作用
1明確農民產權
農村資產、資金、資源是清核的主要對象,其中資源是最外化也是最有可能產生效益的部分。在資源中,土地資源可以作為農村集體資源類資產的核心代表。而村級會計委托代理記賬中心,對村集體經濟的會計核算對象中并不包括資源,導致大量資源性資產流于賬外。集體成員無法獲知資源性資產增值幾何,更不用說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
2規范行政建制
隨著農村社區的開放性、流動性逐漸增強,社區成員的異質性進一步加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和農村社區成員兩者之間已成為完全不同的概念。此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市場經濟主體更積極地參與市場競爭,農村集體資產形式多樣,價值上漲,都在一定程度凸顯出當前集體經營性資產收益不清、分配不明等突出問題,制約著改革的穩步推進。因此,如何用會計手段將清產核資、確權到戶等政策準確合理的體現到集體經濟組織的賬戶中,是當前階段的核心任務。
3提高農民收入
縮小城鄉差距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獲得了“分田單干”的權利,意味著他們不僅擁有了開展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還獲得了地租收益以及在集體土地上發展鄉村工業的權利。近十幾年以來,農民增收乏力問題突出,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增長進入瓶頸期,增幅逐年減緩。雖然從人均收入增速的角度看,農村居民一直高于城鎮居民,但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基數相差較大,差距的絕對數仍在不斷加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財產性收入可以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當農民可以分享更多財產權益,財產性收入穩步增加時,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農村股份合作制,讓農民以土地經營權、農房所有權等入股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獲得穩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有效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益。
3.4盤活農村資源
粗放的管理方式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而未利用地也常被一些群眾私人占有和使用,造成集體資產利用不善、資金流失等問題。近年來,由于土地、林地給農民帶來的財產性收入不斷增加,重要性也與日俱增。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有必要將這些資源性資產納入會計核算以保證正確利用與有效管理。首先,會計核算可以直觀的反映出資源性資產承包、流轉、征用、投資和處置等各種交易下引起的權利變動情況,便于管理人員全面掌握使用情況、作出相關決策。其次,把資源性資產納入會計核算以后,會計賬冊可以清晰的反映出承包者和經營者所承包經營的資源性資產的收入情況,及時準確的識別出應收、未收、已收賬款,保證收入的安全和實現。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會計核算的方法
1.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定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各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后,有的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有的成立了有限公司,將原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運營職能相應地轉移給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或有限公司,只留下村民委員會的公共服務職能,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制度設計,應根據其承擔的相應的具體職能來規劃設計,才能保證會計制度的適用性和實用性。
2.會計制度按照“賬務分設”的模式設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的村民委員會和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為了兩個相對獨立的主體,不適合在一起進行會計核算。村民委員會依法開展群眾自治工作,搞好自治管理和公共服務,負責村務民生、上級政策傳達、農村福利保障等工作;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集體資產的運營和管理,理順集體資產收益分配關系,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并進行法律允許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促進農民增收,帶領全體合作社成員共同致富。在進行會計制度設計時,一定要區分兩者主體定位的不同。
3.村民委員會的會計核算。村民委員會在脫離相關的經濟經營職能后,在會計核算方面更加側重于服務民生的收入和支出核算,重點在上級政府部門的各項補助資金、工作經費收入和村務管理、服務民生的相關支出等兩項,例如上級政府部門下撥的各項專項補助資金、專項工作經費、民政部門的獎補資金、駐村第一書記的幫扶資金、各項扶貧資金的收支、各種扶貧項目收益的收支等收入類項目的核算,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居住環境改造、農村廁所改造、農村扶貧支出等支出類項目的核算,相關收入和支出項目應盡量明細核算,科目細化,單獨核算各種資金使用的明細情況。
4.村民委員會的會計科目設置。村民委員會在財務會計科目設置方面,應根據現有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進一步細化,例如原有會計科目中沒有調整以前年度損益的相關科目,一旦發生涉及以前年度的錯賬,不能及時有效更正;又如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加大了對農村地區的扶持力度,各種補助資金和扶持資金種類繁多,在收到相關補助資金和扶持資金時,是否每一項資金類型都要單獨在收入類科目下單列二級或三級科目獨立核算;為了建設新農村,現在農村各項支出也是種類繁多,針對各種各樣的支出項目,是否也需要在其他支出科目下單列二級科目獨立核算,這些細節問題應當在修訂會計制度時作出規范性的統一設計,以便有據可依,有范可查。
結語
要想把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清產核資、折股量化,就要先解決核算主體、核算方式等問題,這些問題源自于在農村會計發展過程中,對集體資源性資產的管理權責不清、關注不足。把擁有的“家底”用會計手段清晰明了的展現,可以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益的同時,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長賦。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農技推廣,2017(12):69-71.
[2]郭強。中國農村集體產權的形成、演變與發展展望[J].現代經濟探討,2014(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