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宏圖
【中圖分類號】R246.8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001-01
肩周炎指的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出現不明原因的自限性無菌性炎癥,患者病發后會出現肩關節疼痛,且常于夜間加重,同時關節活動度會降低,并呈進行性加重趨勢,最終可發展為關節活受限,該病多發于50歲及以上中老年人,且女性發病率通常多于男性,目前關于該病的發病機制和誘因還沒有明確,屬于自然發病。肩周炎疼痛若長期沒有得到改善,會會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那么該如何改善疼痛癥狀呢,需要怎么鍛煉呢?
1、尊重個體差異
肩周炎發病階段的不同,患者的疼痛程度也存在差異,通過適當的鍛煉能夠改善疼痛癥狀,但是在鍛煉過程中需要遵循適中的原則,讓身體慢慢恢復,過度鍛煉很有可能會導致肩周發生二次損傷。
2、肩周炎鍛煉方法
2.1 鐘擺運動
鐘擺運動姿勢十分簡單,便于執行,患者首先需要體前屈站立,完全放松患肢,并自然垂下患肢,利用上肢已有的重力來模擬鐘擺,使得患肢能夠呈前后、左右方向擺動,患肢擺動的幅度需要根據患處的承疼情況來確定,無痛為最佳范圍。若患者自身有較強的承痛能力,在進行鐘擺運動是可讓患者手持中午,以此來增加其手部的受力,達到增加鍛煉強度的目的。
2.2 牽伸訓練
牽伸運動主要針對的是患者肩部的前、后、外部的肌肉,通過對其肌肉的牽拉連緩解肩部關節活動受限情況,緩解患者的疼痛。在進行牽伸運動時患者可以借助其他的輔助工具,例如柱子,墻體等,訓練時患者首先需要挺直脊背,將手放置于墻面、柱子等輔助物體上,雙手拇指朝上,將身體超前傾,以此來拉伸肩前部的肌肉。對于肩外部的肌肉同樣能夠借助墻面和柱子來實現,患者需要面對柱子或者墻面站立,腳尖朝前,伸出右臂從身前繞過至左肩,并用手肘部位頂部柱子或者墻面,采用外側轉體的方式牽拉肩外部。對于肩后部肌肉的牽拉,首先需要保持站立姿勢,用手抓住門框,伸直手臂,然后緩慢降低臀部,進行下蹲動作,重復進行以達到拉伸肩后部肌肉的目的。
2.3 攀援動作
患者需讓患肢保持靠墻攀登動作,讓身體完全緊貼于墻面,達到180°,持續停靠20分鐘左右,然后放松身體,稍微舒展一下重復進行一次。
2.4 拍打患肢
肩周炎患者存在肩關節活動受限情況,這可能是臨床癥狀其中的一個表現,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肌肉和筋膜疼痛加劇,致使其活動受到影響,如果只是通過牽拉訓練,可能達不到有效緩解癥狀的效果。還可以通過按摩、拍打患處來分離和解除肩部軟組織存在的粘連情況。
2.5 肌力訓練
肌力訓練主要為等長與等張組合訓練:(1)訓練肩外展肌群力:患者取坐位,醫護人員或者家屬立于患者身后,用一只手固定其肩胛骨,另一只手置于肱骨遠端的外側并向內適當施以阻力,患者抗阻力外展肩關節使其至無痛關節的活動度末端。(2)訓練肩內收肌群力:患者取坐位,有施力者位于患者的身后,同樣用一只手進行肩胛骨的固定,另一只手置于患者的肱骨遠端的外側并外施加阻力,患者在抗阻力的情況下內收肩關節,使其至無痛關節的活動度末端。(3)訓練肩前屈肌群力:患者取坐位,施力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放置于患者的前臂遠端,一手置于肱骨遠端并朝下施加阻力,患者需抗阻力的情況下前屈肩關節至無痛關節活動度的末端。(4)訓練肩后伸肌群力:患者取坐位,施力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對患側肩部進行固定,一手于肱骨遠端施加阻力,患者需抗阻力向后伸展肩關節,使其至無痛關節活動度的末端。(5)訓練肩外旋肌群力:患者俯臥與床上,需要向外伸展肩部,并90°曲肘,將肘部置于床沿并朝下,施力者位于患者的患側,單手固定患者的肘關節,另一只手將患者的前臂遠端握住,同時朝下施加阻力,患者需要抗阻力朝外旋轉肩關節至無痛關節活動度的末端。(6)訓練肩內旋肌群力:患者俯臥與床上,需要向外伸展肩部,并90°曲肘,將肘部置于床沿并朝下,施力者位于患者的患側,單手固定患者的肘關節內側,另一只手將患者的前臂握住,并將其旋前樹直向下,患者在抗阻力的情況下朝內旋轉肩關節至無痛關節活動度末端。還可以借助彈力帶來實現,不僅能夠同時鍛煉肩部的多個肌群,同時有助于患處的恢復。例如肩前肌群訓練,將彈力帶的一段固定在地面,也可以用腳踩住達到固定的目的,然后用手抓住彈力帶的另一端,然后朝上拉,做這個動作時能夠明顯感覺到肌肉受到牽拉,利用彈力帶可以對其他肌群的鍛煉,鍛煉方式與上述內容大致相同。
總之,肩周炎患者進行適當的鍛煉,有助于緩解患處的疼痛,改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