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華忠 徐文生

【摘要】目的:研究白內障患者應用小切口手法白內障摘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白內障患者76例,在2015年6月-2019年10月入院治療,隨機分為對照組(n=38,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治療)與觀察組(n=38,小切口手法白內障摘除術治療)。比較兩組術后視力恢復情況、術后1天及1周的裸眼視力及不良反應。結果:兩組術后1天、1周及1月的視力均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3月視力達標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裸眼視力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意義(P>0.05)。結論:對白內障患者行小切口手法白內障摘除術,具備簡單、安全、并發癥少及治療效果好等優勢,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白內障;小切口手法白內障摘除術;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76.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104-02
前言:
白內障是臨床眼科常見病為多種原因如老化、遺傳、免疫與代謝異常、外傷或中毒、局部營養障礙、輻射等因素,引發的晶狀體代謝紊亂,造成患者晶狀體蛋白質變性,發生渾濁,進入人眼的光線被混濁的晶狀體阻礙,無法投射到視網膜上,導致患者視物模糊、視力進行性減退,且伴有眩暈感、近視度數增加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1]。臨床常以手術治療為主,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開展,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手術已經成為現代白內障手術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其設備昂貴、要求技術較高,基層醫院難以普及;大多縣級基層醫院仍然以白內障囊外摘除術(ECCE)為主;小切口手法白內障摘除術為改良型的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切口小,效果好,其療效確切,本文以76例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該措施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9年10月收入治療的白內障患者76例,男38例,女40例,年齡56-82歲,平均年齡(76.39±8.56)歲。符合《眼科診療常規》中的白內障相關診斷標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兩組,各3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意義,可進行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手術治療),方法為:①術前準備:于術前采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丙美卡因滴眼液點眼表面麻醉,安多福0.1%PVP-I消毒液常規消毒結膜囊,鋪巾。②手術措施:主切口位于角膜緣前相距1mm10點,寬2.2mm;輔助切口于2點方位的角膜緣,前房穿刺注入醫用透明質酸鈉凝膠,以撕囊鑷行CCC環形撕囊;水分離、分層后,行預劈核,于10點位的切口采用撕囊鑷釘住核塊輕輕后拉,增加核塊和囊袋赤道部的間隙;于2點位切口,以劈核鉤鉤住晶體核塊的赤道部,分別向內、向上,撕囊鑷、劈核鉤兩向用力,刺入晶體核彈力分核,一分二,旋核二分四,超乳,抽吸出殘余晶狀體皮質;向前房、囊袋再次注入醫用透明質酸鈉凝膠,使囊袋張開,植入人工晶體,再次抽吸至干凈停止,注水閉合角膜切口,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包眼。
研究組(小切口白內障手法碎核摘除術治療),方法為:術前、術后與對照組一致。手術措施:以上方穹窿部為基底做結膜瓣,熱凝止血,角膜緣后的1mm處,11點方位上切形狀為反眉弓形、長3mm的鞏膜隧道,經隧道內的前行至前房;前房內注醫用透明質酸鈉凝膠,角膜緣2點位方向做輔助切口,用撕囊鑷進行CCC環型撕囊,囊袋口直徑6mm;水分離、水分層,慢慢旋轉晶狀體核至前房。撕囊鑷刺入晶體核彈力以碎核刀將核一分為二,晶體圈套器分兩次將晶體核隧道取出。植入人工晶體方法對照組一致。
1.3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1天、1周及3月的視力恢復情況,標準視力為0.5-1.0。
②評估患者1周后的裸眼視力,并記錄比較。
③記錄兩組不良反應,包含后囊破裂、角膜水腫、前房滲出及虹膜破損等。(后囊破裂+角膜水腫+前房滲出+虹膜破損)/例數X100%=總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取t檢驗;計數資料取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術后視力恢復情況
研究組患者術后3月的視力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裸眼視力及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術后裸眼視力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白內障手術是最早的外科手術之一,于公元前600年,印度的外科醫師Susruta利用一種小刀將混濁白內障向后推入玻璃體腔,使患者重獲光明,此為針撥術。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及眼科醫生的不懈探索白內障手術經歷了白內障囊內摘除術(ICCE)、白內障囊外摘除術(ECCE),再到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手術(PHACO)手術[2]。而最早的ICCE手術,既沒有保留后囊;也沒有植入人工晶體,治療效果比較,已被淘汰;ECCE對手術設備和耗材要求不高,且價格便宜,曾是臨床白內障手術的主要方式,但其切口較大、術后視力恢復較差、易并發散光等問題,而被淘汰;PHACO具有手術切口小,傷口愈合快,視力恢復迅速,術后散光小,術眼反應 輕,手術時間短等優點,該手術方法聯合人工晶狀體置入術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白內障復明手術方法。但是設備昂貴、要求技術較高,基層醫院難以普及。而小切口白內障手術(MSICS),具有成本低、切口小,且治療效果與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的治療效果相似,而被廣泛應用。
本文結果表明,研究組術后3月視力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裸眼視力與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意義(P>0.05),表明經小切口手法白內障摘除術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視力,且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采用小切口手法白內障摘除術切口較小,可恢復患者視力,且操作簡單、安全、并發癥少,手術費用較低,效果好,設備無特殊要求,易被患者接受,其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在基層醫院普及、推廣。
參考文獻
[1]邊建軍, 郭陳煜, 周超. 不同切口大小超聲乳化術聯合玻璃體切割術治療老年性白內障合并黃斑病變[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8, 41(2):158-162.
[2]馬琳麗, 徐強, 姜士軍. 硬核性白內障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50例臨床觀察[J]. 國際老年醫學雜志, 2017, 38(5):231-233.
[3]馬琳麗, 徐強, 姜士軍. 硬核性白內障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50例臨床觀察[J]. 國際老年醫學雜志, 2017, 38(5):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