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春

【摘要】目的:分析針對右半結腸癌病人分別采取腹腔鏡治療與開腹全結腸系膜切除(CME)手術治療的價值。方法:本院于2014.06~2019.10納入75例右半結腸癌患者開展研究。其中實施開腹CME手術有43例(對照組),實施腹腔鏡下CME手術有32例(觀察組),評估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病人術中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排氣、首次進食及住院時長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右半結腸癌病人實施腹腔鏡下CME手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病人術后快速恢復,縮短住院時長,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全結腸系膜切除術;右半結腸癌;療效
【中圖分類號】R6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128-02
右半結腸癌作為臨床消化道常見惡心腫瘤之一,主要指腹部結腸(偏右側段)部位組織發(fā)生癌變,其以大便帶粘液及血、大便次數(shù)增多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隨著腫瘤體積增大腸道逐漸形成狹窄,進而可引發(fā)腸梗阻癥狀(如腹痛、腹脹、排氣困難等)。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CME手術,但是傳統(tǒng)的開腹術式容易引起術后多種并發(fā)癥不利于病人恢復。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不斷發(fā)展,腹腔鏡因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迅速等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于臨床[2]。故本研究將腹腔鏡下全結腸系膜切除術實施于我院右半結腸癌病人治療中,并對其應用價值進行深入探討,現(xiàn)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案
1.1基線資料
本院于2014.06~2019.10納入75例右半結腸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開展研究。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5:18,年齡為42~84歲,均值為(63.05±4.12)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9:13,年齡為43~83歲,均值為(62.93±4.27)歲,以上基線資料(P>0.05)。
納入標準[3]:病人均符合右半結腸癌臨床診斷標準;生命體征穩(wěn)定且神志清晰;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者;不符合手術指征者。
1.2方案
對照組:病人全麻后擺放仰臥位,腹部選擇中間入路,手術刀切開,對筋膜采取銳性分離,再將腫瘤供血血管高位結扎,對腸系膜下淋巴結徹底清掃后將大網(wǎng)膜、全結腸及系膜血管全部切除,檢查無誤后將腹腔逐層關閉。
觀察組:術前病人進行3~5d腸道準備,全麻后擺放至左側傾斜位,在臍旁左側縱行切開2.0 cm左右的切口作為第一戳孔,建立氣腹(氣壓維持在14mmHg);將10mm套管沿戳孔置入,再將腹腔鏡放入,探查戳口處是否出血、腹內(nèi)臟器是否損傷;借助腹腔鏡的視野使用超聲刀將回結腸系膜打開、分離,使得結腸系膜靜脈充分顯露,對結腸系膜靜脈周圍的淋巴結進行清掃;對右結腸動靜脈及回結腸動靜脈進行結扎(于根部位置)并切斷,注意對胃支與胰腺支予以保留;右側橫結腸系膜與升結腸內(nèi)側部采取完全游離,沿右結腸系膜后葉無血管區(qū)對肝曲進行游離;將右側十二指腸、胰腺頭部以及右側輸尿管完全暴露,切除右側十二指腸、右 ToldtS及結腸系膜前后葉,注意對右側輸尿管及周圍血管予以保護;在回腸末端對回結腸系膜實施扇形離斷,體外開展右半結腸切除以及結腸、回腸端的端間吻合術;留置引流管,氣體排凈,再對手術切口進行縫合。
1.3觀察指標
(1)術中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及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2)術后恢復情況:術后排氣、首次進食及住院時長。(3)統(tǒng)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數(shù)據(jù)處理
計量資料用( )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1.0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2.1術中指標
兩組手術時長及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2術后恢復情況
觀察組術后排氣、首次進食及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2.3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為15.62%,相比對照組34.88%差異顯著(P<0.05),如表3所示:
3.討論
CME手術的提出與應用,使臨床直腸癌病人生存率得到顯著提高。不過,其應用于結腸癌病人治療中關于術式的選擇一直存在爭議,若使用不良可能導致病人復發(fā)率難以控制,進而影響生存率。既往臨床選擇傳統(tǒng)開腹術式對結腸癌病人實施根治性治療,不過開腹術式弊端較多(如出血量多、切口大、術后排氣時間長等)[4]。因此探索更為科學有效且安全性高的手術方式顯得尤為必要。
腹腔鏡CME手術中腹腔鏡具有放大效果,可以為醫(yī)師提供多角度觀察視角以及更加清晰的視野,使其對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進行清楚辨別,從而避免對組織造成過多的牽拉和擠壓,減少組織受損情況;還能夠清晰展現(xiàn)淋巴結,對淋巴結進行更為徹底地清掃;且術中可以借助超聲刀來進行精確止血,使得術中出血量減少。另外,腹腔鏡所選的中間入路,需要先對瘤體主要供血血管實施高位結扎才能滿足無瘤操作原則,避免腫瘤由于擠壓而出現(xiàn)血液播散的情況,為醫(yī)師沿腸道查找腸系膜及靜脈提供便利[5]。根據(jù)陸峰[6]等人報告顯示,對右半結腸癌病人而言,腹腔鏡CME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且具有相同腫瘤根治性。本研究中,觀察組病人術中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排氣、首次進食及住院時長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腹腔鏡CME手術運用于右半結腸癌病人治療中能夠發(fā)揮積極作用。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右半結腸癌病灶通常與鄰近組織間存在較為復雜的解剖關系,再加上右半結腸具有較多的變異供應血管,導致淋巴結清掃難度增加,因此手術難度系數(shù)加大,需要操作醫(yī)師技術水平較高,并對腹腔淋巴結清掃情況進行反復查看與確認。
綜上所述,針對右半結腸癌病人選擇腹腔鏡CME手術進行治療,相比傳統(tǒng)開腹CME手術,其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fā)癥均更少,有利于病人術后機體快速康復,及早出院,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琰,楊博.3D腹腔鏡下全結腸系膜切除術對右半結腸癌患者術后MicroRNA-101和CD4+水平變化及 局部復發(fā)率的影響[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9,25(4):24-31.
[2]崔勇,程樹杰,張燕北等.腹腔鏡輔助與開腹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老年人右半結腸癌療效和安全性的比較[J].武警醫(yī)學,2017,28(11):1100-1103.
[3]于軍,朱鵬,張劍波等.腹腔鏡與開腹全結腸系膜切除術在右半結腸癌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8,34(1):18-20,24.
[4]陳鋼明,張少華,段麗等.腹腔鏡與開腹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對細胞因子、腫瘤標志物及細胞免疫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8,15(13):1910-1912,1916.
[5]石家堃.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全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對比研究[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7,9(1):45-46,50.
[6]陸峰,王剛,周井榮等.腹腔鏡與開腹全結腸系膜切除手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療效比較[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9,26(22):2716-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