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要】目的 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老年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方法 將我院2019年2月1日-2019年7月31日,2019年8月1日-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150例心血管內科老年重癥患者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5例患者,比較不同護理模式的干預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18.67%,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心血管內科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可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價。
【關鍵詞】風險管理;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護理不良事件
【中圖分類號】R47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195-02
心血管內科常見病包括心臟、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病、心肌梗死等,該類病因多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疾病對人類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威脅[1]?,F代醫療體系中護理工作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例逐年上升,疾病就醫過程中伴隨的護理風險也隨之增加。心血管內科老年重癥患者是科室護理風險管理的高危人群,病情特點包括病程漫長、病情嚴重、可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病因復雜、致殘率與致死率均高等,病情在較大程度上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危及生命安全,在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多種不安全事件,存在眾多的危險因素,如重癥患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治療,對用藥劑量、藥液輸注速度要求嚴苛,應用注射泵、留置針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且部分藥物可能對身體產生副作用;重癥患者的臟器功能處于逐步衰退狀態,長期用藥治療期間患者存在并發癥表現,增加護理工作難度等;因此科室護理管理的重點工作為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2-3]。文章納入我院于2019年2月1日-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150例心血管內科老年重癥患者,分析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時間:2019年2月1日-2019年7月31日;2019年8月1日-2020年1月31日;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5例;觀察組中男52例、女性23例,年齡范圍在65-94歲,平均為(79.3±7.4)歲,疾病分類:急性心肌梗死32例、心力衰竭25例、不穩定性心絞痛18例。對照組中男50例、女性25例,年齡范圍在65-94歲,平均為(80.6±7.1)歲,疾病分類:急性心肌梗死33例、心力衰竭23例、不穩定性心絞痛19例。研究已上報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模式:①落實護理措施,科室組成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組員共同開會分析科室常見的護理不良事件,總結常見的風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管理計劃,患者入院后重視風險因素評估工作,主動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病史、發病原因等,強調住院期間的安全注意事項,介紹緊急情況的應對方法,了解患者需求,安排并落實當天主要護理工作,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改善患者住院環境,調節溫濕度,增加綠植擺放,營造舒適氛圍,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悅,降低心理壓力。②不斷完善并嚴格落實風險防范管理制度和措施,如:《給藥差錯防范措施》《危重病人安全防范措施》《急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制度》《護理風險(跌倒/墜床、管道脫落)防范管理制度》。③加強培訓:重視培訓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科室定期進行安全警示教育,定期組織護士學習培訓護理安全相關制度和措施,定期組織護士參與心血管內科常見病、常用和急救藥物的知識培訓,提高護士業務能力,定期在科室內舉辦緊急事件模擬訓練,提高護士隨機應變的能力。④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護士長需了解當天每個班次的情況,詢問和檢查所有患者治療進展,針對性解決存在的問題。⑤用藥指導:護士必須熟悉所有常用藥物的使用方法、劑量、注意事項等,為患者發放藥物時,明確告知不良反應風險,嚴格遵循三查八對制度,注意監督患者按時按量服藥。⑥重視醫療設備管理,設專人管理醫療設備,每個班次的護士交接班時均需交接醫療設備使用情況,定期檢查,及時報修,確保儀器正常使用。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做好圍手術期疾病知識宣教、提供生活護理、出院指導等。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跌倒、非計劃拔管、用藥事故、設備故障;科室自制護理質量評分表,觀察項目包括護士素質、風險預防、健康教育、護理操作,單項滿分100分,得分高表示護理質量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 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評價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P<0.05;見表1。
2.2評估護理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心血管內科收治的老年重癥患者住院期間存在多種護理風險因素,護士在執行護理工作環節中易存在安全隱患,護理風險管理的目標為提高護理質量、改進工作效率、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發生;通過重視培訓心血管內科護士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護士對日常工作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與預防意識,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積極降低護理風險[4]。
護理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分析可能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提前制定人為干預措施,心血管內科常見的護理不良事件包括用藥事故、非計劃拔管、設備事故、跌倒、護理操作失誤等問題,原因可能與護士專業水平低、敬業精神不足等關系密切;而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干預,護士必須將人作為最基本的要素,不斷提高自己的敬業精神與專業技能,主動為患者提供服務[5]。文章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18.67%,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士素質、風險預防、健康教育、護理操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但該模式存在一定缺點,包括過于流程化、系統化、臨床應用局限性較大、護理措施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等。觀察組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實施該管理模式后,護士在患者入院后秉持高度風險防范意識,主動評估患者存在的風險因素,主動為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措施,科室通過管理、控制護理流程中的用藥、管道維護、輸液、儀器等環節;增加護患溝通次數,滿足患者特異性需求,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6]。同時科室重視培訓護士的理論知識與業務能力,提高護士敬業精神與專業素養的同時可有效降低護理缺陷,確保護士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提高護理預見性,同時實現了護理內容的整合,積極防范護理風險。
綜上所述,心血管內科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可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價。
參考文獻
[1]金秀梅,劉預新.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風險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19):103-104.
[2]李麗瓊.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5):174-175.
[3]李正紅.風險評估護理管理在心血管內科重癥監護 病房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18):95-96.
[4]李奇,馬玉芬,孫建華等.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在重癥護理查房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10):1418-1421.
[5]沈衛峰.遵循指南優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臨床管理[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9,47(10):762-765.
[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9,47(10):76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