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娟
【中圖分類號】R39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252-02
近年來,新生兒換血治療逐步成為新生兒高膽紅素治療的熱點問題之一。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放開,出現大量高齡、高危孕產婦,導致早產低體重兒及出生后缺陷患兒增多,出現新生兒溶血癥患兒也越來越多,而換血治療作為光療失敗患兒的替代療法就顯得尤為重要[1]。由于新生兒生長發育與成人不同,免疫功能較低、神經細胞發育不完善、骨髓造血功能不全等,病情變化快,對血液制品規格、種類要求復雜,選擇成分血可以更好地置換、補充患兒血容量,提高患兒攜氧能力和或凝血功能,又盡可能地節約了血液資源,減少不必要輸血[2]。成分輸血針對性強,患兒需要什么成分,就補充什么成分,可根據患兒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血液制劑。所以科學、合理的選擇血液成分,嚴格掌握輸血指征進行血液輸注, 臨床醫師和輸血醫師應對近年來國內外在換血治療領域醫學技術的發展有充分的了解, 努力做到安全、有效、科學、合理地輸血, 提高治療整體水平。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觀察對象:觀察2018年1 月至2020 年3月之間,在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25例高膽紅素換血治療新生兒。男15 例,女10例,年齡1h~1m;其中6~24h 4例,>24~48h 3例,>48~72h18例;早產兒3例,足月產22例。
1. 2 臨床表現和診斷標準 ?25例患兒均出現鞏膜及顏面皮膚黃染,<12 h3例,<48h5例,<72h17例。黃染逐日加重,迅及全身。患兒無發熱、咳嗽、氣促、雙眼凝視、抽搐等,均伴不同程度貧血、水腫、肝脾腫大,有拒奶、嗜睡、少吃等臨床表現。診斷標準[3]:逐一排除G6PD酶缺陷病、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依據溶血三項試驗,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釋放試驗和游離抗體試驗,按照全國檢驗操作規程進行診斷,均診斷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效果失敗,達到換血標準,根據家屬自愿選擇進行換血治療,治療分為治療前和治療后兩組。
1.3 方法:均采取在心電監護、指脈氧監護下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術。以右肱動脈置管為出血通道,左手背靜脈、右足背靜脈為輸血通道,輸入去白懸浮紅細胞和新鮮冰凍血漿,比例為(2:1),同步換出等量血,開始速度為150ml/小時,觀察20分鐘,未見輸血不良反應,將速度逐漸增加至300ml/小時,手術過程順利,無輸血、換血不良反應;術中患兒安靜,無發紺,無抽搐及尖叫等,心率、呼吸正常,經皮氧飽和度維持在95%以上。術中禁食,術后繼續心電監護。
因新生兒腎臟排鉀和保鈉及維持酸堿平衡功能差,不能耐受高血鉀及低血鈣, 輸入保存時間過久的庫血容易出現高血鉀、低血鈣和酸中毒。應選擇保存期≤7天的相對新鮮紅細胞,血保養液使用枸櫞酸鹽-磷酸鹽-葡萄糖(CPD),CPD 中紅細胞保持較好,紅細胞 K+ 丟失較少。 新生兒是巨細胞病毒(CMV) 感染的高危人群,輸注含白細胞的紅細胞,有傳播 CMV 的風險,避免經輸血傳播 CMV,最好輸注去除白細胞的血液成分。有資料表明,去除白細胞是預防輸血傳播 CMV 的有效手段,只要每單位血液制品白細胞降至 5×106/L 以下就足以預防CMV傳播。一般情況下,一個單位紅細胞的容量為130±10%,根據臨床不同需要,我科向血液中心預約小劑量單位血液,將其分裝為 0.5 ml單位×2 袋。
25例換血治療患兒中,輸注去白懸浮紅細胞22例,洗滌紅細胞3例;輸注普通冰凍血漿4例,新鮮冰凍血漿21例;輸注單采血小板1例。術后繼續光療,予預防抗感染等治療。術中1小時、結束后和24小時后復查血液常規、血氣分析、凝血功能5項、電解質、肝功能。經對比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檢測結果分析,患兒膚色皮膚黃染較前消退或逐步轉紅潤,精神反應可,血中膽紅素大部分被置換出,凝血功能改善,血小板數值上升,無輸血不良反應,換血治療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治療前和治療后對比分析,在接受不同血液制品治療后 ,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下降,血紅蛋白上升,可以看出經輸血換血治療可有效降低血清膽紅素,降低黃疸的發生率,輸注紅細胞提升血色素糾正新生兒貧血,是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有效方法,為新生兒順利度過危險期提供強有力的幫助。見表1。
3 討論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住院的常見病因之一,導致高膽紅素血癥的常見病因包括ABO和Rh血型不合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紅細胞增多癥、敗血癥、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宮內感染、代謝異常等。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可引起急性膽紅素腦病和核黃疸的發生,幸存兒常遺留嚴重神經系統后遺癥和并發癥,如聽力喪失、牙釉質發育不良等,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極大危害。換血療法是治療嚴重高膽紅素血癥最為有效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去除血液中過多的未結合膽紅素(高膽紅素血癥),可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防治膽紅素腦病發生;同時還可糾正貧血,防止心力衰竭。因此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換血治療,需置換相當于1~2倍全身血容量的血液。高濃度膽紅素可通過血腦屏障,聚集在早產兒和足月兒的基底節和小腦,并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稱為“核黃疸”[4]。換血治療的兩個關鍵目標是去除大量的未結合膽紅素和最大限度地使殘留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5]。此外,在抗體介導的溶血反應中,換血療法可以去除抗體以及和抗體結合的紅細胞,再將其替換為抗原陰性的紅細胞。目前,國內血源供應較為緊張,大多數情況下,難以獲得新鮮全血,且來源困難不能滿足急需,故而臨床上多提倡成分輸血,以成分血作為換血血源,如僅將所需懸浮紅細胞與相應新鮮冰凍血漿按照1:1等量混合后用于換血治療,即使換血結束后輸注一定量懸浮紅細胞,也難以完全避免患兒貧血的發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次研究采用了懸浮紅細胞和血漿按2:1的比例進行混合后換血,增加了紅細胞用量,減少了患兒換血治療后貧血的幾率。新生兒換血技術現已普遍開展,血液成分通常用紅細胞和ABO血型相容的新鮮冰凍血漿混合進行換血。常用保存時間少于7天且保存液為CPDA-1D 紅細胞,必要時使用洗滌紅細胞以防高血鉀導致心率失常。換血技術均采用輸液泵控制的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該方法具有換血速度容易控制、膽紅素換出比例高、保證同步進行、明顯降低感染風險、技術容易掌握、不受場地制約、設備要求簡單、節約人力等優勢。如果新生兒換血前已存在貧血情況,可在換血過程中調整紅細胞輸注及出血端速度來達到理想血紅蛋白水平,避免換血后出現貧血,再輸血的麻煩。從我院開展該方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以來,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及并發癥,明顯縮短了患兒住院治療時間,降低了核黃疸的發生風險,提高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致殘率。
參考文獻
[1]馬婷, 宋奧微, 孫楊,等. 新生兒輸血熱點調查[J]. 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 2019,32(4):632-635.
[2]李姣, 楊曉燕, 石晶,等. 基于共詞分析法分析我國新生兒輸血的研究現狀[J].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8, 14(1):38-43.
[3]李茂軍, 吳青, 陽倩,等. 新生兒輸血治療的管理:意大利新生兒輸血循證建議簡介[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7, 32(14):1063-1066.
[4]莊靜文, 劉思征, 馬廉. 新生兒貧血及輸血[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8, 33(3):176-180.
[5]李秀麗, 劉鳳華.不同胎齡早產兒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后凝血功能的臨床研究[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9,32(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