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禹 陳吉聰 文軍
[摘 要]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以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帶動為引領,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本文以南寧市為主要研究對象,展開實地調研,并結合文獻資料,對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建設建議進行分析,為全區各地的示范區創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 休閑農業;示范區;南寧市
[中圖分類號] F592.7;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0-26-2
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發布。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央發布的第1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該文件對農業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重點改革任務做出了重大部署,再次明確了國家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決心。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啟動“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創建工作。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提出了實施示范區建設增點擴面提質三年行動方案,標志著廣西壯族自治區進入了全面深化發展階段,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包含其中。休閑農業作為農業產業的一個分支,其發展客觀上影響著農業產業的整體發展進程。
休閑農業,是隨著時代發展應運而生的產物。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人口不斷增多。2020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0.60%。廣大的農村勞動人口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大量的城鎮人口對休閑體驗型農業產生了大量需求,這就給休閑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休閑農業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1 休閑農業示范區研究現狀
1.1 休閑農業示范區內涵
筆者認為,休閑農業示范區是指以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或私人企業主等為主要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聚集土地,達到適度經營規模,以農業為核心要素,涵蓋體驗、休閑娛樂、觀光游覽和帶動示范等作用的園區,具有地域特色性、先進性、科學性等主要特點,是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形態。休閑農業示范區的建立,有利于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提高農村資源綜合利用率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符合國家提倡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
1.2 休閑農業示范區研究概況
早在2010年,“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首次出現在國家頂層設計中。在2017年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休閑農業的發展做出了政策指導。截至目前,國內外專家對休閑農業示范區進行相關研究并公開發表的論文有70余篇,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建設現狀、休閑農業資源、盈利模式、所存問題及對策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具有實際應用意義。但是,由于休閑農業示范區的創建開始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各地示范區的發展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目前發表的研究文章存在數量較少、層次不深和研究視角單一、共性較大等問題。
2 南寧市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現狀
近年來,南寧市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關于開展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創建的有關部署,結合地方資源特點和優勢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休閑農業示范區創建的政策和措施。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正確指導下,南寧市休閑農業示范區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成功創建了一批高等級示范區,并在數量和質量上排在全區前列,在創建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對南寧市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的研究,可以借鑒其成功經驗,同時挖掘其存在的問題,不斷打磨、優化,逐步形成“南寧模式”,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標桿,為今后全區各地的示范區創建提供參考。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審定并公布的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公示名單為數據來源進行統計,截至2019年12月,南寧市已創建以休閑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示范區共計21個,其中五星級示范區2個、四星級示范區2個、三星級示范區4個,縣級示范區7個、鄉級示范區4個。
3 南寧市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建議
在各項政策、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民間資本涌入休閑農業領域,南寧市休閑農業示范區的發展如火如荼。但是,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受限于發展時間較短、發展經驗不足等因素,南寧市休閑農業示范區的建設仍存在規劃不科學、品牌意識差、違規占地建設等諸多問題,各專家和建設者要客觀分析、看待,積極應對。
3.1 科學規劃,鮮明主題
休閑示范區建設規劃(實施方案)是保障示范區建設的基礎。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可知,南寧市各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編制內容基本都涵蓋了功能分區、景觀設計、標識系統、市場分析等方面,但是普遍存在主題不明確、不鮮明的現象。在示范區的實際建設中存在項目遍地開花、貪大求快的情況。簡言之,示范區普遍存在“面大點不深”的問題[1]。例如,南寧市西鄉塘區美麗南方休閑農業(核心)示范區,作為自治區五星級休閑農業示范區,其規劃編制層次高、內容廣,但脫離了現代農業這一重要載體,對經營開發者的資金籌措能力估計不足,導致很多項目不能實際落地或不能全面開展。因此,休閑農業示范區的建設要以現代農業為立足點,結合當地實際,充分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及優勢特色產業,做到科學規劃、鮮明主題,才能給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3.2 樹立品牌,多元化發展
休閑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意義始終是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因此,著力打造休閑農業品牌必不可少。在南寧市現存的休閑農業示范區中,具有品牌效應的數量不多。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休閑農業園區的休閑、娛樂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對當地文化的挖掘不夠深、不夠廣[2]。要想樹立品牌,筆者認為首先經營者需要將示范區周圍的休閑農業資源串聯起來,形成一條精品休閑農業旅游路線,夯實集群發展基礎,豐富休閑旅游業態。其次是引入新媒體作為營銷途徑,擴大廣告覆蓋面,增強營銷效果。現階段,休閑農業營銷推廣的內容還是以園區的娛樂活動為主,要想獲得更大的突破,就要引入新的宣傳角度,如視覺角度、感觀角度與人性化角度等。總之,要建立在良好的休閑農業業態環境基礎上,形成集群效應,再根據各地的休閑農業資源特色,憑借新媒體營銷方式,才能將品牌打響、打亮。
3.3 融資引才,蓄力發展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資金和人才是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基石與磚瓦。在我國現行的金融制度下,中小企業主很難籌措到足額的資金,而休閑農業又是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項目。所以,政府在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保險政策支持的同時,經營者要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和力量,通過眾籌、認籌和會員制入股等方式融資,逐步形成多方參與、多元投入的新格局。人才缺失是制約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因素,應積極引進“80后”“90后”年輕人逐步成為示范區建設的主力軍。為了留住建設人才,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專業人才和“農二代”回流人員的培養,確保示范區的建設工作能正常有序開展;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相關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和任用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對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支撐作用。
3.4 明確土地性質,依法依規進行建設
2018年9月,農業農村部和自然資源部兩部委下發了關于清理大棚房、遏制農地非農化的方案。看似與休閑農業不相關,但為何使得各地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備受打擊。因為在全國的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占用農用地搞配套設施建設的現象,特別是在休閑農業領域,這既不合規也不合法。但是,各地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發展,默許了這種行為,結果在“大棚房”專項整治行動中,休閑農業首當其沖。雖然自然資源部印發了《產業用地政策實施工作指引(2019版)》,該條例明確規定了發展休閑農業用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休閑農業發展受建設土地限制、“大棚房”整治困擾的問題。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需要回歸到休閑農業的核心。按照我國休閑農業示范區的建設要求,配套餐飲、住宿和休閑娛樂等一系列硬件設施,大搞建設。這實質上是在搞“去農化”和“景區化”,用地指標根本無法滿足建設要求。筆者提出要換個角度,休閑農業要把農業要素當作核心競爭力,園區內的各項活動開展要緊扣核心,其他餐飲、娛樂設施只是點綴,明確這一點,休閑農業發展受建設用地限制的瓶頸也就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獻
[1]姬悅,李建平.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休閑農業園區定位與思考[J].世界農業,2016(9):232-236.
[2]屈婷婷,黃智,覃澤林,等.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現狀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4):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