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友

[摘 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是扶貧攻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過分析福建省屏南縣旅游資源特性,通過實地調研,從旅游文創、古村落開發、新媒體運用方面分析旅游扶貧取得的效果同時,針對其中不足之處,從資金扶持、產業融合、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建議,為旅游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支撐。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旅游扶貧;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0-49-3
2018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村復興指明了方向[1]。2013年,習近平提出“精準扶貧”理念;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旅游精準扶貧”的概念;2016年,國務院出臺了《“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進一步指明了旅游扶貧的詳細措施。旅游精準扶貧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活富?!币蟮耐緩街弧T谖覈钊雽嵤┼l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筆者選擇福建省屏南縣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探討旅游扶貧的路徑[2]。
1 文獻回顧
通過查閱近幾年的文獻,發現學者主要從資源推動、政府推進、效率提升、三產融合等方面探索旅游扶貧路徑。在資源開發推動方面,黃淵基等以湖南省慈利縣為例,提出應利用特色的地方資源來發展旅游,促進脫貧[3];韋躍龍等分析了烏蒙山區巖溶景觀資源特性特征,提出了觀光休閑旅游、生態旅游、科學旅游、文化旅游及探險科考等旅游扶貧路徑[4]。在政府行為方面,薛定剛提出政府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投資環境,建立健全旅游精準扶貧管理體制與合作機制[5];張俊英提出政府要通過改善農村宜居環境、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有效激發貧困鄉村發展活力和貧困群眾脫貧動力,來推動實施旅游脫貧[6]。在效率提升、三產融合方面,鮑青青從旅游產業鏈角度,根據旅游資源縣產業發展的特點,分析旅游產業鏈的橫向擴展和縱向延伸2種模式,闡述鄉村旅游產業鏈優化路徑,達到鄉村旅游扶貧的目的[7];張博等通過考察山東省產業內部要素結構,從科技引領、提升從業人員專業水平等方面探索鄉村旅游扶貧路徑[8]。
2 屏南縣旅游扶貧現狀及路徑
2.1 屏南縣縣情及旅游資源
屏南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隸屬寧德市,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建縣,縣域面積1 487 km2,轄5鎮6鄉152個行政村、7個社區,總人口20.53萬。屏南縣有著眾多的旅游資源,有白水洋、鴛鴦溪2個5A級景區,數百個資源稟賦保持良好的傳統古村落,其中一批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國傳統村落[9]。同時,在人文資源方面,屏南縣擁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藝技能、戲曲藝術等,如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紅曲黃酒釀造技藝、四平戲、平講戲等,諸多傳統工藝入選國家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此,屏南縣被稱為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武術文化之鄉、中國紅粬黃酒文化之鄉、中國本草養生文化之鄉及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示范縣。屏南縣名鎮名村情況如表1所示。
屏南縣作為閩東山區的偏遠縣,由于自然、地理、歷史等原因,縣域經濟基礎薄弱、優秀人才不足、引進人才機制滯后,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和脫貧致富目標的實現。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及在互聯網時代,積極探索旅游扶貧路徑,創新扶貧模式,更新旅游扶貧新思路,將對縣域扶貧開發及鄉村振興產生重要影響[10]。
查閱相關資料發現,2019年屏南縣旅游人數超過500萬人次,年接待游客人數占本地常住人口數量的20倍以上[11],旅游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在15%以上,旅游從業人數占本地就業總數的比重在20%以上,鄉村居民年純收入源于旅游收入呈現逐步上升趨勢,旅游扶貧在推動扶貧攻堅戰完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屏南縣旅游扶貧路徑
2.2.1 旅游文創帶動鄉村脫貧。旅游文創產業以文化為核心,以創意為靈魂,以技術為手段,結合旅游元素形成產業化運營的新興產業。為挖掘保護縣域旅游資源及傳承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精髓,2016年屏南縣成立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辦公室,出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旅游文創產業引導、扶持和孵化。引進旅游文化創意團隊,建立旅游文創教學點,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是電影家”、公益教學項目,創建最美鄉村書店等,同時開展高品質的藝術文化節、國際交流、寫生基地、非遺論壇,逐步在漈下古村、龍潭村、降龍村、廈地村等古村落形成民宿、寫生、時尚、餐飲和傳統工藝的旅游生態鏈條,通過旅游文化扶貧,迄今為止已經培訓上千名村民,村民通過培訓掌握了畫畫等技能,增加了自身收入。依托文創旅游引流的能力,帶動當地農戶的農副產品銷售,引導村民將傳統民居改造成精品民宿,將自身擁有的青山綠水、特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
2.2.2 傳統村落開發引領旅游脫貧。屏南縣擁有眾多的傳統古村落、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有助于推動脫貧攻堅[12]。通過科學規劃、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方式,結合特色的風俗習慣,適時舉辦各類活動如“稻草人狂歡節”“尋味屏南”等,穩步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同時,打造旅游新亮點,構建傳統村落文化旅游線路,挖掘民俗、節日、喜慶、廊橋、廟宇及亭榭等鄉土文化,打造鄉愁文化,增加游客的鄉村體驗感,提高游客二次游玩的意愿。而且要將新元素植入古村落,推動傳統古村落復興,帶動旅游發展。對相關村落的調研發現,2017—2019年,屏南縣旅游者數量特別是周末自駕游的游客數量呈大幅度增加趨勢,當地居民的收入也得到了不同幅度的增長。
2.2.3 新媒體、新技術應用助推旅游脫貧。新媒體、新技術的使用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不可改變的趨勢。新媒體、新技術的無邊界性質,大大拉近了旅游者與旅游目的地的距離。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為傳統的旅游項目提供新的宣傳方式。例如,通過各類網絡媒介如攜程網、去哪兒網等,進一步加大對傳統老品牌旅游景區如白水洋鴛鴦溪、仙山松海景區、劉公巖景區等的宣傳力度,吸引客流,打響和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同時,開發新興的旅游點,如雙溪旅游鎮、滌下古村、滌頭古村和小梨洋村,運用抖音、快手、微信等自媒體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對相應的旅游資源進行宣傳,滿足游客碎片化時間的要求,又能在極大程度上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使其形成旅游動機。利用新媒體宣傳旅游景點的同時,也可以推動旅游紀念品、當地特產的銷售,提升農副產品的附加值,逐步形成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形成“一村一特產”的旅游商品。
3 鄉村振興戰略下旅游扶貧縱深開展路徑
3.1 進一步探索旅游精準扶貧措施和方法
根據各個鄉鎮、各個鄉村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出臺相應的旅游精準扶貧措施和方法,加大對外招商力度,出臺優惠投資政策,引入外資投入旅游扶貧行業。同時,完善旅游扶貧資金扶持措施,如建立旅游精準扶貧基金,支持旅游扶貧工作的開展。通過旅游開發,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特別是貧困戶參與旅游業發展的意愿,通過旅游實現精準扶貧。
3.2 大力推動旅游扶貧與產業跨界融合
屏南縣旅游生態文化資源眾多,如田園風光、藥膳美食、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文創特色及傳統村落,為旅游扶貧與產業跨界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例如,采取“旅游+農業扶貧”“旅游+林業扶貧”“旅游+工業扶貧”模式,利用當地各個產業的優勢,在做好旅游服務的同時加強宣傳農業、林業、工業產品,提高當地農產品的知名度,通過旅游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3.3 努力拓寬地方旅游及扶貧人才培養途徑
人才缺乏一直是旅游扶貧及旅游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問題,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其人才引進難度高、人才留住難度大的困境更為明顯。所以,要多管齊下,采取外引內培的措施,借助優惠政策、項目合作的方式引進外來高端人才,特別是提高對赴外求學的年輕人回歸的重視程度[13]。同時,加大對縣域內人才的培養,通過開設培訓班,積極向其灌輸旅游扶貧觀念、方法與措施。
參考文獻
[1]沈鐘.屏南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2]鄧小海,曾亮,羅明義.精準扶貧背景下旅游扶貧精準識別研究[J].生態經濟,2015(4):94-98.
[3]黃淵基,匡立波,賀正楚.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扶貧路徑探索:以湖南省慈利縣為例[J].經濟地理,2017(3):218-224.
[4]韋躍龍,陳偉海,羅書文,等.烏蒙山區巖溶景觀特征及其旅游扶貧潛力分析和模式[J].熱帶地理,2020(1):10-17.
[5]薛定剛.旅游精準扶貧路徑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6(1):36-38.
[6]張俊英.青海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實現路徑[J].青海社會科學,2019(5):158-162.
[7]鮑青青.喀斯特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模式研究:以廣西陽朔百里新村為例[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80-83.
[8]張博,顧方哲.山東省鄉村旅游扶貧路徑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24):165-166.
[9]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6(6):78-81.
[10]張雪婷,李勇泉.產業融合視角下福建省旅游扶貧路徑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0):62-67.
[11]葉志堅.文創扶貧助推鄉村振興的屏南路徑[M].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2018.
[12]馮曉兵,宋秋.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旅游扶貧績效評價體系構建[J].科技和產業,2018(12):70-75.
[13]趙送琴,馮怡.鄉村振興背景下中部地區鄉村人力資本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2019(12):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