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杰 陳曉滿 郝德明
全國多學科醫療協作體由專科中心醫院、合作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第三方服務機構組成,由醫協體云平臺作為承接醫協體遠程醫療協作功能的載體。
全國多學科醫療協作體(以下簡稱“醫協體”)是由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牽頭組織建設,結合社會辦醫行業特點,以全國社會辦醫療機構為主體,依托互聯網技術,發揮國家“互聯網+醫療健康”政策作用,構建跨區域多學科的醫療協作平臺。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國共有2.2萬個社會辦醫院,同比增加8.2%,占醫院總數的65%。而2019年1-11月期間,社會辦醫院的診療人次是5.2億人次,同比增加4.8%,僅占醫院總診療人次的15%。因此,中國社會辦醫仍處于醫療機構數量多、發展快,醫療服務總量小、提高快的量變階段。
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以來,全國多個試點城市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成為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分級診療體系的重要方式。然而在醫聯體建設過程中,多數形成了以三級公立醫院為主體、二級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參與的局面,僅少數醫聯體面向社會辦醫療機構開放,同時部分資源配置齊全、服務能力出色、技術水平先進的三級社會辦醫院缺少作為醫聯體牽頭機構的機會,造成資源浪費,影響醫聯體功能的充分發揮,也影響分級診療體系格局的形成。
社會辦醫是國家衛生健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以多種形式開展醫聯體建設的重要力量。為推進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辦醫療機構、社會辦醫療機構與社會辦醫療機構之間的醫療協作,促進社會辦醫健康持續規范發展,協會以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理論為指導思想,依托各分支機構,聯合地方協會,組織建設了跨區域多學科的醫療協作平臺,即醫協體,與醫聯體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功能互補、融合發展。

圖1 基于醫協體云平臺的跨區域、多學科遠程醫療協作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支持醫療衛生機構、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服務,促進醫院、醫務人員、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意見的通知》,“支持社會辦醫之間通過‘互聯網+’開展跨區域醫療協作,與醫聯體開展橫向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等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基于云平臺的醫協體建設的可行性逐漸增強。2019年6月,協會發布《關于建設醫協體并同醫聯體融合發展的工作通知》,啟動建設醫協體。
醫協體由專科中心醫院、合作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第三方服務機構組成。醫協體中心醫院應為二級及以上醫院,且行業社會信用高、專科能力強、行業服務能力評價達四星級及以上,具備開展遠程醫療條件,并與多家社會辦醫療機構建立業務合作關系;合作醫院為專科能力較弱,需要中心醫院提供幫助的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診所和門診部,需要中心醫院的專科支持;第三方服務機構為第三方的醫學影像中心、醫學檢查檢驗中心、藥品配送、健康體檢、醫生集團、遠程服務系統、藥品、器械與耗材生產企業、商業保險公司、醫院管理公司、咨詢公司、后勤服務公司等。醫協體合作醫院加入醫協體須符合該醫協體專科中心醫院制定的基本條件和要求,并經該醫協體中心醫院同意。
截至2020年4月,經過近一年的實踐,醫協體共簽約中心醫院46家、合作醫院1750家、第三方服務機構33家、醫生集團12家,入駐醫生1529名,個人注冊用戶3693人。醫協體云平臺目前已經實現用戶分類、登錄注冊、預約掛號、醫院展示、在線咨詢、健康科普、網絡學院等功能,遠程會診、遠程教育、雙向轉診、云影像、采購物流、在線醫學產品服務模塊等功能仍處于開發測試階段。在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期間,醫協體云平臺發揮出遠程醫療的優勢,黑龍江瑞京糖尿病醫院、武漢東苑中西醫院結合醫院、普陀仁濟醫院等多家醫院通過醫協體云平臺幫助患者實現了在線預約掛號和咨詢問診。

圖2 第三方參于醫聯體的渠道
醫協體與醫聯體的不同點主要在于:一是醫協體是市場需求主導,自愿加入,醫聯體是政府政策主導,統籌規劃;二是醫協體是以社會辦醫為主,醫聯體以公立醫院為主;三是醫協體處于萌芽期,醫聯體處于推進期;四是醫協體融入第三方服務機構,醫聯體僅限于醫療機構;五是醫協體基于統一的醫協體云平臺實現跨區域和多學科的遠程醫療協作(圖1),醫聯體組織模式多樣,若干醫聯體之間可以建立合作關系;六是醫協體是扁平化兩級協同,醫聯體是省、市、縣、鄉、村多級聯合。但是,醫協體與醫聯體都是以醫療機構之間建立權責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協作機制為手段,以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條件,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促進實施分級診療和滿足群眾健康需求為目標,對優化資源配置,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組織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的積極探索。因此,醫協體是多種形式的醫聯體組織模式的創新,是醫聯體的自然衍生,是社會辦醫的醫聯體。
鑒于醫協體仍然處于前期的探索階段,而全國范圍內醫聯體的建設已經推進數年并取得了較多成功經驗。因此,醫協體將參考醫聯體的實踐經驗,加速機制創新和落地,增強社會辦醫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社會認可度和支持度。

圖3 國家倡導的醫聯體的四種模式+CNMIA 醫協體
醫協體前期過于側重線上云平臺的建設,而忽略線下醫療機構的互動交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醫協體的活力。一方面,醫協體云平臺是推進醫協體建設發展的重要載體。醫協體云平臺需要不斷提高信息化服務能力,充分發揮遠程醫療和智慧醫療的優勢,實現標準統一、方式統一、接口統一,加強信息安全保密措施,保障平臺安全穩定運行。現階段,醫協體云平臺應傾向于完善自身功能,待成熟后再與醫聯體實現共享互通。另一方面,協會應當廣泛開展醫協體線下推廣活動,鼓勵專科能力出眾的社會辦醫院加入醫協體中心醫院,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加入醫協體。醫協體中心醫院應當積極組織醫務人員到醫協體合作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醫協體應當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心醫院的考核評價體系、監督制度與退出機制。只有線上線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加速醫協體的探索進程。
區域緊密型醫協體是參考縣域醫療共同體的成功經驗,以區域內的社會辦醫院為龍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樞紐、第三方服務機構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信息化建設最為薄弱,可以通過使用軟件硬件一體機作為醫生工作站的方式迅速建立標準化信息系統,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與龍頭醫院、第三方服務機構實現互聯互通。在醫協體云平臺功能尚未完善,未能夠完全依賴遠程醫療協作實現緊密連接全國各中心醫院、合作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條件下,構建區域緊密型醫協體可以有效地促進區域內醫療資源有效共享,推動分級診療模式的形成。
藥品、器械和耗材的費用占據我國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達到47.7%,占據醫療機構支出費用的比例達到68.8%。國家醫保局在藥品領域推出的帶量采購,在短短一年間迅速推進,帶量采購清單藥品銷售量上升45%,銷售額下降12%,實現了擴大患者可及同時降低藥品采購成本的政策目標。由于藥品、器械和耗材生產企業作為第三方服務機構同樣是醫協體的重要組成成員,因此醫協體應當充分發揮開放合作和專科領域的優勢,作為采購主體,以分專科、量換價為原則,牽頭逐步實施藥品、器械和耗材的帶量集中采購。實施帶量集中采購,不僅能夠刺激醫協體內藥品、器械和耗材生產企業等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合作意愿,如通過為社會辦醫開辟新品規生產線等方式拓展社會辦醫療機構市場,而且能夠通過降低醫療機構采購成本吸引醫療機構加入醫協體,不斷為醫協體的發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