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彩蓮
加強患者安全七維度建設,成為高可靠性的醫院,這是浙大一院終極追求的目標。
2000年美國醫學研究所根據1999年進行的一項醫源性錯誤導致患者意外死亡的流行病學調查,公布了報告《孰能無過——構建一個安全的衛生保健體系》。報告顯示,醫源性錯誤導致死亡的人數達到98000人,超過了同期官方統計公布的年度第一位的意外死亡人數(車禍),也高于第一位的癌癥死亡人數(乳腺癌),以及艾滋病的死亡人數。這份報告公布以后,“患者安全”引發全球關注。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患者安全工作,在全國成立了患者安全協作網,每年公布患者安全目標。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早在2010年成立了質量管理部,負責全院性的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質量管理部成立以來,在醫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先后兩次通過了聯合委員會的學術醫學中心標準的JCI國際醫院評審,國家衛生健康委2011版《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試評審,浙江省衛生健康委組織的《浙江省三級綜合醫院評審》以及ISO15189實驗室標準和美國病理家協會的實驗室認證。這些評審標準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圍繞質量與安全來構建標準體系,評審評價方法也是著重關注患者安全。在不斷實踐中,浙大一院總結出構建患者安全體系需要著重加強“七維度”的建設。
浙大一院著重從醫院質量安全委員會、質量管理部、科室質量安全管理小組構建組織領導體系。
質量安全委員會主任由醫院最高領導擔任,質量管理部作為秘書單位和常設辦事機構,推進委員會布置的各項任務。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有:每年一次進行醫院安全文化問卷調查、臨床和醫技科室風險評估、設施環境脆弱性分析;制定并公布每年院級安全監測指標、目標值和院級安全計劃;定期分析、討論指標是否達標,全院安全檢查存在的主要問題、解決策略,追蹤問題是否得到解決,等等。
質量管理部負責全院年度安全計劃的起草、實施過程監督;定期分析不良事件,對發生的重大不良事件組織根本原因調查分析及追蹤改進進度;組織各級人員的安全培訓,包括安全相關管理工具的使用,如RCA、FMEA、HVA等,并監督培訓效果;組織院級高風險流程的風險分析及改善活動。
在科室層面,全院臨床、醫技、支持性服務部門成立質量安全小組,負責科室的質量安全工作。具體包括:根據醫院要求,完成科室風險評估,明確科室高風險的流程、患者、高風險服務,制定相應的預案或應急處置流程,組織演練或培訓;建立科室安全監測指標,如非計劃重返手術、再住院,投訴或糾紛,某一手術或操作并發癥及科室上報的不良事件等;科主任安全查房,對重點安全問題或隱患進行檢查;科室安全會議,討論科室安全指標收集分析情況,不良事件調查分析等;科室安全教育及培訓,如火災防范、職場暴力防范、手衛生等。
在不斷實踐中,浙大一院總結出構建患者安全體系需要著重加強“七維度”的建設。
首先,醫院員工需要建立一種共識;“只要是人做的事都有可能出錯,為了防范錯誤發生,我該怎么做?”這種共識可以讓員工對每一個環節可能出現的錯誤、應對的措施提前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將安全意識根植在每位員工心里。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經過大量的教育培訓及實踐才能達到。
其次,醫院運用了一套安全文化評估指標體系,每年對醫院安全文化氛圍進行評價,對薄弱環節納入到年度的安全計劃中,加以改進。通過這套指標體系,能看到每年在安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進步,例如,第一次調查發現員工因為害怕上報后會受到懲罰,因此,不愿意報告發生在身邊的不良事件。為此,醫院建立了非懲罰性的不良事件上報制度,對主動上報的人員,經核實有效后,醫院給予獎勵20元,從下表1可以看出,醫院員工主動上報的積極性顯著增加。
再次,鼓勵患者、員工參與患者安全。質量管理部會同其他部門,如門診部、膳食科,利用門診科普講座的形式,向患者及家屬普及患者參與患者安全的知識和做法;利用膳食科每年推出的美食節,涉及一些趣味有獎競猜項目,宣傳患者安全知識,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形式喜聞樂見,寓教于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領導身體力行,是最好的安全文化營造手段。醫院從最高領導到分管領導,定期組織安全查房,對發現的安全問題能現場解決的就現場辦公解決,現場一時解決不了的,帶回分析討論后定期解決。在這個過程中,職能科室和被查科室員工都受到了教育和啟發,形成按制度做事,做正確的事,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確。而且,各個科室員工之間還會進行交流,擴大了正向文化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院長接待日、院長信箱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線員工非常清楚自己工作的環境或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或隱患。在浙大一院,員工可以非常方便地通過微信、釘釘、短信、電話或來訪等形式,將他們的關切告訴院領導。院領導非常重視一線員工的意見和建議,會專門召開行政辦公會,討論解決員工關心的安全問題,并給員工答復,感謝員工提出的寶貴建議。對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意見或建議,院領導會在周會上進行表揚鼓勵,形成了滿滿的正能量。

表1 醫院給主動上報事件者發放的獎勵金額
目前很多醫院的安全管理按照職能進行條塊化分工,安全信息沒有很好地整合,使得醫院最高領導對全院的安全狀況沒有一個總體把握,影響全面部署。浙大一院成立的質量管理部,將全院的質量安全信息進行匯聚、深入挖掘分析,為領導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風險管控培訓先行”是醫院重要的安全管理實踐,也是質量管理部重要的工作。為了加強全院職工的風險意識,質量管理部通過設計課程,對全院科室負責人、質量安全協調員進行系統培訓。
培訓形式主要采用Work shop的形式,手把手教會有關人員相關工具的使用,如MEA、HVA、RCA;質量管理常用數據展示形式,如運用Minitab制作柏拉圖、控制圖、箱線圖等,這些種子選手學會后能夠將其使用到科室的風險管控工作中。
利用信息技術,醫院推進了基于云架構的多院區事件報告系統。以往醫院的事件上報有醫院的上報系統、護理上報系統,兩個系統信息不相互通。醫院目前重新打造的系統是基于云架構,上報途徑有電腦終端、手機、PDA等,從事件上報—分流—審核—追蹤—統計,形成閉環管理。同時,系統能夠主動抓取風險隱患,這樣便于對事件進行分析,找出需要優先改進的地方。
目前,醫院的不良事件分類框架采用美國安全用藥研究院(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的框架。這個分類框架將異常事件對患者造成的傷害程度分為三級(未造成傷害、造成傷害、死亡)九類(A?I),其中,A類和B類就是我們常說的接近錯誤——Near Miss。
迄今為止,保障患者安全的美好愿望并沒有單一、有效的方法,僅靠政府、醫院、醫務人員的努力,患者安全沒有得到根本的好轉。為此,國內外的研究人員研究后提出,患者安全工作不能忽視“患者本人”的參與。
為了鼓勵患者參與患者安全管理,質量管理部聯合其他職能部門,采取多種形式,如開展患者安全知識講座、圖文并茂的精美宣教冊子(如感染預防、用藥安全、手術安全)、電子屏播放、門戶網站宣傳等,教育患者及家屬關注自身在就診或住院過程中的安全,鼓勵患者把擔憂勇敢地說出來。
以前很多患者遇到問題不敢問醫生,經過患者教育后,很多患者在醫生檢查身體時會問醫生:“您洗手了嗎?”與此同時,醫務人員有責任也有義務教其做一個勇敢、聰明的患者,從而共同為患者安全而努力。
在這方面,每家醫院都做了很多嘗試,積累了很多經驗。浙大一院以開放的姿態,不斷加強院內、院外的學習與分享。
其一是醫院同行之間互相借鑒。例如,看到新聞報道說某家醫院的手術室因火災導致正在全麻手術的患者無法轉運出來而死亡的事件,醫院會馬上組織相關部門對手術室手術流程進行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如火災發生時,正在體外循環下做心臟手術的患者能安全轉運出來嗎?質量管理部會找出潛在風險,制定改進策略并加以實施,最后降低此類風險。
其二是醫院內各科室間的交流分享。質量管理部定期組織科室質量負責人及質量協調員開會,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交流分享。從效果來看,同事間的交流學習有時候要比行政教育培訓取得的效果好很多。
其三是對故意的或多次指出問題但不改進的事件,在院周會上由分管領導進行通報,讓全員職工明確醫院不會縱容不安全行為,從而引以為戒。
其四是醫院搭建平臺,每年舉辦品管圈比賽,各科室互相分享經驗。
要徹底改善某一安全問題,往往會牽涉到流程再造。流程再造時,設計者與使用者要共同討論如何降低或消除原流程的風險,如何把流程做成任何一位新入職的人員在這個流程中工作都不會犯錯,即采用一些工業上的防呆設計,可以幫助預防傷害,成為高可靠性的醫院,這是浙大一醫院終極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