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郭瀟雅
通過實施“精品醫院、人文醫院、智慧醫院”的發展戰略,上海市兒童醫院離實現“建設卓越兒童醫院”的發展目標越來越近。
厚德、慈愛、敬業、創新,作為我國第一家兒童專科醫院,上海市兒童醫院在成立的八十余年中,始終堅持“為兒童服務就是幸福”的宗旨,從一所小門診逐漸發展成為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康復于一體的三級甲等兒童醫院。
2012年4月,于廣軍成為這家醫院新的掌舵人,履新之初,擺在這位院長面前的是一項重要任務,新院區的建設和老院區的搬遷,如何規劃一院兩區協同發展。2014年年初,在于廣軍的科學規劃下,醫院開始有序搬遷,做到了新舊院區的無縫銜接,瀘定路院區立足上海西北地區,建設特色突出、多學科合作的專病中心,疑難雜癥的救治中心,醫療服務引領長三角地區;北京西路院區面向上海市中心城區,適合區域特點提供常見病、多發病服務,發展部分特色專業。
借助搬遷新院區的契機,于廣軍提出了“精品醫院、人文醫院、智慧醫院”的發展戰略,使醫院近年來得以快速發展。2019年,醫院門診量256.81萬人次,住院患者5.27萬人次,住院手術量3.93萬人次,實現了業務量和員工收入的“雙倍增”。
精品醫院的核心不在于樓宇內飾的華麗,而在于實實在在讓患者看得好病。醫院以疑難重癥診治與專病特色治療為抓手,整體規劃學科發展,推進門診專病專科化發展,提升醫療服務內涵質量。同時,注重平臺建設,通過和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助力學科成長。
于廣軍告訴記者,近年來,醫院各個學科新項目、新技術不斷涌現,學科發展齊頭并進、百花齊放。重癥醫學ECMO團隊對出生不到48小時的患兒成功實施首例新生兒ECMO;血液腫瘤科干細胞移植團隊成功用臍血干細胞治療了第一例炎癥性腸病患兒;神經外科SDR手術順利開展;腎臟科依托血液凈化中心全面開展血液凈化技術;內分泌科率先采用戈那瑞林泵診斷低促性功能低下;消化科首家開展兒童FMT腸道菌群移植并成功研制腸溶糞菌膠囊……
另一方面,為了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醫院以疾病為導向,推進MDT多專科聯合診治模式,制定MDT門診建設方案。小兒實體腫瘤、性發育異常、新生兒消化道畸形、罕見遺傳代謝疾病、慢病兒童發育監測等多學科合作工作有效開展。已建成以疾病為紐帶、以病區為基礎的MDT門診5個,對于疑難復雜病例,優先納入MDT平臺診治。
學科建設帶動了科研水平的提升,于廣軍介紹,2016-2019年,醫院獲省部級獎項5項,獲局級科技獎項4項。共發表論文932篇,其中SCI論文232篇(影響因子5分以上的21篇)。醫院專家執筆5個國內診療指南,發表專著、譯著和編著29本。成功申請上海市衛生系統知識產權試點單位。申請專利29項,獲專利授權23項。

在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大背景下,公立醫院的人文建設十分重要,尤其對于兒童醫院來說,醫院的溫度代表著院領導的態度和高度。于廣軍認為,醫院的文化構建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形象文化,是外在的,來營造醫院文化氛圍,形成感染力;二是精神文化,體現職業精神,打造凝聚力;三是制度文化,強調行動力;四是服務文化,形成輻射力,打造醫院文化品牌。
為了加強文明服務品牌建設,建立醫患溝通新紐帶,上海市兒童醫院按照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統一安排,組織開展“市民開放日”活動,成立家長委員會;積極探索慈善發展新模式,創新公益慈善品牌,形成以專病醫療救助為核心的公益項目體系,如醫院積極開展“千里送醫到遵義”“格桑花之愛”等公益項目,先后為100余位先心患兒與400余位髖關節脫位患兒完成愛心手術;立足健康科普文化基地建設,加強兒童健康教育,打造兒童健康科普新品牌,組織編寫《兒童醫生說》《0~6歲小兒養育手冊》《防控新冠肺炎 家長必讀知識》,出版《上海兒童健康》科普內刊,制作“哈炫兒童健康小劇場”,每年組織醫院健康科普大賽;拓展醫務社工運作模式,完善“四葉草”醫務社工服務模式,優化志愿者管理制度,成立志愿者管理委員會。
近年來,醫院多次榮獲改善醫療服務示范醫院;“家庭為中心的互聯網+兒童健康管理科普服務體系”項目獲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三等獎;彩虹灣病房學校榮獲第三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上海兒童健康俱樂部”“四葉草”人文服務模式被評為第二批、第三批上海市衛生系統“創新醫療服務品牌”項目,收費掛號處被評為上海市衛生系統最美窗口;“格桑花之愛”團隊于2019年榮獲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
◎ 借助各大平臺,醫院各個學科新項目、新技術不斷涌現,學科發展齊頭并進、百花齊放。
◎ 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以“十三五”規劃為綱領,以智慧醫院5R模型為抓手,遵循基礎類、數據類、技術類和管理類四大類標準體系,實現面向患者服務、臨床服務、科研轉化、運營管理、區域協同和信息安全六方面建設應用。

于廣軍上海市兒童醫院院長
作為中國最早接觸醫療信息化和大數據的醫院管理者,于廣軍對智慧醫院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信息化已經融入到了醫教研管的方方面面,智慧醫院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并把信息化作為精品醫院建設的引擎。
近年來,上海市兒童醫院在信息化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2018年12月,順利通過HIMSS 7.0國際認證;2019年5月通過國家衛生健康委電子病歷應用評價5級認證;2019年6月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健康委互聯互通五級乙等測評;在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發布“2019全國醫院互聯網影響力排行榜”中,醫院兒外科位列第二,兒內科位列第六。
于廣軍對記者說,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以“十三五”規劃為綱領,以基于“患者關系管理”“電子病歷智能化”“科研信息管理”“醫院資源管理”“基于區域網與互聯網的區域醫療信息”為核心的智慧醫院5R模型為抓手,遵循基礎類、數據類、技術類和管理類四大類標準體系,從患者服務便捷化、臨床服務智能化、科研數據一體化、醫院管理精細化、醫療服務互聯化五個方面,實現面向患者服務、面向臨床服務、面向科研轉化、面向運營管理、面向區域協同和面向信息安全六方面建設應用。
2020年2月,上海市兒童醫院互聯網醫院正式上線。除原微信與APP功能外,增加移動支付、線上咨詢、電子就診卡、電子處方、線上復診和智能導診與問診等功能,更加方便群眾就醫。同時,醫院推進“互聯網+兒聯體”服務模式建設,通過與五家試點單位的聯通部署,實現遠程會診、診療信息共享、兒聯體跨院預約、遠程教育培訓四大塊功能,并開展遠程聯合門診、遠程查房、遠程培訓教學等協作業務,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和整合的基本目標。
展望未來,于廣軍表示,今后的工作將體現八個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公衛建設,提升應急救治能力;更加注重區域聯動,促進業務協同發展;更加注重學科建設,強化優勢、突出特色;更加注重臨床研究,夯實大數據平臺,促進成果轉化;更加注重人才建設,引育并重,機制創新;更加注重精益管理,體現價值醫療,優化結構;更加注重患者體驗,促進服務流程優化模式創新;更加注重智能互聯,通過“AI+5G+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賦能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