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一絎,王梅俊
(天津城建設計院有限公司第七分院,浙江 杭州 310051)
某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珊溪水庫庫區,承接水庫兩岸交通作用。主拱計算跨徑170 m,矢跨比為1/4.8。拱軸線按懸鏈線設置,拱軸系數m取值1.543。上部結構布置為3×4×15.3 (m)預應力混凝土橋面連續矮T梁。橋型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橋型布置圖(單位:m)
主拱采用四肢全桁式等截面鋼管混凝土桁架結構,由兩條拱肋及橫向聯接系構成。拱肋中心距7.2 m,肋全高3.8 m,全寬2.8 m。每肋由4肢φ800×16 mm/20 mm(拱腳處加厚)鋼管構成,內灌C50混凝土。柱下豎腹桿、拱鉸處斜桿內灌C50混凝土,其余腹桿及平聯鋼管內不灌混凝土。
拱肋節段劃分采用與拱上建筑跨徑統一的方式,即在立柱下方設置兩豎腹桿,內灌C50混凝土,拱肋節段接頭設在兩豎腹桿之間。
圖2 1/2拱肋橫向聯系示意圖
拱上立柱為4根φ426×10 (mm)鋼管組成的格構式柱,鋼管內灌C50混凝土。立柱柱肢沿順橋方向間距1.5 m,橫橋方向間距2.0 m。柱肢上沿高度方向水平設置間隔2 m一道的φ180×6 mm鋼管。立柱之間設置數道鋼管桁架聯系梁,增加整體穩定性。拱上蓋梁采用預制拼裝鋼筋混凝土結構,蓋梁全長11.7 m,全寬2.2 m,蓋梁橫坡按橋面橫坡2%設置,蓋梁端部高度1.4 m。上部構造采用15.3 m預應力矮T梁,先簡支后橋面連續結構。矮T梁梁高0.9 m,梁間距1.7 m,橫橋向按6片布置,中梁頂寬1.2 m,邊梁頂寬1.25 m。
主橋拱肋及拱上立柱在未灌注混凝土前為空鋼管,以鋼結構規范檢算;灌注混凝土后,則需以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來檢算[2]。全橋靜力和動力計算均根據實際施工過程進行建模,分析橋梁各階段的內力和位移響應情況。靜力分析采用Midas Civil 2020進行建模,為了更精確得到在材料時間依存特性影響下鋼管混凝土的分析結果,使用Midas程序中聯合截面功能建立模型[3],使截面順序生效,來模擬結構中鋼管混凝土構件的截面形成過程。
3.2.1 施工階段結構強度驗算
在施工過程中各個階段,結構各部位的應力值均在合理范圍內,結構空鋼管最大應力為65.7 MPa 3.2.2 基本組合工況結構應力分析 根據文獻[4]C.0.1條規定:鋼管混凝土構件作為鋼管和混凝土兩種材料單元,構件滿足平截面假定,應采用疊加法計算各階段累計的截面應力[5],滿足 提取Midas中基本組合各部分應力如下。 主拱鋼管混凝土: 立柱鋼管混凝土: 最不利工況組合下,結構各部位的應力值均在合理范圍內,鋼管混凝土中鋼管部分最大應力為157.7 MPa,管內混凝土最大壓應力為20.7 MPa,滿足規范要求。 3.2.3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結構強度分析 主拱組合內力按文獻[4]第3.3.2條進行計算。本橋主拱有兩種斷面,區別在于主拱鋼管的壁厚不同,拱腳處采用φ800×20 (mm)鋼管,其他段采用φ800×16 (mm)鋼管。對兩種斷面取其不利單元分別計算。壁厚20 mm段拱肋內力見表1。 表1 壁厚20 mm段拱肋內力表 組合軸力N: N=γ∑(Ni+Ni'cosq)=52423kN 組合彎矩M: 3761.6kN·m 組合偏心距e0=M/N=3761.6/52423=0.072 e0/h=0.024≤εb=0.5滿足規范要求。 主拱肋強度驗算: 1)根據規范[4]第5.3.1條鋼管混凝土組合構件計算主管長細比。 2)根據Midas施工期間模擬計算,提取鋼管初應力最大值為48.5 MPa。 根據規范[4]第5.2.4條計算鋼管初應力折減系數Kp: 3)主拱按偏心受壓承載力驗算 根據規范[4]第5.3.2條進行驗算: fsc=0.96×(1.14+1.02ζ0)fcd=56.0MPa 根據上述參數計算壁厚20 mm段拱肋強度: 表2 壁厚16 mm段拱肋內力表 采用相同方法計算壁厚16 mm段拱肋強度: 3.2.4 變形計算 在車道荷載作用下主拱最大豎向撓度為19.8 mm<1/1000L=170 mm,主拱豎向剛度滿足規范要求。 3.2.5 穩定性計算 荷載作用下,主拱肋結構的彈性穩定系數為12.5,大于規范[4]5.9.1條規定的不應小于4.0,穩定性滿足規范要求。 進行桁式主拱鋼管混凝土設計時,通過有限元軟件建立全橋模型,計算施工過程中各階段及運營階段受力狀態,根據規范對橋梁結構強度、剛度和穩定性進行驗算,進一步通過電算和手算相結合對計算結果進行細化驗算,確保設計合理性。 [ID:010118]3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