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璋

在工作中,我經常接觸到這樣一類家長,他們很無奈地求助:“老師,在家里我管不住孩子,我說什么他都聽不進去,請您幫忙嚴加管教。”短短一句求助的話,“管”和“說”兩個字反映了當前家庭教育的一種常態,而“幫忙”這個詞則反映了家長在面對家庭教育困境時的“不在場”心理傾向,這是當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困境。
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和執行者,其家庭教育觀念需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更新。從實踐層面改變的第一步,應當是讓家庭教育從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回歸生活的陪伴。但要注意,帶有教育目的的陪伴不只是生活日常,家長在陪伴中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才能確保陪伴教育的有效性。
在陪伴中要有情感交流
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陪伴是孩子寫作業,家長坐在旁邊玩手機。這種陪伴不僅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反而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孩子的心思可能根本就不在作業上,而在手機那里。另一種陪伴是緊緊地盯著孩子,稍有狀況就在旁邊指手畫腳。這種陪伴只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感,適得其反。這些都不是有效的陪伴,有效的陪伴應當是有情感交流的陪伴。陪伴孩子不是時時刻刻守著孩子,事實上,有些時候我們應當暫時離開。比如,孩子做作業時,家長可在一旁做自己的T作,此時沒有了家長的監視,孩子的內心才是放松的,而家長自身的專注又會感染孩子,激勵孩子同樣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作業。這種陪伴雖無言語的交流,但有心靈的相通。
有效的陪伴是可以跨越時空的,比如,書信交流。
2019年父親節前夕,我要求學生給自己的父親寫一封信,并告訴他們,這封信要作為父親節禮物寄給他們的爸爸。有些孩子剛開始不知道寫什么,因為他們平時和父親交流很少。為此,我講了一些我在校園里看到的情景:有的父親提著水果、牛奶在校門口翹首張望;有的父親扛著沉重的行李,跟在身高一米七幾卻兩手空空健步如飛的兒子身后。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安靜了,有話寫了。有學生跟我說,感覺一下子把平時很想對父親說卻又說不清楚的話說完整說明白了。我幫孩子們把信送到郵局,這一切并沒有事先告訴家長。父親節前后,家長群里沸騰了,各種感動和興奮霸屏。收到信的家長各種激動,還沒有收到的各種羨慕各種期待,甚至有一位爸爸跟我一再確認是否有他兒子的信,生怕信件被郵局弄丟了。很多爸爸都給孩子寫了回信。有一位在外地工作的父親從此每兩周和兒子通信一次。
在網絡時代,短信、電話、視頻等交流方式的確很便捷,但是我們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越是至親的人,當面進行情感交流時就越覺得難為情,有些話不好意思說出口,書信可以打破這種尷尬。此外,書信便于家長將自己的教育理念系統地付諸實施,特別是對于父母在外地的孩子、高年級的孩子,這種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在陪伴中注意角色轉換
家庭教育應以把孩子培養成為具有健全的心智、獨立的人格、能夠適應和融入社會并能實現自我良好發展、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人為目標。常見的有進步意義的觀點有:反對家長權威、倡導親子平等,反對懲罰、倡導賞識,等等。這些觀點是對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的積極突破,但也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當我們把家庭教育的目標由孩子對家庭利益的服從上升到孩子對社會責任的承擔這一高度時,家長的角色也就必然要具備相應的社會屬性。
有這樣一個案例:平時嚴厲的父親帶著剛參加完高考的女兒去了酒吧,女兒喝得酩酊大醉,迷迷糊糊感覺自己是被人抱走的。第二天早上醒來,女兒發現自己在家里,父親已經沒了身影,床頭放著一封信。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女兒,請記住你喝酒的極限……以后你一個人在外面會遇到壞人,爸爸也沒有辦法永遠在你的身邊保護你,因此,你要學會保護好自己……”帶女兒去酒吧喝醉并抱著她回家,這位父親扮演的是現實社會中不光彩的角色,但這是在為女兒獨自步入社會做準備。很多事情,采取圍堵的策略是無意義的,欲望是人的天性,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得到,不如引導孩子去認識、去適應,學會自我保護。
在陪伴中善于發現和創設有教育意義的情境
一切能對孩子的情感產生沖擊的情境都是有教育意義的情境。比如,孩子受到表揚、遇到挫折、面對兩難選擇的時候等,情感是失衡的,這是我們對孩子的情感進行干預的最佳時機。我們在對孩子的性格特征足夠了解的時候,還可以有意識地創造情境,對孩子的心智進行磨煉。
我的女兒今年上四年級,她是一個很要強的孩子,而且有些急躁,什么事情都想做到最好。寫字的時候,如果有一點寫得不好,她都會把字擦掉或是打個叉重新寫,這導致她寫字的速度很慢。
對自己要求高而且執著是一種好的品質,但如果任何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不能接受失敗,就很不好了。針對女兒的這種情況,我也在尋找機會對她進行引導。前段時間,體育老師在教踢毽子,她踢得不好,回家來我就陪她練習。我們采取比賽的形式,一人一次輪流來,每次連續踢的次數多的人記一分,在規定時間內,得分高的獲勝。在踢毽子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控制節奏。剛開始兩人持平,然后讓她超過我一點,后來我再追上她,慢慢超過她一點,再多超過一點,讓她有點急。在她急躁的時候,我就會和她聊聊彼此的心情,講講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讓她明白遇事需要沉著冷靜。在這一輸一贏、得意與焦急之間,我努力幫助她學會控制自己的心態,正確認識輸贏。
踢毽子的游戲讓女兒認同我和她是公平的競爭雙方,真實的比賽情景讓她的情感得到真實而充分的表達,彼此坦誠的交流確保了陪伴的情感基礎,這是一次有效的帶有教育目的的陪伴。
綜上所述,有效的家庭教育應當在回歸生活現實的親子陪伴中進行。家長應在現實生活中去發現或者創設有教育意義的情境,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有效的情感交流基礎上對孩子進行教育。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