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張夏
DC/EP(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的推出日益臨近。4月17日晚間,央行表示,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當前階段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功能。
中國可能將是世界上第一個發行主權數字貨幣的國家。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始終是:DC/EP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市民和企業日常的生活和生產、國家對宏觀經濟的治理、涉及到人民幣的跨境支付與結算,各有什么樣的影響?以下我們將一一解讀。
對中國內部而言,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我國央行的數字貨幣是對M0的替代,即對現有紙鈔的替代。因此,數字貨幣與紙幣一樣,具有貨幣基礎職能如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價值,而目前的支付寶等電子支付是基于現有的銀行賬戶體系,將M1、M2電子化的支付工具。因此,數字貨幣跟目前已有的第三方支付是有本質上區別的。

此外,銀行數字貨幣可以極大地降低紙幣、硬幣發行流通成本,提高支付清算的效率。
我國央行的DC/EP作為M0發行,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節省紙幣的發行成本。截至2019年12月,我國流通M0為7.72萬億,同比增長5.4%。
目前紙幣、硬幣的印制、發行、流通、貯藏各個環節的成本都非常高,防偽、攜帶均有成本。央行的數字貨幣就能很好地在保持現鈔屬性和價值特征的同時,又能夠滿足便捷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有助于完善支付體系,提升支付清算的效率。
最后,數字貨幣提高央行對于貨幣供給和流通的控制力。目前流通的貨幣完全是匿名的,央行無法追蹤交易的具體情況。
央行數字貨幣能夠實現對貨幣的精準追蹤,使得央行能夠對貨幣的流通和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有更加及時準確的把握,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央行通過大數據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流通的控制力,有利于減少洗錢、逃稅等違法犯罪行為。
對于跨境支付和國際貿易結算來說,數字貨幣可以使支付和結算成本降低。目前我國跨境清算依然高度依賴美國的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和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有望擺脫對現有SWIFT和CHIPS支付體系的依賴,為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帶來便利。
對于經濟方面,數字貨幣有利于提高央行對宏觀經濟動態的及時掌握。由于現行紙幣缺乏詳細的跟蹤記錄,導致央行對于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掌握有時滯。數字貨幣通過對每一筆交易詳細的記錄,為央行創造了實時全面的感知手段。進一步,央行可以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工具對宏觀經濟做出更準確、及時的分析預測。
對于貨幣政策方面,數字貨幣對傳統的貨幣派生機制將產生影響。一方面,數字貨幣系統相比于傳統的紙幣硬幣,具有更高的清算效率,會使得清算賬戶和第三方儲備賬戶中的資金減少,等同于投放信貸的資金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數字貨幣更加高效便捷的支付特征,會減少居民對資金的持有偏好,從而降低資金的漏損率,最終使得貨幣乘數增加。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有利率、信貸、外匯和金融資產價格四個渠道,其中利率又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由于DC/EP可以差別計息,甚至可以打破零利率的下限,有望為貨幣政策的調節拓寬空間。此外,現行貨幣政策的調節主要是通過總量和利率的調節,具有一定的時滯性,而且不夠精確。
數字貨幣的使用,有利于央行對貨幣總量、流向的精確把握,保障貨幣政策的有效運行和傳導。同時,數字貨幣也有利于央行的監管,及時打擊非法行為,緩解對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
DC/EP的發行,有利于保護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貨幣主權地位,完善人民幣跨境清算體系。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紙幣信息技術含量低、安全性低。
DC/EP的出現,一方面滿足了公眾對安全性的需求;另一方面,Facebook的Libra等私人數字貨幣的出現,無疑為國家貨幣主權敲響了警鐘。
Libra作為支付工具,在發展得很好的情況下,可能進一步脫離儲備資產,變成一個信用貨幣,進而發展成一個世界級的超主權貨幣,進而對一國的貨幣政策和主權產生巨大影響。
現任央行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也表示:“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首要目的是保護貨幣主權”。
此外,目前我國跨境清算依然高度依賴美國的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和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有望擺脫對現有SWIFT和CHIPS支付體系的依賴,完善人民幣跨境清算體系,便于人民幣走向國際。
DC/EP有利于提高人民幣向國際滲透的能力,利于人民幣國際化。近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但目前,全球近60%的外匯儲備仍然是美元計價形式。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各國實體世界的聯系逐漸向虛擬世界擴展,我國央行發行DC/ EP讓紙幣數字化,有利于提高人民幣的國際滲透能力和使用效率,便于人民幣流出國門,對人民幣的國際化起到推進作用。
DC/EP的發行讓人民幣在邁向貨幣新形態的進程中擁有領先地位。目前全球進入以大數據、云計算、5G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新時代,貨幣作為承載各種信息的載體,向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是必然趨勢。
全球各國一直在密切關注數字貨幣的進程,尤其進入2020年,各國態度明顯變得積極,推進力度驟然加大。此外,私人數字貨幣的推出也倒逼各國向數字貨幣領域邁進。
4月份最新的白皮書2.0進一步修訂,增加提供錨定單一法幣的穩定幣,并且白皮書顯示,一旦這幾種法幣相應的數字貨幣發行,將會納入其數字形式貨幣。
我國央行在數字貨幣領域的提前布局,DC/EP的發行讓人民幣在這場向國際貨幣新形態邁進的過程中擁有領先地位,對未來重塑經濟發展規律,甚至洗牌現有貨幣格局都可能帶來重要影響。
DC/EP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一方面主要在于支付方式和支付習慣的改變。盡管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提出“無現金社會”的口號,但它們目前還不是現金的替代者,其虛擬賬戶中的自己只是作為支付工具存在。
而真正的數字貨幣不依賴于第三方支付,甚至不依賴于網絡,在支付的時候即使沒有網絡都可以完成支付,因此,如果第三方支付虛擬賬戶中的資金變成了真正的數字貨幣,將會對整個支付行業帶來巨大變革。
另外一方面,對全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主要在于DC/EP跟個人信用的聯系更為緊密,過去經濟活動中的一些非法或者灰色交易將無所遁形。
相比于Libra等數字貨幣,中國央行的DC/EP至少具備發行主體、發行模式、用戶習慣三大優勢。
1、發行主體的優勢
中國央行作為貨幣發行機構,推行DC/EP具有天然的優勢。
一方面,央行作為發行主體時,發行數字貨幣的時候能夠同時推出配套的監管措施,有利于從紙幣時代到數字貨幣時代的無縫切換,監管難度大大降低。而前期Libra在推行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礙之一,就是各國央行對于監管方面的擔憂。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央行的數字貨幣是對M0的替代,即對現有紙鈔的替代,因此,數字貨幣本質上并不會影響國家貨幣政策,反而會更加有利于進行宏觀調控,有利于央行對貨幣總量、流向的精確把握,保障貨幣政策的有效運行和傳導。
2、發行模式的優勢
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投放模式為“二元模式”,即由央行按照100%準備金將數字貨幣兌換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再對接公眾。具體可以將CBDC(中央銀行數字貨幣)運行分為三層體系。
第一層是參與主體為央行和商業銀行,涉及數字貨幣的發行、回籠以及商業銀行之間的轉移;
第二層是商業銀行到個人或者企業用戶的存取,CBDC在商業銀行庫和個人或企業數字貨幣錢包之間轉移;
第三層是個人或企業用戶之間的流通。
雙層運營模式的好處在于,一方面在現有貨幣運行框架下,讓法定數字貨幣逐步取代傳統貨幣,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商業銀行和一些其他商業機構,在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上都已經比較成熟,經驗儲備和人才儲備都相對充分,雙層運營體系,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不至于央行另起爐灶。
另一方面,雙層投放運營能夠防止金融脫媒。如果商業銀行直接對公眾發行數字貨幣,就意味著不需要商業銀行了,中央銀行掌握所有的個人、企業資信信息,可以替代商業銀行開展所有的金融業務。
但這樣就會給中央銀行帶來極大的壓力,同時也會類似計劃經濟,沒有充分的市場競爭,阻礙金融的創新,一旦出現任何信息傳達不充分或者決策的偏差,就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雙層運營分散化解風險,避免過度集中于央行,也緩解央行的負擔。
3、終端用戶的優勢
目前全球移動支付最發達的便是中國,中國目前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主要形式的移動支付普及率超過70%,普及率為世界第一,用戶量3倍于美國全部人口。
中國央行的DC/EP最終在支付形式上跟支付寶、微信支付類似,使得終端推廣難度大大降低,而美國等國家目前主要還是以傳統信用卡支付為主要形式,用戶習慣的培養成本較高。
Libra也有值得借鑒之處,可以從Libra等數字貨幣中部分借鑒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雖然我國央行數字貨幣不預設技術路線,采取雙層運營體系,不一定使用區塊鏈技術,同時采取中心化的治理模式。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中心化的治理模式并不完全沖突。區塊鏈技術被各國政府、企業應用于金融場景的根本原因,在于區塊鏈信任提升的特征可以用來簡化業務流程、節約成本,特別是在區塊鏈被發改委列入新基建后,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思維,可以賦能金融產業。
從法律法規的角度來看,DC/EP的最終落地需要對應法律程序方面的修改。
例如,《中國人民銀行法》確立了人民幣在中國的法定貨幣地位,并賦予了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發行權。
此外,《人民幣管理條例》規定,人民幣的形式僅包括紙幣和硬幣,因此目前還不包括數字化或電子化形式。
因此,若DC/EP作為人民幣的新形式,會涉及到《人民幣管理條例》的修改。
《人民幣管理條例》屬行政法規,條例的修改需要國務院決定?!度嗣駧殴芾項l例》第七條的規定,“新版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組織設計,報國務院批準”;第十六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版人民幣,應當報國務院批準”。因此,作為一種新版人民幣,DC/EP發行需國務院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