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翛逸
現(xiàn)代人因為交通便利,可以隨時出門,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說到“出門”這件事,放在以前還真是不容易。
古人出遠門最短時也需要十天半個月,長則數(shù)年。就像我國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走完大半個中國,就用了整整34年。
花費這么長時間,除了道路不通暢,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古代使用的都是那些畜力或人力車、船之類的交通工具。
其實在歷史中,馬車和牛車差不多是同時期的產(chǎn)物,起源于商代。自從馬被馴化后,人們開始熱衷于使用馬來作為交通工具。但相比牛車,馬車的地位顯然要更高,所以一般人家還真坐不上。
另外,馬在戰(zhàn)場上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資,消耗非常大。到了西漢初年,馬匹奇缺,連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拉車,官員們就只能乘牛車出行了。
只是牛車走得太慢,且牛的主要工作是耕田,不體面。所以經(jīng)濟一好轉,大家還是要換上馬車。
東漢章帝時,有個叫謝夷吾的太守,就因為曾經(jīng)坐牛車出巡,被刺史彈劾,丟了朝廷的臉面,被直接貶為縣令。
但到了魏晉時期,畫風又不一樣了,牛車又成了好東西。那時的名士們整日除了空談,吃藥喝酒,沒干什么正事,也不趕時間,對車子的速度快慢也就無所謂了。
更何況,當時道路條件不比現(xiàn)在,牛車雖然速度慢,但相對也更不顛簸,更舒適一些,也不用學習什么特別的駕駛技巧,何樂而不為呢?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就經(jīng)常一個人駕牛車出行,走到?jīng)]有路了,就坐那兒放聲痛哭。這要是換成馬車的速度,估計早翻車了,就不是放聲痛哭了,而是放聲大叫了。
魏晉時期,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標新立異的名士們,乘著牛車去游山玩水,牛車也就成了最牛的車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發(fā)明的木牛流馬是運糧利器,能順利穿越險惡的蜀道,把軍糧運到前方,看起來非常好用,也很特別。
那么木牛流馬究竟是什么呢,最大眾的結論是,它其實就是獨輪車。
獨輪車俗稱“雞公車”,在中國已有很久的歷史了。據(jù)傳,夏禹治水時,奚仲發(fā)明了獨輪車,后又改制成馬車,為夏禹治水立下了汗馬功勞。
史稱“夏禹治水,奚仲造車”,夏朝奚仲應該是世界造車的鼻祖了。
雞公車經(jīng)過漢代改良,又成了轆車。漢代井上汲水多用轤,是一種輪軸類的引重傳動器,而這種手推車就是由一個輕便的獨輪向前滾動,形似轆轤,所以稱其為轆車。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應該就是從轆車改制而成的?!澳九!闭f的是這車像一頭不吃草的牛,“流馬”說的是獨輪轉動靈便,運行輕快,如同能流轉疾奔的馬。
在道路并不暢通的古代,獨輪車可以說是南方丘陵地區(qū)最理想的交通工具了,比起肩挑手提省力多了,哪怕走山路也是平穩(wěn)輕巧。
有的車夫還會把一條布條系在兩個車把上,推車的時候就把布條掛在肩上,這樣能保持平衡,也能利用肩膀來分擔一些重量,省些力氣。
基于對效率的追求,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地對各種事物進行改良,甚至觸類旁通,產(chǎn)生許多新生的事物,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宋代之后,轎子開始流行。轎子,這種人力交通工具雖然速度慢,但它相對平穩(wěn)和舒適,只是需要雇傭轎夫,因此也是比較富裕的家庭才坐得起。
然而在官場上,尤其是在明清兩代,都有明文規(guī)定,武職官員不準坐轎,哪怕是王爺。因為他們是要帶兵打仗的,坐轎子就說不過去了。
也有一些特殊情況。順治年間,有官員就平西王吳三桂等各路王爵乘轎一事請示,朝廷上諭回復說,各王在鎮(zhèn)守的地方可以乘轎,到京師則須騎馬。
乾隆年間,甚至還有滿洲籍文職大臣禁止坐轎的規(guī)矩,只有60歲以上、身體確實不好者才能例外。
當然,也一些無視朝廷規(guī)矩的,比如大將軍??蛋病K粌H平時坐轎子,連打仗也是坐。他手下常備有三十六名轎夫輪流抬轎子,所以??蛋驳霓I子不但舒適,速度還很快。
但史上最夸張的轎子,還是張居正的32人大轎。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皇帝正年幼,張居正權傾朝野,其轎子更是屬于超豪華版:32個轎夫一起抬,內分臥室和客室,還有兩名小僮在內伺候。
張居正父親去世,他奉旨回湖北江陵老家為父親辦喪事時,也是坐著自己的轎子回去的。
算重量,張居正的轎子超過一噸,算體積驛道都不夠寬。所以張居正這一路,途經(jīng)州縣都是大興土木,修橋鋪路。
果然,這人力轎子比起其他交通工具來,最舒適也最能彰顯其主人身份。
再說說水上交通工具吧。船在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并不常用到,但在古代它也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特別是運輸貨物以及一些長途旅行,乘坐船舶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明清兩代是京杭大運河最輝煌最忙碌的時期,因其承載著國家經(jīng)濟命脈,各路往來漕船不斷。漕船上運送著的都是幾百萬石的糧食,附帶大量白銀和各種商品。
這些物品若是沒有像船這類的足以承重的交通工具,單靠畜力車,不但車的數(shù)量要多,時間上也要多花費,效率低下。
還有往來的官吏、客商等,假設北京的官員去四川上任,看直線距離肯定是走陜西最近。但其實走京杭運河,到揚州換江船,沿長江逆流而上,才是最佳選擇,又快又舒適。
除了這些較大型的船只外,還有一些日常代步用的烏篷船,這在水網(wǎng)密布的江南非常常見。若是再走遠一點的,就是白篷的夜航船,夕發(fā)朝至。
想來,古人的這些交通工具速度是不快,但若是不趕時間,慢還是有慢的好處的。慢生活的節(jié)奏下,人往往才能靜下心來,留心觀察,用心思考。
就如徐霞客,雖然用了三十四年才游歷了大半個中國,看似很慢,卻為后人留下了至今影響深遠、聞名中外的《徐霞客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