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行記少年童行
紅燈停綠燈行,行人靠右走,超載超速要扣分罰款,這些都是現代的交通規則??墒沁@些交通規則并不是現代的專利,古代也有交通規則,雖然沒有現在的如此完善,但很多卻都是古人的創舉。
一份來自古代的交通規則正在趕來的路上,請注意查收。
究竟古代的人們靠哪邊走?這個問題在不同時期答案是不一樣的。先秦時期,采取的是男右女左,即男女走的路不同。
《禮記·王制》中記載:“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p>
說白了就是,在道路上,男的要靠右走,女的要靠左走,而車輛則在道路中間通行。
由于早期記載不全面,而且又有很大的地域文化差異性,此時中國并沒有完全統一的行走標準,而是伴隨著國家的逐步統一,曲折又緩慢地形成。
到了唐朝唐太宗時期,因為當時經濟大發展,人力物力充沛,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各種交通工具也就多了起來。車、船、轎子、牲口,還有人、商販,導致整個城市交通十分擁堵混亂。
而當時長安城非常大,人口最多時超過一百八十萬,且每天大開城門,全國各地人口進進出出,互通有無,甚至時不時還有外國使者進城朝拜。城內亂成一鍋粥,城門口更是動不動就能堵上個大半日。
唐太宗聽說這個事之后就十分憂心,覺得這樣影響的是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這時一個叫馬周的人站了出來,就給唐太宗提了一個建議。
此人是當朝宰相,一生做了不少有利于唐朝初年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事,在“貞觀之治”中更是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次也是他創新性的提出“來左去右”,也就是進城的時候往左邊走,出去的時候靠右邊走。
唐太宗一聽十分高興,于是在此基礎上頒布了我國最早的交通規則——大唐《儀制令》。
在宋朝時,“來左去右”這一規則還是沒有在行人中形成固定習慣。
這從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就可看出,畫中所繪的汴京之繁華可見一斑,街道上車水馬龍,可行人卻是隨意走在路上,沒有固定的靠哪邊行走。宋朝的首都都是如此,更何況其他地方呢?
沒錯,你沒看錯,就是打屁股。大唐盛世時人口已經超過百萬,因此交通規則的制定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根據《唐律》,超速超載是要被打屁股的,這可不是在開玩笑。
在沒有公私緣由的情況下,在街道、小巷中快速駕馬或者駕車的,要被處以竹板或荊條抽背的處罰。
不過由于背部是經脈聚集的地方,一不小心就容易打沒命,所以后來把打背部改為打屁股,既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又不至于懲罰過重,鬧出人命。
如果因為超速而造成嚴重后果的,比如人員傷亡,就不是打屁股這么簡單了。
要按照斗毆殺傷人的罪行減一等處罰。
當然可以有例外的情況,比如執行公務。具體的內容就是公文傳遞,朝廷命令發布,或者是有急病找大夫,有要事要追人,也是情有可原。
這些情況下,可以免于處罰,不過罰款還是要交的。除了這些情況,其他情況免談。
再說超載。關于超載,唐朝也有明文規定。
不過唐朝沒有客車、貨車,一般承擔運輸重任的是水路交通,即客船、商船。
如果船上超出了五十斤貨物,哪怕是只超出了一個人,船主要被打五十大板。以此類推,超出了多少,就要挨多少板子。
如果超載太多,那就攤上事了,就不再是挨板子,而是要吃上兩年的牢飯。
可見古人對于這方面的重視一點不比我們少,而且打擊力度還很大。
現在我們開車出去最怕什么?最怕無證駕駛。而在古代,車夫這一職業也不是好當的。
春秋時期,孔老夫子給學生們教授“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御”,一方面指的是帝王的駕馭之術,另一方面就是我們今天所談的駕駛交通工具的技術。
能將駕駛技術并入“六藝”,說明古代想要架馬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是人人都會的。自然,孔老先生肯定是一位駕駛技術高超的老司機,不然也沒辦法教學生了。
雖然不像我們現在考駕照一樣,但是古代的車夫也不是誰都能當的。要經過專門的培訓之后,才能上崗。
秦朝的《除吏律》就有相關的記載,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御人如果四次技術不過關,就要被罰四年的徭役,并處以罰款。
而且只有那些車技出眾的人才能被選做貴族的車夫。別小看古代車夫這一行業,要是做好了,討得哪個皇親貴族的喜歡,可能隨隨便便就被封個大官。
準確的來說,中國古代的交通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倫理為基礎,即以禮讓為先作為基本準則。
“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p>
這是唐朝《儀制令》的內容。
宋代后,《儀制令》被刻在石碑或木板上,并立于道路中間,以提醒來往車輛和行人。
現代社會里,盡管交通規則十分完善,可是交通事故和交通糾紛仍是層出不窮,很多都是因為雙方缺少禮讓的態度,寧可撞一起,也不讓一分。
如果人人都能秉持“禮讓為先”的態度,很多交通糾紛就可以避免。
雖然“賤避貴”是封建等級制度的表現,但除去其消極方面,里面的“禮讓為先”的價值準則對于現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
雖然從現代視角來看,很多古代的交通規則遺漏頗多,還帶有嚴重的封建主義色彩,但不可否認,它開創了交通安全法則的先河。
通過對古代交通法則的了解,我們瞭望到古人的智慧,看到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延續。
也許,這便是我們讀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