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摘要】 目的:探討溫針灸在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9年10月,將80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40例(藥物治療);觀察組40例(溫針灸治療)。結果: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分別為72.50%、95.00%(P<0.05)。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差異顯著(P<0.05)。結論:通過對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溫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其面神經功能提高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溫針灸;風寒型;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功能;療效
【中圖分類號】R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106-01
作為神經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周圍性面癱又被稱為貝爾氏面癱,屬于一種特發性神經麻痹疾病,通常是由于頸乳突孔內發生非化膿性炎癥所導致,臨床多表現為口眼歪斜、表情麻木、呆滯以及肌肉癱瘓等癥狀,一旦患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極易加重病情惡化,以至于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據相關文獻顯示[1],采用溫針灸療法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可有效促進局部靜脈氣血正常運行,具有良好的效果。為更好的表述溫針灸療法的治療效果,本文以我院近2017年6月—2019年9月期間收治的80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說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年2月—2019年10月,將80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31例、9例,年齡25—72歲,平均(48.5±1.3)歲;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7例、13例,年齡27—72歲,平均(9.5±1.5)歲。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如醋酸潑尼松片(遼寧格林生物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1022885;規格:5mg;劑型:片劑),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mg,一天一次;維生素B12注射液(湖南漢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0810;規格 1ml:0.5mg;劑型:注射劑),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每次0.5mg,一天一次,連續治療15天。觀察組采用溫針灸療法,其流程為:選取患者太陽穴、合谷穴、陽白穴、牽正穴、下關穴、地倉穴、頰車穴、水溝穴、承漿穴、迎香穴。采用一次性針灸針對患者進行針刺,操作手法為:取患者面部患側穴位,合谷穴取健側,采用一次性針灸針對患者進行針刺,按照中醫辨證分型對風寒型患者采取平補平瀉的方法進針,得氣后在針柄位置點燃艾絨,進行溫針治療,每次溫針灸選取3—4個穴位,每次灸2壯,留針時間為30分鐘,每周治療3次,連續治療15天。
1.3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分為三個等級,即顯效:患者口眼歪斜、表情麻木等癥狀完全消失,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口眼歪斜、表情麻木等癥狀有所改善,面部神經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口眼歪斜、表情麻木等癥狀、面部神經功能未得到改善,且病情有所加重。治療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之和。
(2)面神經功能,參考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系統(H-B)評定,采取50分制,評分越高患者面神經功能恢復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21.0軟件處理相關數據,名義變量資料、定量資料分別經(%)表示,行X2檢驗、經(x±s)表示,行t檢驗;存在差異(P<0.05)。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分別為72.50%、95.00%(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P>0.05);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周圍性面癱在中醫學中屬口癖、口眼歪斜等范疇,其病理機制主要是由于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之氣乘虛侵襲脈絡導致的氣血運行受阻、靜脈遲緩以及經氣瘀滯。中醫在治療周圍性面癱疾病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且具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溫針灸在中醫學中屬于一種將針刺以及艾灸相結合的中醫治療措施,能夠將點燃艾絨產生的熱量直接被機體吸收,起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溫補中氣的作用,從而提高了對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治療效果[2]。據現代醫學研究證實[3],溫針灸療法中的針刺通過作用于面部神經循行位置,對血液循環進行刺激,能夠加快對局部水腫以及炎性物質的吸收;通過艾灸產生的溫熱效應、輻射效應等,能夠加快組織的新陳代謝,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環,另外還能起到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二者通過相互協同,能夠減少對面部神經的損傷,加快對炎性物質的吸收,從而改善了患者的軀體功能,提高了其生活質量[4]。此外,溫針灸在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時,由于其具有較強的滲透能力,能夠以最短的時間達到病灶位置,從而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治療效果[5]。結果顯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分別為72.50%、95.00%(P<0.05)。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差異顯著(P<0.05)。說明將溫針灸應用于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中有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對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溫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其面神經功能提高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劉金, 張柳燕, 劉芳,等. 牽正散聯合溫針灸足三里對急性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血管內皮祖細胞影響的臨床觀察[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16,17(4):216-218.
[2]蘇小強,劉波,王向陽,等.通絡活血方聯合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J]. 四川中醫, 2019,13(4):153-159.
[3]闕慶輝,吳成翰,李俐,等.頭體針加艾灸在風寒型急性周圍性面癱康復中的運用研究[J].福建中醫藥,2018,41(1):29-30.
[4]向珊,張繼榮.溫針灸陽陵泉聯合等速肌力訓練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38(6):655-657.
[5]郭飛,盧振產,邱彥昭,等.針藥結合治療小兒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急性期48例臨床觀察[J]. 中醫兒科雜志, 2017, 9(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