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騰

我是中鐵電氣化局集團西安電氣化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鐵路工人。2019年9月,我來到西藏,參與到西藏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的修建。我主要負責從下覺村到林芝市城區大約110公里鐵路接觸網的測量工作。
拉林鐵路全長435公里,跨越岡底斯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藏南谷地,16次跨越了雅魯藏布江,全線90%以上標段都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是目前中國在建高原鐵路中地質條件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
很多人提到西藏,腦子里浮現的都是雄偉的布達拉宮,或是美麗的納木錯。但我首先想到的卻是高寒缺氧的環境、脆弱的生態,還有一眼望不到頭的隧道。
拉林鐵路50%以上的標段都屬于隧道,所以我們測量的首要任務是尋找點位、定測吊柱。隧道內經常會有積水的情況,有的隧道內積水甚至會沒過膝蓋,寒冷刺骨,一泡就是五六個小時。
渾濁的水也給我們尋找點位增添了不少麻煩。我們只能先找到點位的大概位置,然后用泥巴把它圍起來,再把水舀出來,可是水還是不斷地漫進來。我們常常戲稱這個過程為“玩泥”,這一“玩”有時也得折騰大半天。
隧道內黑咕隆咚的,大家都要戴著頭燈,穿著反光馬甲。但來往施工車輛多,噪聲大,難免發生磕磕碰碰。
還有一些隧道,有10多公里長;或是曲線隧道,彎比較多。里面通風不暢,施工車輛產生的大量廢氣夾雜著灰塵,即便戴著口罩也防護不了。出了隧道,脫下口罩,發現鼻子里面都是黑色的。但我們最擔心的還是感冒。有時候大車在隧道內施工,導致小車進不去,我們只能背著很重的設備趕路,幾公里的隧道走一趟,經常會大汗淋漓。隧道內外有十幾攝氏度的溫差,很容易感冒。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感冒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需要特別小心。
為了覆蓋更多的鄉村,拉林鐵路的很多車站都設立在偏遠地區。那些盤山路都非常狹窄,僅夠一輛車勉強通過。一邊是陡峭的山壁,一邊是湍急的雅魯藏布江。到了雨季,甚至還會有落石的危險,我們不得不在附近的工地上過夜。
我來到拉林鐵路已經快一年了。從前期的組立鋼柱到定測吊柱,再到現在的網上支裝,這條110多公里的線路,我已經跑了無數遍。而引導我走向這條道路的,是我的家人。
我們一家三代都是鐵路人。1952年,我國修建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時,我的爺爺就是其中一名工人。到了90年代,我的父親也奔波在鐵路上。受到他們的影響,2016年,我也成為一名鐵路工人。我們一家三代也算是中國電氣化鐵路事業快速發展的見證人與參與者。
鐵路施工大多是居無定所,現在很多年輕人無法接受這樣的工作狀態。有時候我也在想,跑到大漠戈壁、高原冰川去吃苦、去奉獻,值得嗎?
可當我爬上10米高的鋼柱進行作業時,雖然沒過一會就喘得厲害,但一抬頭看到那些佇立在雅魯藏布江畔的鐵路橋,那些穿行在山脈腹地的隧道,以及我們親手架設的鐵路接觸網在夕陽下閃著光的時候,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期待著拉林鐵路能夠早日全線通車,結束藏東南地區沒有鐵路的歷史;也期待著便捷的電氣化鐵路,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去更多的繁榮與幸福。
(轉自微信公眾號“新青年”ID:Youth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