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各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下,新發地疫情可防可控,一個月內高風險地區清零,平穩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6月11日,北京市終結56天無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發地疫情警報再次拉響,短短幾天新冠肺炎確診數量激增。
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則,對于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的醫療救治,北京市將所有的病例都集中收治在北京地壇醫院,醫療救治和防院感組調集了參加援鄂醫療工作的各大醫院專家,以及18所市屬醫院的105名醫護人員,集中到北京地壇醫院共同參與救治。
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吳國安表示,地壇醫院成立多學科專家組,細化分類救治,每天兩次對患者進行篩檢,及時評估病情變化,并調整治療方案,堅持中西醫并重開展救治。對于輕型和普通型患者主要以中醫藥治療為主,達到臨床治愈,避免由輕轉重,阻斷病情發展。對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西醫協同救治,一人一策,協助其加快脫離呼吸機和ECMO的輔助治療,減少合并細菌感染,提高搶救成功率。
7月13日,在北京市舉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50場新聞發布會上,吳國安說道,截至7月13日15時,確診病例在地壇醫院治療205例,治愈出院超百例,達到130例,包括1例重癥患者,經過22天住院治療,已康復出院。
除了地壇醫院這個抗疫主戰場外,北京市其他醫療機構面對卷土重來的疫情,迅速響應、凝聚力量、強力應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構筑了一道首都疫情防控的“長城”,打響了這場京城保衛戰,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控制住了疫情,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力量和北京速度。截至7月13日,北京實現了連續8天新冠肺炎病例0新增。
6月16日晚,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調至二級,北京進入了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
6月17日上午8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北大人民”)緊急召開院長辦公會,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形勢,根據疫情發展變化果斷調整防控措施,制定應急預案,優化防控流程,并面向全院緊急召開“北京市二級響應工作布置會”,逐一講解細化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當晚8點,院長姜保國再次主持召開了醫院領導班子緊急工作會,帶領相關部門逐一梳理疫情防控工作細節流程,細化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將工作任務分類,共同商討工作措施,確保對標落實到位。
姜保國說道,北京作為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關系全國疫情防控全局。北大人民第一時間梳理防控流程,細化防控措施,從以下7個方面著手開展疫情防控。
一是層層把關,三級流行病學預檢分診落實到位,重新設計人員活動路線,最大限度減少進出人員交叉感染;二是多措并舉,疏導患者安全就醫,門診取消現場掛號,全面推行多渠道預約診療服務,嚴格執行“一人一診一室”,引導患者分時段錯峰預約就診;三是嚴格消殺,確保環境清潔消毒不留死角,醫院制定不同風險區域的環境清潔消毒措施,并對全院空調進行集中清洗消毒;四是全力保障發熱門診“前哨關卡”,醫院將制劑樓改建為發熱門診應急隔離區,加強相關流行病學史問詢,規范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五是全力提高核酸檢測能力,醫院在門診樓南側設置核酸采樣處,搭建遮陽棚、購置空調扇,安排專人疏導,提高檢測效率;六是嚴格落實入院患者篩查流程,病房實施全封閉管理,對于在院發熱、住院時間長的患者,隨時進行核酸篩查;七是全院排查,全員培訓,醫院不斷規范新冠肺炎相關醫療流程、醫務人員防護原則、各區域和人員管理,實現了各類人員培訓全覆蓋,防控工作“一盤棋”。
除了以上這些疫情防控的“常規操作”,北大人民還有著特殊的使命與擔當。隸屬于北大人民的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的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擁有P2+實驗室資質,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疫中,臨危受命成為北京市第一批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在此基礎上,6月20日下午,醫院決定將位于白塔寺院區的原GMP實驗室改造,建設成為專門用于新冠核酸檢測的實驗室。通過多個部門聯合行動,實驗室在48小時內完成全部改造、設備安裝、流程優化等工作。
6月23日下午,北大人民新增的建筑面積400余平方米的核酸檢測實驗室改建完成,正式投入使用。實驗室共分四個區域,分別是試劑準備區、標本接收區、核酸提取區、擴增及產物分析區。每個區都設有獨立緩沖間,各區之間設有傳遞窗,“傳遞窗”里配備有紫外線滅菌等。實驗室配備了生物安全柜、96通道全自動核酸提取儀、實時熒光定量PCR儀、低溫高速離心機、高壓消毒鍋、紫外消毒等設備。實驗區域按照生物安全以及核酸擴增實驗室要求進行了部分改造,布局合理,潔污路線清楚,人員分工清晰明確。
該院檢驗科實驗室負責人王輝介紹說,新實驗室投入使用后,每天可檢測6000至7000份樣本,設備進一步完善后,最大日檢測量將能達到13000份。實驗室的投用,對北京的疫情防控意義重大,為全市新冠肺炎早診斷提供技術支撐,以“北大力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
從分流導診到院內防控,從核酸采集到線上咨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以下簡稱“佑安醫院”)在此次抗擊新發地疫情中,處處透露著改革與創新。該院黨委書記鄭東翔說道:“佑安醫院是傳染病防治領域的急先鋒,是北京市傳染病公共衛生應急防控的中堅力量,通過不斷探索適合不同形勢需求的疫情防控新模式,努力為北京抗疫作出突出成績。”
據介紹,在分流導診方面,佑安醫院醫務處在信息網絡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紙質版《流行病學史承諾書》基礎上,開發了手機版《流行病學史承諾書》,于6月28日成功上線。
手機版《流行病學史承諾書》采用患者自助掃碼填報的方式,更好地保護了患者隱私,并根據患者填報的流行病學史信息,自動生成綠色、黃色、橙色、紅色四種顏色提示框。四色提示框具有分類導診功能,分別提示患者去往門診樓、普通篩查門診、感染綜合科篩查門診及醫院西門發熱預檢分診處。具有避免患者聚集產生交叉感染、分流導診有序、患者信息及流行病學史可追溯的優勢。
在院內防控方面,佑安醫院與駐區派出所聯動,做好秩序維護,加強疏導解釋,優化工作流程。為保障住院患者安全,疫情尚未消除之前,患者家屬不能進入病房樓。對此,醫院創新性地設立了一個露天的“住院家屬談話區”。該區域設在佑安醫院西門內左側,毗鄰瑞幸咖啡館與“紫氣東來”食堂,談話區入口有醒目標識,外有綠植環繞,內有一個個圓桌和陽傘,既能夠做到隱私保護,也能為患者家屬提供清涼。
在核酸采集方面,佑安醫院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單位共同設計,聯合開發了“移動核酸篩查亭”試驗樣機,在篩查門診開展咽拭子實地采樣測試工作,集中收集醫護人員意見,并快速開展第二代定型產品的研制。
“移動核酸篩查亭”樣機配置HEPA潔凈過濾新風裝置、空調、對講機等,實現箱體內正壓環境,具備壓力可調、溫度可調、內外語音交互等功能,滿足醫護人員隔離檢測安全需求,改善工作環境。此外,通過配置額托支架、頭燈等輔助手段,使得采樣者被測部位清晰可見,提高了咽拭子采集效率和準確度,為后疫情時代的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佑安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莉莉說道,除了硬件設備,佑安醫院還于6月14日,在北京率先成立核酸檢測團體外采小分隊,避免大量人群同時聚集在醫院,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簡化了篩查流程,最大程度地滿足市民的核酸檢測需求。
佑安醫院在線下防控工作創新的同時,線上服務創新也在同步進行。7月2日,佑安醫院線上咨詢服務在漁歌醫療平臺正式上線,讓患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系統運行平穩后,還將逐步推出互聯網線上復診、慢病管理及遠程醫療基礎上的雙向轉診,最終將與醫保對接,全院臨床科室全員參與,讓患者全方位體驗“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診療服務新模式。
除服務患者外,佑安醫院教育處、感染性疾病學教研室采取線上教學模式,依托傳染病學慕課,以雨課堂直播、騰訊會議直播、班級微信群及公共郵箱發送有聲PPT、課程相關資料等方式實施教學。目前在教研室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14個班級的《傳染病學》教學任務,500余名學生實施了線上教學及線上考試,達到了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6月14日下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統一調度,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以下簡稱“安貞醫院”)緊急調集人員參加新發地重點人群咽拭子采樣工作。雖然是周末,10名護士在接到通知電話后,不到半小時就從家中趕到醫院,奔赴豐臺區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
安貞醫院護理部副主任高瑞雪對記者說,當日烈日炎炎,汗水濕透了衣服,霧氣遮住了護目鏡,體力消耗和意志考驗超乎尋常。連續9小時轉戰兩地,10名護士完成了市場工作人員和周邊社區居民800余人次的咽拭子采樣任務。
6月16日,北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二級應急響應后,黨委副書記、院長魏永祥掛帥,全院上下迅速進入一級工作狀態,對空間、設備、人員精準布局,提升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能力,擴大檢測范圍,在保障日常醫療工作的同時,以高效的組織力和行動力確保核酸檢測工作有序推進,落實“應檢盡檢、愿檢盡檢”任務。
6月17日起,安貞醫院開放更多的號源,滿足社會核酸檢測需求,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口腔科、全科醫療科、健康管理中心、內分泌科等科室相繼開設新冠肺炎病毒核酸篩查門診,檢驗科24小時排班開展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6月19日在室外空間設專門區域作為新冠肺炎病毒核酸篩查門診和采樣點。6月20日和21日利用周末時間,高效完成全院4100多名職工和1500余名勞務外包、進修人員的核酸檢測。
在院感控制方面,醫院絲毫沒有放松,科學規劃檢測區域,加強醫務人員防護,流調前置。根據來檢者是否發熱、有無癥狀、有無接觸史評判風險程度,將不同風險程度的受檢者分流至不同區域接受采樣,采樣區域進行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
在醫院核酸檢測任務最吃緊的關頭,安貞醫院還成立多支科室整建制的外派咽拭子采集隊,多點出征承擔重點人群采樣任務。從豐臺區新發地到大興區西紅門鎮等高風險地區,從高校到工地、駐京單位、重要會議,從社區到商業中心、農貿市場、公園,安貞醫院咽拭子采集隊無畏酷暑、無論晝夜,每次接到任務后,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指定地點圓滿完成任務,體現了大型公立醫院的社會擔當,展示出安貞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團隊作戰風貌。截至目前,醫院已派出200多人的采樣隊,赴各重點地區開展核酸篩查。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安貞醫院多舉措保證診療秩序。嚴格執行北京市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就診制度,門診執行“一室一醫一患”要求。住院患者嚴格進行新冠肺炎篩查和陪護管理。所有患者住院前必須進行新冠肺炎篩查。病房24小時封閉管理,取消探視,嚴控各類工作人員、患者及陪護人員流動。暢通急診綠色通道,保障急危重癥患者救治。設置專用手術室、導管室及過渡病房,對介入及手術急診綠通患者進行分級分區管理。發熱門診配備搶救設備,用于合并危重癥篩查的發熱患者。設置獨立的隔離病房,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內的感染風險。
在這場北京保衛戰中,安貞醫院疫情防控指揮部迅速響應、統籌組織,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通過黨支部引領,廣大黨員干部帶頭,臨床科室整建制調度,職能處室及時跟進配合,保證了疫情防控常態化各項措施的落實,為首都疫情防控和恢復正常生產生活作出了貢獻。
北京電力醫院地處豐臺區六里橋,距離新發地直線距離不超過10公里,該院副院長倪冬梅坦言,醫院周邊的不少居民都有過新發地接觸史,甚至還包括部分新發地工作人員,此次疫情的暴發,頓時讓電力醫院感覺壓力不小。
6月13日,北京市政府提出應檢盡檢、愿檢盡檢的目標任務后,北京電力醫院迅速部署核酸檢測工作,搭建改造檢測場地,全面提升檢測能力,以應對核酸檢測人數劇增的現實需求。該院一方面積極響應市、區兩級衛生健康委號召,外派兩批共12名醫護人員赴指定酒店,為密切接觸者進行醫護保障;派出93名護理人員每天到政府指定的集中檢測點為社區百姓進行核酸檢測,共采樣104250人(次);另一方面,在院內迅速調集兩支隊伍,健康管理中心(國康北京公司)負責單位團體檢測,另一支負責市民個人核酸檢測。“目前,全院近10%的醫務隊伍已投入到核酸檢測工作中,核酸檢測門診最高日采集量達到1680人次。”倪冬梅說道。
在豐臺區堅守陣地實屬不易,為此,醫院開設了三個隔離間,并在發熱門診診區旁建立了兩個臨時隔離方艙。隨著新發地疫情來臨,醫院把呼吸科診室和核酸檢測門診合并到一個區域,保護就診人群和醫務人員安全,避免院內交叉感染。同時,為發熱門診及核酸檢測的醫護人員設立了集中居住服務區,配備了網絡、電視、餐飲、健身器材及娛樂設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醫院一邊保證常規診療工作服務百姓,一邊進行疫情防控,慎終如始。
北京電力醫院的健康管理中心(國康北京公司),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做了大量工作,第一時間建立由14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企業現場防控指導團隊,系統培訓后分批赴國網總部西單和銀座辦公區、國網物資公司等單位進行現場防護指導。同時,設置防控指導及醫學咨詢熱線電話,通過線上講座等方式為國網公司等多家單位駐外機構提供遠程健康支持。完成國網總部測溫、咨詢24688人次,規范消毒操作培訓6批次;累計為5家單位2500余名員工提供現場防控指導,受到企業和員工好評。
國康北京公司副總經理閆焱告訴記者,國康北京公司在疫情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豐臺區政府相關部門向豐臺區企事業單位推送疫情防控宣教手冊和視頻,通過北京健康管理協會和北京市民政局,向金融系統、民政系統、中科院系統等單位推送防控手冊,為豐臺區轉產醫用防護服的企業上崗工人緊急組織健康證體檢,并在院內院外開展核酸檢測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國康北京公司建立了“心理加油站”,保障一線醫護人員和員工心理健康,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心理支持:編寫心理防護手冊,拍攝身心防護短視頻,錄制放松音頻、推送減壓音樂;為醫院發熱門診和急診等重點科室開通心理熱線,打通心理測評通道,制作心理體檢卡;對有需求的醫護人員進行單獨心理輔導。
針對員工面對疫情出現的惶恐情緒,還推出了“線上心理充電”系列推送,撰寫心理專題科普文章,為國網總部、國網高培中心等27家單位建立心理微信通道,根據重點客戶單位心理支持需求,實時更新服務內容,覆蓋員工6240人,受到了領導及同行的一致肯定。
6月14日,一名行色匆匆的女子被擋在了大興區人民醫院急診樓外的灰房子內,女子自稱腰間盤突出,需要去急診看病,但灰房子里的發熱篩查人員感覺到了異樣,女子自述病癥和腰間盤突出病癥不符。再次對其詢問,女子稱嗓子有點疼,在篩查人員的再三勸說下,女子測量體溫顯示為發熱,被強行帶到發熱門診就診,又經長時間勸導詢問,該女子稱全身肌肉酸疼,且去過新發地。核酸及CT檢測后,該女子被確診為新冠肺炎。
該案例是大興區人民醫院“硬核”抗疫的一個縮影,該院院長馬秀華說道:“大興區是新發地疫情的第二重災區,篩查難度極大,況且,大興區僅有兩家發熱門診定點醫院,另一家同仁醫院并不算屬地內醫療機構,因而位于區中心的大興區人民醫院就要承擔更多的工作。打鐵還需自身硬,唯有以硬核的防控手段,才能打贏這場突如其來的抗疫硬仗。”
首先在制度層面,醫院在原來早交班、晚例會的基礎上,增加中層干部晚例會工作機制,確保上級文件精神、防控工作要求能夠當日接到當日傳達,當日落實,實現政策落實“不過夜”的要求。
在嚴格落實原有常規院感督導、專項院感督導的基礎上,增加院長、主管院長、主要職能部門專人深入一線走動式管理模式,每日通過走訪門急診、感染內科、感染二病區、生活區等功能區域,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對于有交叉或模糊不確定的內容當場界定標準;對于部分流程不順暢的部分,現場協調優化,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在門診調整方面,完善發熱門診三區兩通道,并在原有獨立的掛號、檢驗、收費和方艙CT的基礎上,建立臨時搶救室、臨時采樣室、臨時等候篷等,并將發熱門診至9號樓和發熱門診至單宿樓的道路封堵,建立相對獨立的發熱患者等候區,避免交叉感染。建立臨時會診集裝箱,作為兒科、孕產婦、外傷等特殊患者進行集中會診區域,便于疑難復雜、特殊發熱患者的收治工作。
6月14日,醫院完成內六科、神經內科騰挪工作,并整合呼吸科病房,將5號樓1~4層病房70多張床改造成為感染二區,由呼吸科主任任病區主任,三個呼吸科二線大夫任病區組長,優化了相關診療流程后,封閉式管理,專門收治有發熱史、有流行病學史,但尚未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收治,確保了診療質量與安全。
同時,醫院對2號樓、3號樓的部分病房騰挪合并后,將原中醫科、消化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肛腸科、泌外科、五官科等病房全部調整為生活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實現一線醫護人員的集中服務,保證了醫護人員的休息和關心關愛職工政策的落實。
此外,在后勤保障方面,對新增封閉式要求的區域及時安裝門禁、封閉式門等,確保防控要求及時落實;對生活區提供可口的營養餐食,確保營養充分,保持體力;對于防護級別升級,醫工部及時購置并儲備相應的防護物資和診療設備,保障診療正常秩序;對于預檢分診工作量大、難度大等問題,及時加派保安力量,維持秩序,保證診療順利。
馬秀華說道,盡管任務繁重,但大興區人民醫院還是出色完成了此次疫情防控任務,相信在北京市各級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戰勝疫情,讓“首善之區”恢復往日的健康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