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扎實發展,成就中西醫融合的強大學科集群;經疫情洗禮,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揚帆起航、蓄勢待發。
世紀之交的1999年,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現同時掛牌“滄州市二醫院”“滄州中西醫結合腫瘤醫院”)走過了16年的發展歷程。這家建院之初只有百名職工、80張床位的西醫醫院,1996年,醫院床位數為500張,年住院人次6000,手術量3000臺。
6月,在接受《中國醫院院長》雜志記者采訪時,現任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黨委書記的王立新向記者準確吐露出這一連串的數據,記憶猶新。這一年,王立新正式上任醫院院長,并開啟了自己此后二十年醫院院長的職業生涯。“論時間長度、經歷的厚度,我應該稱得上職業化的醫院管理者。”王立新微笑著作出這番自我總結。
的確,醫院現為河北省唯一一家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等多功能為一體的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站在舉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并進入防疫抗疫新常態的時點,回想作為院長掛帥抗擊2003年“非典”、同年起貫徹全國首份“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標準與規范”、貢獻成就業內共曉的“河北醫療滄州現象”……王立新從事醫院管理經歷之厚不容質疑。
再從數據的對比回看這段歷程,王立新作為資深管理者的成就斐然更加充分彰顯:醫院現擁有3250張床位,共4個院區;職工人員3800人,其中碩博士700多人,副高職稱及以上人員600多人;醫院年門急診量210多萬人次,住院人次11.4萬,手術量4.6萬例,且其中68%以上為三、四級手術。
在國內某知名醫院排行榜中,醫院在中醫院序列中排名全國第37位,在地市級醫院綜合榜上則排在全國第88位。在河北省,以業務量、業務收入、高難度手術比例等指標,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均能位列前十名。醫院已成為省內規模最大、服務能力最強、具有示范帶動作用,在全國也享有良好聲譽的國家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
學科建設是醫院發展的基石,醫院強,學科必定強。在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如何從一家建院時的西醫院,順利實現中西醫的有機融合?傳統優勢學科如何演變,在保持優勢的同時再繁衍、促生新的學科,以致成群呢?
在王立新就學科發展的展開敘述中,記者一一找到了答案。
從優勢學科群的建設現狀說起,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現有骨科、代謝病、創傷急救、腫瘤、推拿康復、中醫特色、心腦血管、婦產生殖八大優勢學科群。
骨科是其中亞專業發展最為細分、齊全的科室,現有20個病區、800多張床,年手術量2萬多例。“骨科幾乎所有的疾病診治,我們醫院都可以開展,包括腰椎、頸椎、肩關節、髖關節損傷,風濕性關節炎,機器損傷后的斷肢再造,等等。”王立新繼而介紹,骨科也是醫院中西醫結合做得特別好的科室之一,“醫院收治椎間盤突出的患者,90%不實施手術治療,而能通過中醫推拿、針灸、針刺等手段實現治愈;手外科自殘斷指的患者,骨科會先通過中藥進行情志調理,緩解緊張情緒,進而減少血小板聚集、減少痙攣后,再實施手術;且這樣處理后,手術成功率更高!”
代謝病治療、內分泌科也是醫院具有傳統中醫優勢的科室。建院之初,近現代著名中西醫結合先驅張錫純治療糖尿病的“玉液湯”秘方就在內分泌科落地生根,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改良成為“消糖靈膠囊”,從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健”字藥成為“準”字藥,開醫院院內制劑的先河并廣獲好評。
朝向亞專業化發展,醫院內分泌科現有9個病區、共400多張床位,其中7個病區專門收治糖尿病并發癥患者,2個病區從事脈管病診治。
在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如糖尿病足、壞疽的診療方面,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更有獨門武器,那就是由醫院“只開門診”的中醫外科提供技術支持。
“只開門診,不設病區”是該科室帶頭人也是獨家民間秘方傳承人的堅持,“作為管理者我們對此持寬容態度,為了壯大科室,醫院說服這位中醫師送兒子學醫,畢業后也來到中醫外科工作。”王立新介紹,目前該科室醫、護各兩名,有獨立的配藥室與處置室,門診號供不應求,“其針對骨外傷、脫套傷等均有特殊方劑,獨家配方對瘡、潰、瘍、爛有特殊療效,敷抹后,可加快皮損恢復;因此對糖尿病足壞疽,配合以西醫降糖抗感染治療后,截肢率就非常之低了!”
在衍生新優勢學科方面,內分泌科更是功勛卓著。糖尿病人的眼底篩查、早診早篩是預防并發癥的重要項目,因為做得多、做得好,醫院眼科也由此獲得成長契機,并成長為河北省西醫重點專科。醫院還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診治的牽頭單位;腎病科也“借東風”發展起來,目前擁有60多臺血液透析設備。
在王立新的介紹中,醫院心腦血管、腫瘤等優勢學科,以西醫治療手段為主導,在患者輔助治療領域,可以減少并發癥,改善癥狀。比如腫瘤患者放化療后的止吐、減輕胃腸道反應等環節,醫院已自主研發了中藥制劑,正處在臨床循證、認證的階段。

滄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多年錘煉的六大優勢學科群成就醫院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正因為聲名顯赫的治療技術以及廣泛的患者基礎,疫情期間醫院收治了來自北京的數位腫瘤患者。“其中一位晚期腫瘤患者,因北京特殊時期的管制措施,家屬多方聯系將患者轉到我院;我們采取快速的核酸檢測后予以收治,最后經過規范化的安寧療護,患者50多天后平安出院,家屬十分高興。”王立新向記者如是介紹。
能做到快速的核酸檢測,這得益于醫院PCR實驗室此前就有2臺核酸檢測設備。王立新告訴記者,疫情中再添置2臺設備,讓醫院做到了對發熱疑似患者的快速檢測;在三級預檢分診的制度推進中,更加實現了優質高效的分診、分流,確保院內感染風險控制在最低。他還特別向記者介紹,疫情之初天氣嚴寒,體溫槍在室外檢測失準,醫院因此購置了數臺遠紅外測溫設備……
細節之外,體現在嚴密的組織統籌方面。在春節后大年初八,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領導班子11人即分為三組,分別主持抗疫防疫工作、正常醫療秩序的恢復工作,實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王立新既是總牽頭人,也是著眼滿足外科與腫瘤等學科診療剛性需求的第二組組長,“我們每天集中匯總調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防疫抗疫方面做到精準施策、恢復醫療,實行一科一策。”

院長語錄
論時間長度、經歷的厚度,我應該稱得上職業化的醫院管理者。
學科建設是醫院發展的基石,醫院強,學科必定強。
啟動分級領導,確保各項業務全面展開,醫院在1月底即將春節期間糖尿病樓一共五層4個病區全部騰空,設兩層雙通道的隔離病房以及一層的等待與緩沖區。嚴格病房管理,對全體醫護人員展開防護服穿脫、院感消殺、醫療垃圾管理等領域的培訓;培訓也涵蓋了全部第三方服務公司在院內的工作人員。
做好院內發熱患者、疑似患者診治工作的同時,醫院在疫情中積極響應上級號召,派出包括一名中西醫結合呼吸科博士在內的七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重點疫區,其中六名隊員在抗疫前線火線入黨,展現出醫院出色的精神氣質。疫情中,滄州某縣醫院ICU醫護人員緊張,不能支撐特殊時期的工作。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對該醫院重癥醫學監護室ICU及另外兩個病區實施了緊急支援,守住了該區域的戰“疫”堡壘。
發揮中醫藥防疫抗疫特色功能,醫院在疫情警報拉響之時就啟動了湯藥配方研發工作,經北京中醫藥大學專家指導,“扶正防疫湯”在疫情中以每24小時生產9000瓶的速度生產,共向滄州市內患者及密切接觸者發放8萬瓶供服用。且醫院中醫專家組參與了全市共48例確診患者中每一例的會診工作,發揮出中醫中藥的杰出抗疫效能。
防疫抗疫與正常診療“齊頭并進”,醫院業務量在2-3月有明顯下降,到4月,整體業務量相較上年上升了3.9%,5月、6月,均創下10%以上的漲幅。

疫情初期,醫院領導班子分組主持抗疫防疫工作、正常醫療秩序的恢復工作,實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在緊張的防疫抗疫的過程中,醫院研發湯劑并大批量自主生產,這歸功于醫院在2019年建成的標準制劑工廠,該制劑車間按照8000萬至1.2億的年產能建設并投產,目前穩定的年產值為1200萬元。
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內制劑起步于建院之時,與醫院發展同步,制劑從最早的玉液湯、消糖靈膠囊、蛇毒抗衰丸到后來覆蓋糖尿病、骨科眾多關聯疾病如髕骨軟化、關節積液、健骨、跌打損傷、消腫、骨質疏松、風濕性關節炎,眾多膠囊、湯劑達68種。王立新表示,鑒于申報程度上對制劑使用量的要求,當前醫院正式申報并獲得批文的制劑有32種;“按照《河北省中醫藥條例》,在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推動下,2017年遴選了一批院內制劑在省內醫療機構調劑使用;后又規定可在醫共體內流通使用,相信未來醫院積累的成果可以持續地發光發熱。”
著眼感染性疾病救治基地的建設,醫院正在建設中的位于滄州市西北部12萬平方米的高新院區,將充分體現感染性疾病救治的內涵。王立新進一步闡釋,該院區規劃床位為1000張,原計劃以康復為主;經歷疫情后,經與主管部門充分溝通,并獲得一定數額的財政支持,醫院計劃投入3.5億元建一個300張床的感染性疾病救治基地。設有60床位的正負壓轉換ICU層流病房,并涵蓋ICU手術室,真正做到平戰結合。
“平戰結合”方面,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持續推進的胸痛、卒中、危重孕產婦、新生兒等五大中心建設,在ICU層流病房建成后勢必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成就更強大的區域危重癥患者救治能力體系。
作為一位管理生涯跨越二十余載的醫院管理者,在王立新的講述中,一方面對醫院在醫療軟硬件、人才培養、產學研各個領域的進步與成就“如數家珍”,另一方面,他注重總結推動醫院發展的時代大勢與政策推動。
在全國的教育界與醫療界,“河北教育看衡水,醫療看滄州”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而在王立新的解釋中,河北醫療的“滄州現象”不僅有據,更加有理,因為,“背后是有政策推動的!”他告訴記者,早在2001年,滄州市委、市政府就對公立醫院下放了人才自主招聘、中層任命、職稱聘任等諸多權限,這無形中強力推動并成就了河北醫療的“滄州現象”。
向研究型醫院邁進,王立新表示這是醫院現階段清晰的發展目標,著眼人才引進與培養,實驗室、標本庫建設等,各項工作已有條不紊地施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