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盼盼
第一季節目作為一檔原創文化音樂節目,是打造具有時代感的潮流性新文化節目的有益嘗試,節目重點在于經典詩詞與音樂的結合。一期演繹五六個作品,每個作品的流程為主持人朗誦+經典作品展示+經典演唱+鑒賞互動+開啟分享通道。
第二季節目注重文學品鑒與情感傳達,在增強節目故事性的同時也強化了節目的儀式感。每個作品的流程為專業朗誦+文學解析+經典作品展示+經典演唱+鑒賞互動+開啟分享通道。由經典誦讀人代替撒貝寧朗讀,并增加文化學者康震的文學評析環節,讓觀眾對作品有了一個基礎認知,在提升節目文化品位的同時又降低了理解門檻,強化了節目“為人民服務”的功能。并且節目在經典演唱之前還增加了外拍小片和第二現場演唱者上臺前準備畫面,使節目在演繹經典之前就有了情感鋪墊和情緒醞釀。另一方面,節目通過專業朗誦、文學解析、經典作品展示以及開啟分享通道等環節的建構,增強了儀式感,提升了節目的精神內核。此外,第二季節目減去了第一季節目在經典演唱環節鑒賞團與現場觀眾點亮紅心的設計,讓畫面敘事更加流暢。相較于第一季,第二季的流程設計更趨合理。
好的詩詞需要好的傳唱人結合自身的閱歷將其內核表達與再現,但對于人物故事的依賴也是雙刃劍:詩詞為節目內核,還是人物為節目內核?
對比第一季與第二季《經典詠流傳》在觀眾中的數據反饋可以發現,45-54歲中年觀眾、65歲及以上老年觀眾占比最高;集中度方面,第二季在中老年觀眾中的喜愛程度高于第一季(圖1)。而青年受眾比較集中的豆瓣平臺,第一季節目豆瓣評分為8.7,第二季節目豆瓣評分為8.3。這說明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群體對節目偏好呈現出差異性。
第三季節目流程設置在前兩季基礎上再度調整,加強人物故事與經典作品的共鳴。以同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性埋名人”的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老一輩科學家為例,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作為第二季經典傳唱人演繹經典《登鸛雀樓》,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合唱團作為第三季經典傳唱人演繹經典《歸園田居》。
第三季節目刪減了專業朗誦、文學解析以及經典作品展示的環節,并將傳唱人講述自己及對作品的感悟這一環節前置,把經典作品融入傳唱人的講述中。由于節目對流程和環節設置的優化,經典傳唱人的故事得以全面展現,相較于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合唱團對青春奮斗歲月的回憶更具故事性(表 1)。

圖1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經典詠流傳》第一、二季觀眾構成與集中度(71城市)

表1 《經典詠流傳》第二、三季流程對比
同時,第三季節目更具節奏感。張弛有度的節奏能夠推動節目敘事的進行,延伸情緒,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電視節目的整體節奏由外部節奏和內部節奏共同組成。外部節奏通常很具體,觀眾能夠耳聞目睹,如《經典詠流傳》的流程設置、畫面剪切速率、人物及攝影機的運動、朗誦與評析的語調音高快慢、音樂旋律輕重緩急等。內部節奏主要是指由情節發展的內部聯系或人物內心情緒起伏,以及創作者的思緒波瀾而產生的節奏。節目的內部節奏決定了節目的基本節奏?!督浀湓伭鱾鳌饭澞康膬炔抗澴嗑褪怯梢魳非榫w、詩詞情感、人物內心活動(包括觀眾的情感與審美接受)及情節發展的內部聯系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節奏。它體現出節目創作者對詩、歌、人三者聯系的感受和領悟,是傳統文化內涵、文化精神與時代人物的和諧共振。內部節奏是外部節奏的基礎,外部節奏可以更好地表達與修飾內部節奏,為觀眾思考、整理情緒留下空間。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通過精巧、嚴密的節奏處理,使得敘事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引發觀眾的情感體驗。比如表1中,第三季節目將第二季節目流程的①②③環節精簡優化為不超過1分鐘的短片,表達了經典傳唱人雖已退休,但是“不能停下腳步,我們要為國家的建設、國家的富強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的心聲,同時第三季將傳唱人訪談置于演唱之前,突出了重點,使他們在演唱歌曲前有機會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樣的流程設置,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有利于在隨后的歌曲欣賞過程中迅速將觀眾帶入作品情境。第三季節目不僅在演唱環節之前有采訪,還在演唱之后對人物故事細節進行深挖,升華了經典作品內核。
敘事節奏的恰當運用決定了《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的敘事性更強,在故事講述與情感共鳴上對觀眾更有吸引力。調研收視數據發現,第二季第一期收視率為0.734%;第三季第二期開播兩期收視率破2,愛奇藝、騰訊、優酷三大平臺單平臺點播量超千萬,微博話題閱讀討論量超6億,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綜上,詩、歌、人的不同組合能夠激發觀眾不同的興趣和心理的變化。
節目總策劃過彤表示:“中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團隊選取的詩詞都應該具有普世的情感和價值,只有這些普世的情感和價值才能夠穿越時空,被當下的人讀懂,節目不是在展示品鑒一件件古董,而是要讓經典通過今人的創造活起來,流行起來?!笨v觀《經典詠流傳》第一、二、三季節目中經典作品的內容變化,表面是將經典范圍從經典詩詞作品擴大到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實際是朝著三個方向挖掘節目的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節目從流行經典中汲取靈感,并以積極的價值觀哺養當代年輕群體。比如當代詩人汪國真創作的《山高路遠》,其中“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激勵過許多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忘我前行,習近平總書記也曾用來激勵當代青年努力奮斗?!督浀湓伭鱾鳎ǖ诙荆分薪浀鋫鞒俗T維維選擇這首現代詩進行演繹,讓觀眾感受到經典作品的生命力。
節目不僅對經典作品的選擇強調時代性,同時對嘉賓及經典傳唱人的擇取也大量搭配明星并不斷提高素人參與度,以打破專業和知識的壁壘,降低觀看門檻,從而擴大節目的影響。
201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營造良好氛圍,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要求“緊緊圍繞突出主題主線、突出思想內涵、突出家國情懷、突出群眾參與、突出展示好國家形象”。因此,《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對內容進行了優化與創新,以“情懷”為特色,更強調人、詩、歌的融合,升華感染力。節目加強對國民英雄、先進人物的關注,如云集共和國第一代建設者的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中國武警男聲合唱團、“無胃”民警抗癌斗士夏鴻鵬、詩書少年杜若祎、首個雙腿殘疾靠假肢登頂珠峰的登山家夏伯渝等,借助經典傳唱人自身故事的感召力,傳遞出節目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同時節目還加強對歷史、當下、未來的觀照,密切勾連時代精神與大眾情懷。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進一步發掘明星榜樣的力量,借助他們創造性的演繹,讓經典作品與流行音樂碰撞,達到節目“讓經典從流傳走向流行”的目的。如肖戰用搖滾詮釋《竹石》,將經典詩詞文化與當代青年的精神氣質相結合,表達了當代青年強大的內心力量??嫡鹨猛豸酥短m亭集序》中的“茂林修竹”一詞給予了肖戰高度的評價和肯定。但是,明星的濫用可能會消解藝術的深層意味,所以文化學者康震老師的專業點評就有重要意義?!罢窃谠u價中,表明了我們對事物在我們的存在中所居地位的態度。我們不是在描述事物的特性和斷定某一事件,而是在評判它們在我們的實踐中的意義;我們不是在傳遞思想,而是在確定:這種事物或事件對于我們來說是什么,或者可能是什么。”經典作品對當代人的價值通過再評價而得以確立,《經典詠流傳》節目也因此擁有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價值。
節目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如“華爾街投資大師”羅杰斯的兩個女兒快樂·羅杰斯和小蜜蜂·羅杰斯兩度登上《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不但演繹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聲律啟蒙》,還歌唱她們最愛的中國經典文學形象孫悟空《孫大圣》。美國歌手Christine Welch通過融合中國哲學演繹自己對“莊周夢蝶”的理解與感悟。意大利著名兒童合唱團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登上《經典詠流傳(第三季)》這個國家級電視臺的舞臺是極具意義的。
2020年是中意建交50周年,當下文化類節目要讓“文化走出去”,可以創新節目內容和表現形式,順應、配合這一宏大的政治與外交主題,將集體記憶的歷史事件轉化為“媒介事件”。需要強調的是,媒介事件的演繹通常伴隨著崇敬的心理氛圍和強烈的禮儀感,它激發觀眾對既定議題的言說熱情或興趣,引導或控制大眾輿論的走向,培育觀眾對政治與外交事務的期冀。文化類節目可以通過開拓內容及擴大參與者范圍,以積極姿態,助力中國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正如節目嘉賓康震指出,經典詩詞“已經不再屬于某個作者、某個時代甚至某個國度,它的每一位對話者都會從中生發新的體悟和理解”。
融媒時代,文化類節目要贏得觀眾的長久青睞和持久關注,需要與觀眾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并且需要針對電視節目自身的風格、特色和不同媒介特性有的放矢進行傳播。
節目第一季利用中央電視臺新媒體矩陣,通過“1+N”融媒體跨屏交互的傳播模式,即“電視大屏+人工智能互動H5產品、短視頻、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文章、音頻”等不同形式的媒體產品進行多樣化傳播,并利用微信“搖一搖”、二維碼等手段在節目播出過程中打通大小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親和地走近大眾。由于節目內容分發匹配了不同終端特性,因此節目實現了裂變式傳播:節目推送微信“10萬+”文章超過120篇,微博話題閱讀量達9.7億次,視頻點擊量突破7億次。
節目第二季響應中央“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的精神,在第一季的基礎上升級融媒傳播策略。首先,在電視節目播出前在網絡推出微博話題互動、原創作品征集、線上活動發起、短視頻發布等一系列新媒體互動形式,形成融媒體文化傳播矩陣。其次,節目播出時升級融媒互動體驗,將詩詞傳唱與AI技術深度結合,打造“讀詩成曲”人工智能在線互動產品,讓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曲高和“眾”。截至第二季節目收官,互動總量已超過821萬人次,有90萬名線下經典傳唱人參與互動。
如圖1所示,《經典詠流傳》第一、二季節目45-54歲中年觀眾、65歲及以上老年觀眾占比最高。而青年受眾,是媒體融合發展道路上必須要關照的重要群體,也是文化類節目應該爭取的目標受眾。融媒時代,文化類節目能否贏得青年受眾,取決于它如何更好地體現服務意識、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文化心理需求。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從傳播層面看,進一步突顯了年輕化優勢。節目第三季充分發揮長短視頻的優勢,在抖音、嗶哩嗶哩等年輕用戶聚集的平臺表現突出。節目不但將電視視頻內容拆條在短視頻平臺投放,還在抖音推出“豎屏看經典”合集,讓用戶獲得更好的觀看體驗。如“#肖戰竹石”已達到1億播放量,74.1萬點贊,5.6萬評論和6.1萬轉發。
《經典詠流傳》第一、二、三季節目不斷探索“電視+”與“互聯網+”的契合點,打通“臺、網、端、微、屏”各種資源,將內容與傳播有效結合,通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喚起大眾的情感共鳴,真正做到“在價值引領中創新傳播,在創新傳播中彰顯文化自信”。
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提出“傳播的儀式觀”這個概念,“把傳播看成是創造、修改和轉變一個共享文化的過程……是共同信仰的創造、表征與慶典,即使有的信仰是虛幻的?!彼麖娬{傳播是一種符號互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更展現了傳播的社會建構功能?!霸娧灾?,歌詠言”,詩詞承載著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洪流中所帶來的定位價值,是凝聚族群情感的紐帶?!督浀湓伭鱾鳌分薪浀渥髌氛故九c開啟分享通道都是極具儀式感的段落。
在第一季中,經典作品展示環節,是將曲譜與詩詞左右并排放置,畫面色彩與光效比較刺眼。而第二季的經典作品展示環節,調整為曲譜覆蓋在詩詞上的疊加效果,以左側45度角替換第一季的右側機位,更符合受眾閱讀習慣,同時白色的柔光效果使畫面色調干凈。因此,無論是構圖、光效、色彩、影調的運用,還是這種呈現方式所蘊含的寓意,第二季的調整更符合節目“讀詩成曲”的表達,這處細節調整更強調了表演者對經典文化的全新演繹。(如圖2)

圖2 《經典詠流傳》第一、二季經典作品展示對比
凱瑞認為:“傳播的最高表現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間的傳遞,而是通過符號的處理和創造,參與傳播的人們構筑和維持有序的、有意義的、成為人的活動的制約和空間的文化世界。”電視藝術符號有利于形成電視藝術文本的類型化生產,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類型化是一種重復出現的電視敘事模式,電視藝術符號能夠將這種模式凸顯出來,將文化沖突、價值融合與大眾的世俗生活體驗鏈接在一起,增強受眾對集體文化的認同感。第三季節目去掉了專業朗誦、文學評析及作品展示這三個環節,雖然第三季節目流程調整后更具故事性,但是儀式感卻削弱,因此在激發觀眾某些心理狀態的時候,少了情感落點。若在滿足流程敘事性的同時,能保留經典作品展示環節,相信觀眾在欣賞經典作品時的儀式感體驗能得到更好的升級。
當下,文化類節目需要做好內容,也需要適應融媒時代特色,創新節目內容傳播價值。特別是綜N代文化類節目,需要適應時代不斷演變的傳播特點進行內容與傳播升級?!督浀湓伭鱾鳌返谝?、二、三季節目通過不斷優化節目流程與內容,不斷探索技術創新實現融合傳播,使節目緊湊化、內容時代化、傳播多樣化。未來,文化類節目如何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在傳承與傳播中讓經典活起來,不斷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是每個電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融媒時代,電視人唯有不斷創新實踐,才能讓文化類節目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