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璐
2019 年12 月28 日,廣東省佛山市隆重舉行了“2019 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貢獻人物”頒獎典禮,鄒頔榜上有名。鄒頔何許人也?她為什么能獲此殊榮呢?
不少人知道鄒頔,始于《捉妖記2》,因為她是主題曲《天地有靈》的編曲,那融合了京劇等傳統元素和現代因子的音樂,讓人感到震撼。有樂評家說,鄒頔的曲子充滿靈性,能吸收傳統文化精華,結合現實感受,給人以心靈共振。對于一名“85 后”來說,這樣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鄒頔是四川人,4 歲時開始學習音樂,初中畢業后就想“北漂”做音樂。后來在媽媽的引導下,她才繼續讀了高中,并考入四川音樂學院。2012 年,23歲的她一個人前往北京,在這片土地上尋夢。“北漂”之路,對一個年輕女孩來說無疑是很艱難的。初到北京的那幾年,鄒頔非常勤奮,沒白天沒黑夜地為音樂夢而忙活。和很多人的選擇不同,鄒頔沒有去找公司簽約,因此生活過得并不穩定,甚至連醫保和社保都沒有。
有人曾問鄒頔為什么不簽一家公司。她說,這能讓自己保持一個獨立音樂人的創作自由。這正如一首歌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正因為有夢想、敢堅持,在碰了無數次壁后,鄒頔的辛苦終于有了回報。生活越來越充實,事業發展越來越穩定,鄒頔的心也越來越明朗了,她希望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唱出來。她說:“我相信,由心而生的東西都是有生命力的。”
2016 年,鄒頔接到邀請,為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中華名城行》創作同名主題曲及插曲《讓心歸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后,人們便將眼光聚焦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意義的城鎮,而“中華名城行”欄目也希望 “從小鎮、小城這個角度出發”,“讓人記住鄉愁,感受家鄉之美,反映和諧發展”。鄒頔不負眾望,在艱苦的創作之后,和她的伙伴李姝一起,寫出了中華兒女心里的呼喚:“打開文明密碼,綠水青山千百年風云變化,守護著中華文明心靈的家……”
鄒頔很想策劃發行自己的唱片,不做任何商業考量,每一個曲目都是自己的小故事、小情緒,都是自己對生活敏感的體察。她希望編織一個音樂童話,記住所有的美好。巧的是,2018 年夏天,她又接到一個邀請。“對方說:‘鄒頔,你是一個音樂人,你愿不愿意到山里面,跟最貧困的孩子們待在一起,去教他們音樂,做一個音樂工作坊?’我非常忐忑,因為沒有正式踏上過講臺。但是我想,如果以我微小的力量能夠幫到他們,我愿意試一試。”于是,她帶著思考和熾熱的心,從城市走向鄉村,為孩子們造夢。
“我是一個創作人,我想鼓勵每一個孩子,一個人寫一句話,把這些話組合到一起,是不是能變成一首歌呢?如果能變成一首歌,是不是可以讓他們覺得,創作和音樂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遙不可及,創作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每一個人都可以創作。”鄒頔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在仲夏的教室里,她聽著每個孩子朗讀他們各自的詩句,內心被深深打動,連夜譜曲分享給孩子們,并一句一句地教他們唱。那個夏天,她和孩子們一起創作了四首歌曲,與孩子們建立了深深的友情。從此,她一發而不可收,努力用自己的熱情為孩子們點亮夢想,用音樂把太陽的種子種在孩子們的心田,讓音樂陪伴孩子們成長。
鄒頔用歌曲唱響了真實生活的夢,是促進小康社會建設的另一道風景。夢想在,行動在,美好的生活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