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江西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999年末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10.92%,約2.49億人,而且目前老年人口還有不斷增長的趨勢,老年人口比例嚴重超標。隨著老年社會到來的,還有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如今政府和社會也越來越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但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和社會服務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很多老人現(xiàn)在依然處于健康貧瘠生活貧苦的境地,特別是農(nóng)村老人。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一次以老年人自評健康狀況的方式來調查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發(fā)現(xiàn)城鎮(zhèn)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要好于農(nóng)村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大部分在經(jīng)濟上是獨立的,不健康的老年人大部分要依靠家庭成員供養(yǎng)。
為了問卷設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我們調查團隊首先在南昌市區(qū)內走訪進行預調查,填寫并收回了30份問卷,有效問卷27份。我們以方差最大的指標計算樣本容量,從而減少各指標的誤差,根據(jù)公式,我們確定樣本量為302份。再根據(jù)有效回收率,最后確定樣本容量為335份。對27份預調查數(shù)據(jù)中被調查者對四個政策的滿意度進行可靠性分析,得到Alpha指數(shù)=0.749,說明內部一致性具有相當?shù)目尚哦龋瑔柧碣|量較好。
本次調查我們以江西省南昌市內的部分城里老人和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中60歲以上老人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抽樣的訪談式調查。主要采取問卷型的當面訪談,通過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得到問卷數(shù)據(jù)。而經(jīng)過多階段的調查,總計發(fā)放問卷335份,回收335份。最后篩選得333組有效數(shù)據(jù)。
從患病情況可以評估老人的實際健康情況,患大病的老人占比27.5%,無病的老人僅占13.4%,這說明大部分老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健康問題,但在就診情況的問詢中,在患有疾病的259位老人中,僅78.8%的老人生病后會選擇去就診,有21.2%的老人表示即使生病也不去就診。經(jīng)過進一步詢問55位老人不去就診的原因,我們得到了患病老人不就診的原因:最多的原因為“小病不用去醫(yī)院”,“沒有錢”的人數(shù)為15人,其次為“醫(yī)院沒用”“醫(yī)院服務態(tài)度不好”,分別為7人和6人。接下來,我們想要知道收入對就診情況是否有影響,我們對收入與就診情況進行了t檢驗,得到t檢驗值分別為31.1和31.0,可得出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t檢驗結果顯著,所以收入確實對是否去就診有顯著影響,即貧困老人可能會因為貧困放棄對疾病的治療,驗證了我們的猜想。
老人最近一次體檢的時間大多都在一個月到一年之間及兩年之外,分別為43.9%和20%,其他時間依次為一個月以內(15.8%)、從來未體檢過(12.5%)、兩年以內(7.8%),最近一次體檢的時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老人的體檢意識和健康意識,可以見老人內部體檢意識差異較大。
為了進一步探究老人的體檢意識還與哪些因素相關,我們依次使用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別、自評健康狀況等指標對老人體檢情況進行了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收入、受教育程度均對老人的體檢情況有顯著影響。由卡方檢驗可得,收入對體檢情況的卡方檢驗預期頻數(shù)下限3.42和受教育程度對體檢情況的卡方檢驗的預期頻數(shù)下限0.23均小于5,所以均取費雪的確定檢驗的p值,兩者的p值0均小于α=0.05,故我們拒絕原假設,即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都與體檢情況顯著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人的健康意識受收入和學歷所限,事實上,受教育程度越高,老人的健康意識越強,對健康的需求也就更強烈,收入高的老人認為健康更加重要,收入低的老人卻會因為體檢價格等因素而選擇不去體檢。
在對老人的健康情況進行詢問時,我們還關注了老人的自評健康情況和健康生活滿意度,我們認為老人的健康和生活滿意度與老人的自評健康情況能反映老人的態(tài)度,我們將健康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兩個指標得分相加,取總得分記為整體滿意度。
從自評健康狀況來看,認為自己健康很好和極好的老人與認為自己健康不好的老人人數(shù)相當,老人內部對自身健康評價的差異顯示了老人內部對健康的積極與消極的態(tài)度差異,從整體滿意度來看,大多數(shù)老人整體滿意度為5和6,對生活較為滿意,23位老人的滿意度大于7,說明對生活十分滿意,有部分老人整體滿意度僅為2或3,這顯示了他們對生活消極的態(tài)度,采用方差分析檢驗整體滿意度與自評健康情況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得到Levene統(tǒng)計量為1.252,計算p值為0.289顯著大于顯著性水平α=0.05,故認為不能拒絕同方差的假設,滿足方差檢驗的前提條件。從表1可以看到,方差檢驗顯著性為0.000,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認為不同整體滿意度與自評健康狀況之間存在差異。

表1 單因素方差分析
我們將問卷中養(yǎng)老政策的效果作為被解釋變量,定義其余解釋變量(Y:評估養(yǎng)老政策的效果和作用;X1:人均年收入;X2:最高學歷情況;X3:體檢情況;X4:年齡;X5:每月養(yǎng)老金;X6:自評買藥對家庭的負擔;X7:每月自付的醫(yī)療費)。
在進行l(wèi)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前,首先進行多重共線性的檢驗,各向量的VIF值均遠遠低于10,這表示各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模型似然比檢驗結果P(Sig.)=0.000<0.001,該檢驗的原假設是所有納入解釋變量的系數(shù)都為0,說明至少有一個解釋變量的系數(shù)顯著不為零,所以模型整體有意義。
模型回歸分析:

表2 各變量系數(shù)及P值
結果顯示,變量“年人均收入”“體檢情況”“年齡”“每月養(yǎng)老金”“自評買藥對家里的負擔”“每月自付的醫(yī)療費”六個變量顯著,“年人均收入”“每月養(yǎng)老金”變量的系數(shù)為負數(shù),說明年人均收入對養(yǎng)老政策的滿意度有正向作用,體檢情況、年齡、每月自付的醫(yī)療費、自評對家庭的負擔對養(yǎng)老作用有反向作用,體檢意識越弱、年齡越大、每月自付醫(yī)療費越多,對家里負擔越輕,則對養(yǎng)老保險的評價越低。年齡與養(yǎng)老保險的滿意度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與我們預期相反,不過在調查中我們也大致了解到,大部分農(nóng)村老人,年紀越大疾病越多,但是養(yǎng)老金增加的程度卻遠遠比不上為治病花錢增加的速度,這可能就是年齡對政策滿意度具有負作用的主要原因。
由于免費體檢政策的重要性,我們團隊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免費體檢的普及程度,應該制定詳細的政策方針,讓免費體檢這項舉措逐級落實下去。除此之外,政府應該采取措施減少老人自主體檢的費用,高昂的費用無疑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老人的自主體檢。而適時的體檢可以使老人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避免一部分老人因為治療不及時而導致病情加重或者其他不良的后果。
由于部分老人防病治病意識的缺乏,我們團隊認為政府應該組織醫(yī)護人員或者其他相關人員去給這些老人講解各種老年人常犯疾病的癥狀,這有利于老人們加深對疾病的了解,可以讓他們及時發(fā)現(xiàn)疾病并采取相關措施,對于提升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存在著積極作用。
大部分老年人的養(yǎng)老金處于100~500元之內,這點費用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僅僅能夠維持一點基本的生活支出,要想用來治病無疑是天方夜譚。無論生活來源是來自子女還是養(yǎng)老金,大部分老人認為治病對于他們來說是一件難事,治病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增加養(yǎng)老金費用可以減輕老人們治病的負擔,可以讓一部分治不起病的老人安心治病,有利于改善老人的健康狀況。
醫(yī)療保險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但是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還是有一部分老人不知道醫(yī)療保險或者認為醫(yī)療保險是沒有用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政策宣傳不到位的原因。政府應該加大對其的宣傳力度,而且宣傳不能讓老人對其只有片面的了解,要讓他們有深入的了解,要讓他們了解醫(yī)療保險的每一條,這樣就能夠讓老人們自主的去進行投保。至于保費,可以根據(jù)來設置不同的繳費層次,繳費高的層次得到的報銷比例相對而言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