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芳,楊成春,王萍,李瑤,李大明,夏文建*
(1.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資源環境研究所 國家紅壤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農業環境宜春觀測實驗站,江西 南昌 330200;2.江西紅壤研究所 國家紅壤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 進賢 331717)
我國紅壤面積約有5 690萬hm2,是主要的土壤類型之一[1]。紅壤旱地普遍存在“酸、黏、板、瘦”等特征,其中土壤養分是作物生長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2]。我國東南部的丘陵紅壤區土壤養分大多數處于中度貧瘠化水平,土壤養分處于輕度、中度和嚴重貧瘠化的面積分別占21.5%、49.5%和29.0%[3]。退化紅壤的氮、磷元素均處于嚴重供應不足狀態[3-4],在養分貧瘠的紅壤中不施肥時減產可達50%~90%[5]。紅壤中磷素容易被吸附固定,當季利用率僅10%~25%[6]。退化紅壤的養分重建和培肥是提高紅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本文擬以持續了30 a的紅壤旱地長期定位施肥試驗為依托,研究長期不同施肥條件下紅壤速效磷(Olsen-P)和無機氮的變化,以及不同施肥處理對玉米產量和氮、磷吸收的影響,分析玉米籽粒氮、磷吸收量與土壤速效氮、磷之間的關系,為指導紅壤合理施肥和養分重建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位于江西省進賢縣(28°37′N,116°26′E),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7 ℃,年均降水1 800 mm。土壤為第四紀紅黏土發育的粉砂質黏壤土。試驗始于1986年。試驗前,土壤pH值為6.0,有機碳含量8.93 g·kg-1,容重1.20 g·cm-3,全氮為0.98 g·kg-1,全磷為1.42 g·kg-1,全鉀為8.93 g·kg-1。
試驗共設10個處理:(1)不施肥(CK);(2)單施氮肥(N);(3)單施磷肥(P);(4)單施鉀肥(K);(5)施氮磷肥(NP);(6)施氮鉀肥(NK);(7)施氮磷鉀肥(NPK1);(8)施2倍量氮磷鉀肥(NPK2);(9)施有機肥(OM);(10)氮磷鉀配施有機肥(MNPK)。每個處理3次重復,按隨機區組設計,每小區面積22 m2。種植制度采用春玉米-夏玉米-冬閑制。氮、磷、鉀肥每季施用量折純:N 60 kg·hm-2,P2O530 kg·hm-2,K2O 60 kg·hm-2。化肥種類分別為尿素(N 46%)、鈣鎂磷肥(P2O515%)、氯化鉀(K2O 60%);有機肥為新鮮豬糞(樣品含水量80%,干物質含碳量為40%,N 0.40%,P2O50.35%,K2O 0.50%),施用量15 t·hm-2。磷、鉀肥和有機肥均基施,氮肥2/3作基肥,1/3追施。
每個小區按S型采集土壤樣品并混勻,自然風干,過2 mm篩備用。
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的測定采用常規方法,有效磷(Olsen-P)采用NaHCO3法測定,土壤無機氮采用2 mol·L-1KCl提取,碳氮分析儀(Multi N/C 2100型,德國耶拿)測定。
玉米植株烘干粉粹后,采用雙酸消解,用凱式定氮法測定植株氮含量,比色法測定植株磷含量。
本研究中化學磷肥用量較低,施用化肥處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變化不大(14.76~36.26 mg·kg-1);而施用有機肥的處理(OM、MNPK)土壤速效磷含量為96.61~99.91 mg·kg-1,是不施肥對照(12.77 mg·kg-1)的7.49~7.82倍(圖1)。
圖1 長期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速效磷和無機氮的影響
各處理下,土壤無機氮含量為16.20~37.92 mg·kg-1,其中,化肥處理的土壤無機氮含量為17.23~28.33 mg·kg-1,而有機肥處理的土壤無機氮含量為35.58~37.92 mg·kg-1,是不施肥對照的2.20~2.34倍。
各處理下,玉米籽粒產量為400~7 178 kg·hm-2,秸稈產量為756~6 194 kg·hm-2,總生物量為1 156~13 372 kg·hm-2,施用有機肥處理的籽粒產量為7 052~7 178 kg·hm-2,是不施肥對照的3.91~3.98倍(圖2)。
圖2 長期不同施肥處理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各處理下,玉米籽粒吸氮量為4.0~97.7 kg·hm-2,秸稈吸氮量為4.6~56.7 kg·hm-2,總吸氮量為8.6~154.4 kg·hm-2,其中籽粒吸氮量占總吸氮量的46.5%~66.9%(圖3)。
圖3 長期不同施肥處理對玉米氮吸收的影響
各處理下,玉米籽粒吸磷量為1.0~30.2 kg·hm-2,秸稈吸磷量為0.4~12.8 kg·hm-2,總吸磷量為1.4~43.0 kg·hm-2,其中籽粒吸磷量占總吸磷量的66.8%~78.4%(圖4)。
圖4 長期不同施肥處理對玉米磷吸收的影響
如圖5、6所示,回歸分析發現,長期施肥下玉米氮、磷的吸收量(分別編為y1、y2)與土壤無機氮、速效磷含量(分別編為x1、x2)均呈極顯著(P<0.01)線性正相關,擬合的回歸方程分別為y1=3.639 8x1-53.393(R2=0.730 6),y2=0.312 6x2-1.734 3(R2=0.913 5)。
圖5 籽粒氮吸收與土壤無機氮的關系
圖6 籽粒磷吸收與土壤速效磷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長期不同施肥影響了土壤氮磷養分重建,但化肥處理對紅壤養分庫的影響相對較小,而含有有機肥的處理則可以大幅提升土壤速效磷和無機氮含量,紅壤有效磷含量在合理的施肥條件下可以快速增加,但土壤氮庫的重建則較緩慢[3]。同時,由于磷素累積較快,在土壤磷庫重建中也要注意可能的磷流失風險[7]。
本試驗條件下,長期不同施肥處理對玉米產量有顯著影響。與CK相比,偏施氮肥(N)處理的玉米籽粒、秸稈產量和總生物量顯著下降;偏施磷肥(P)或鉀肥(K)的處理則與對照差異不大;氮磷(NP)和氮鉀配施(NK)處理的玉米籽粒、秸稈產量和總生物量有所增加;氮磷鉀(NPK1)和高倍氮磷鉀(NPK2)處理顯著提高了玉米籽粒、秸稈產量和總生物量;而含有有機肥的處理(OM和MNPK)籽粒產量是對照的3.91~3.98倍。長期不同施肥處理對玉米氮、磷養分吸收量與生物量的影響規律相似,推測不同施肥影響了土壤養分的供應[8],進而影響了玉米對養分的吸收,從而影響玉米生物量。總的來看,長期施用有機肥對于培肥土壤的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