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汪 金,李 諾,常 新
(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溧水分院,南京 211200)
乳腺癌在我國具有極高的發病率,是人體乳腺上皮組織產生的惡性腫瘤。遺傳、長期飲食不當、乳腺良性疾病等因素均可誘發乳腺癌[1-2]。該病早期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很多患者只是出現乳房疼痛、乳腺周邊皮膚改變等現象。伴隨著病情的加重,很多患者會在此基礎上合并乳暈異常、乳腺腫塊等癥狀,發現時便已過渡為中晚期,嚴重地加劇了臨床治療的難度,也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為了有效預防乳腺癌的發生,盡早對乳腺癌患者進行診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自動乳腺全容積掃描與常規超聲在乳腺檢查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并進行如下報告,為后續的臨床診療工作奠定基礎。
選擇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25例。患者均經病理檢查診斷為乳腺癌。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51.82±7.26)歲,組織學分級:Ⅰ級10例、Ⅱ級11例、Ⅲ級4例;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51.39±7.21)歲,組織學分級:Ⅰ級10例、Ⅱ級10例、Ⅲ級5例。兩組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超聲檢查,選擇彩色多普勒超聲儀(mindray Resona 8),應用L14-5 WU探頭,頻率設置為5~12 MHz,檢查時幫助患者取平臥位,叮囑其雙上肢自然上舉,進行縱向、橫向及扇形切面掃查。觀察患者病灶部位形態特征與病灶內部、周圍血流信號分布情況,并及時記錄病灶信息。觀察組患者實施自動乳腺全容積掃描檢查,選擇智能乳腺全容積超聲系統IBUS BE3,應用L8LF,頻率設置為5~12 MHz,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幫助其選取平臥位或側臥位,使其雙臂略微外展。乳房部位充分暴露后,將探頭對準患者的全乳腺組織進行覆蓋,應用前后位、外側位對患者每側乳腺進行掃查,可增加內側位、上位、低位掃查,掃查完畢后,將數據信息傳輸至影像工作站,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對圖像進行調整、分析。
常規超聲圖像表現:患者乳腺腺體部位存在單發或高發的低、高回聲團塊,內部回聲不均勻,有點狀強回聲點,腫瘤滋養血管滲入,能探及動脈頻譜,有高速低阻動脈血流信號。
自動乳腺全容積掃描檢查圖像表現:患者的縱橫比>1,形態不規則,部分患者的腺體結構紊亂,邊界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現象,且冠狀面呈蟲蝕征、匯聚征。
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例)Tab.1 Comparison of diagnosis accuracy rate of two groups case
為有效保障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應盡早對其進行臨床診療,以防止乳腺癌的進一步蔓延。
超聲作為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檢查手段之一,屬于一種無創檢查方式,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傷害,不存在檢查盲區,能有效地解決鉬靶X線檢查存在的不足[3]。且超聲檢查對人體病灶部位的軟組織有較強的分辨能力,能顯示病灶部位的解剖層部位、層次。檢查方式操作便捷,價格低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超聲檢查清晰度、分辨率顯著低于CT檢查,如果患者腫塊面積小于10 mm,其聲像圖、血流信號等信息也會缺乏特異性,微小病灶容易被忽略[4]。且人體乳腺內脂肪會呈現結節狀低回聲,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發生誤診、漏診等風險。
伴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與改革,自動乳腺全容積掃描在臨床上開始廣泛應用。作為一種三維超聲成像技術,與常規超聲掃描相比較,自動乳腺全容積掃描可以呈現獨特的冠狀面圖像[5],檢查方式更符合女性的身體結構。主要是應用Invenia ABUS對患者乳房部位進行檢查,能為臨床醫生提供高分辨率、高均勻性的超聲圖像。檢查完畢后,可在工作站建立3D容積信息,以實現快速瀏覽、閱讀圖像[6-8]。本研究對觀察組應用自動乳腺全容積掃描檢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達84%,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2%(P<0.05),表明自動乳腺全容積掃描可以有效解決常規超聲檢查存在的不足,進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最大程度地降低誤診、漏診事件的發生率。
自動乳腺全容積掃描作為一種三維超聲成像技術,更加符合女性身體結構,且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常規超聲檢查,可作為乳腺疾病患者的首選檢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