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王逸 張靜
歷經三次審議,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17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并將于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這一立法引發西方媒體高度關注。法新社、美聯社等多家媒體18日稱,該法律的制定將增加中國反制美國打壓中國科技公司行動的政策工具。有中國專家1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法是中國目前出口管制立法層級最高的一部。此次立法不但是中國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也將為中國面對特殊情況,對相關國家采取對等措施提供法律依據。
“中國通過保護國家安全的出口管制法,涵蓋科技領域”,法新社18日稱,該法律明確規定,適用該法的管制物項“包括物項相關的技術資料等數據”。從中國境內向境外轉移管制物項,以及中國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向外國組織和個人提供管制物項,均受出口管制法約束。報道稱,該法律還指出,中國相關部門將制定、調整管制物項出口管制清單,并及時公布。美聯社稱,該法律還規定,中國境外的組織和個人違反該法有關規定,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和利益,將被追究法律責任;違反法律可能面臨高達500萬元人民幣或非法交易營業額的20倍的罰款。
在美國不斷強化在科技領域對中國打壓的背景下,該法律第48條受到廣泛關注,其中規定,任何國家或者地區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中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國家或者地區對等采取措施。
環球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任清曾任職于商務部條法司,他1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的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的做法。近年來,中國經濟和技術不斷發展,在某些領域取得了全球領先地位,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必須進行出口管制立法,完善法律體系。而現有的相關管制條例法律層級比較低,也比較零散,主管部門的調查執法權限也沒有明確界定。另外在某些具體的管理環節上還存在一定漏洞,即使不考慮保護中國技術發展成果的需要,出口管制本身也存在立法的需要。
“北京的最新措施為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戰爭提供了更大的回擊空間”,法新社18日報道稱,特朗普前所未有的關稅行動、對中國科技公司的禁令和制裁威脅使中美經濟關系陷入混亂,白宮將矛頭指向中國華為、中芯科技及流行的社交平臺TikTok、We?Chat。評論稱,該法律豐富了中國的監管工具包,其他工具還包括技術出口限制目錄和不可靠實體清單。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7日引述分析認為,該立法將有利于中國在與美國較量中保護關鍵技術,也意味著中美科技戰可能進一步升溫。臺灣聯合新聞網18日稱,美國近期屢屢針對中方企業實施出口管制,通過出口管制法后,大陸將取得與美方類似的“貿易武器”。美國彭博新聞社18日稱,在科技領域緊張局勢加劇之際,該立法有助于北京在與美國的競爭中獲得“平等”,“新法律為北京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反擊框架。”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韓聯社18日稱,中國該立法被認為是針對美國隨意制裁中國企業的反制措施。以華為的競爭對象美國高通為例,一旦被中國列為制裁對象,那么高通不僅不能在中國市場銷售,也不能在中國購買零部件。從法律上說,如果韓國企業購買受制裁美國企業的零部件再加工后出口,也將成為制裁對象。
據任清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西方發達國家出口管制方面的立法已有很長的發展史,與其本身經濟技術實力相互匹配,管制規則非常詳細,“一些國家的出口管制規定,即使是把管制商品或技術清單刨除在外,可能還有七八百頁的管制細則。在文本之外,這些國家還在實踐中發展出各種各樣的做法。而中國在這方面相對落后。”但他也指出,過分發達的出口管制措施也在國際上廣受爭議和批評,并不是說美國的出口管制法律多嚴密或詳盡就是合理的,因為矯枉過正的出口管制讓美國的境外管轄權擴張得特別厲害,也成為打壓他國的一個手段。
針對外媒稱中國出口管制法是為了“對抗美國打壓、對美國實施對等反制”的說法,任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的立法是基于中國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進行的。“立法本身是嚴肅的,不是針對美國的反制,但是其中的一些條款,對未來中美之間可能出現的情況,預留或者是授予了相關部門這方面的法律武器。如第48條,可能會在法律實踐中運用為對美國的反制措施。”▲
環球時報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