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從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出新冠活病毒,這增加了民眾對接觸進口冷凍產品可致感染的擔憂。中疾控提示說,普通公眾注意保持清潔、生熟分開,可以正常購買和食用進口生鮮。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17日發布的消息,在對青島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中國疾控中心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上檢測分離到新冠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并首次證實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而這表明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并且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導致無有效防護的易感接觸者發生感染。
根據中疾控統計,截至9月15日,中疾控在全國24個省份報送的298萬份檢測結果中,僅在22件食品及包裝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不但病毒核酸載量較低,且未曾分離到活病毒。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林炳亮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以往在外包裝檢測出來是病毒核酸,相當于病毒的‘殘骸,活病毒比病毒‘殘骸傳播性更強,不是活病毒的話,很難侵入到人體內。”
中疾控的這一發現引發普通民眾對于接觸進口冷鮮食品是否會傳染疫情的擔憂。不過,中疾控發布的聲明稱,現有研究和防控實踐顯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發現通過攝入食物導致感染的情況。迄今為止,也尚未發現消費者因接觸污染的冷鏈海產品而感染的病例,中疾控認為,中國消費者感染風險極低。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感染疾病科主任李榮寬18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青島在海鮮外包裝上檢測出活病毒,或是國外感染的工人將病毒帶入,并長時間存活在冷凍食品包裝表面。李榮寬說,對于傳染病的防控,除了控制傳染源和保護易感人群之外,最重要的是應該在生活中注意切斷傳播途徑。他說,“除了戴口罩防止呼吸道傳播外,最主要的是勤洗手。比如,即使我們的手接觸了病毒,只要我們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用被污染的手揉眼睛,減少黏膜接觸病毒風險,一般情況下不會被感染。”
李榮寬認為,目前科研雖還未證實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過消化系統傳播,但已有文獻報道,在患者糞便中曾檢出病毒核酸。“所以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吃生的食物,盡量煮熟再吃。”▲
(倪浩)
環球時報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