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先木古麗·莫明 彩琴
【摘要】目的:探究胃癌大部分切除術后腸內外營養與護理對策分析。方法: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診治的胃癌大部分切除術患者82例,等比例將其分為對照組(n=41)和研究組(n=41)。其中對照組為腸外營養,研究組為腸內和腸外聯合營養。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及并發癥發病率情況。結果:研究組術后腸功能及肛門恢復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1)。且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病率(12.20%)較對照組(31.71%)更低,組間差異顯著(χ2=4.56,P=0.03)。結論:采用腸內和腸外聯合營養并加予細節護理對胃癌大部分切除術患者療效更佳,安全有效促進術后腸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病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腸內外營養;胃癌;細節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147-01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致死率位居第二(僅次于肺癌)。由于胃癌患者機體長期處于消耗狀態,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加上術后患者需禁食,進而導致營養不良的現象更加嚴重,增加并發癥發病率,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1]。因此,給予腸內與腸外主要營養及細節護理以此提高患者自身免疫防御功能、促進腸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2]?;诖耍狙芯繉ξ以?2例胃癌大部分切除術患者給予腸內和腸外聯合營養及細節護理進行研究分析,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診治的胃癌大部分切除術患者82例,等比例將其分為對照組(n=41)和研究組(n=41)。其中對照組年齡在40-72歲,中位年齡(42.18±9.96)歲;男21例:女20例;研究組年齡在41-70歲,中位年齡(41.08±9.25)歲;男23例:女18例;兩組受試者基線資料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藥方案:兩組均提供相同氮量、能量供給,適當添加氨基酸維生素和電解質。其中氮源為氨基酸注射液,使用劑量:0.2g/(kg·d),非蛋白能量葡萄糖和中鏈/長鏈脂肪乳劑,糖和脂比例為1:1,配成營養液經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輸入。腸內營養選用能全素,第一天為全量的25%,第二天為50%,第三天給予100%,用輸液泵控制滴速,根據實際情況控制。
護理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以細節護理,其工作內容主要為:給予患者心理幫扶和鼓勵,緩解患者恐懼焦躁疑慮等不良情緒,主動式交流告知患者,進行一定的藥物指導,鼓勵患者樹立信心,促進恢復。并及時控制營養液溫度,控制噪音,保持溫度、濕度及空氣清晰度,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環境,有利于治療。
1.3觀察指標
記錄、統計并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后腸功能及肛門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病率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百分比,以組間數據變化為觀察指標,對比分析其療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
研究組術后腸功能及肛門恢復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1)。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情況
研究組出現惡心、腹脹、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分別為:1、2、1、1例,共計為5/41(12.20%);對照組出現血栓性靜脈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脹、腹痛、吻合口瘺、惡心、腹瀉、腸粘連分別為:1、2、3、1、2、1、1、1、1例,共計為13/41(31.71%),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病率(12.20%)較對照組(31.71%)更低,組間差異顯著(χ2=4.56,P=0.03)。
3討論
胃癌患者消化道功能障礙使得腸蠕動和吸收功能降低,營養狀況下降進而影響全身機能。營養不良患者術后易出現并發癥,導致致死率上升,如不及時給予患者營養支持,將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早期的腸內營養能增強免疫屏障功能,更好維護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減少腸源性感染的發生。腸外營養支持能提供患者必要的營養物質,維持術后機體正常代謝。在此過程中給予患者細節護理,使其樹立積極心態面對治療,促進其恢復。綜上,本研究給予兩組患者不同的營養支持、護理需求。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病率(12.20%)較對照組(31.71%)更低,組間差異顯著(χ2=4.56,P=0.03);前者的術后腸功能及肛門恢復時間均顯著低于后者,組間差異顯著(P<0.01)。因此,采用腸內和腸外聯合營養并加予細節護理對胃癌大部分切除術患者療效更佳,促進腸功能恢復,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疆.95例胃癌大部分切除術后腸內外藥物營養與護理分析[J].中國藥業,2013,22(3):31-31.
[2]王朝霞,王慧杰.胃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治療及患者預后評估[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
[3]任惠敏,蘇卓彬,楊永江,etal.胃癌全胃切除術后患者行家庭腸內營養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8,24(1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