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欣,杜夢斐,潘 婧
(廣東省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524000)
腸易激綜合征是較為常見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該病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以及間歇性發作或持續性存在的大便形狀、排便習慣異常[1]。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是其中一個亞型分類,其病理機制為神經遞質及胃腸動力學改變、腸神經系統紊亂等。腸易激綜合征可歸于中醫“秘結”“泄瀉”“腹痛”等范疇,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主要病機為肝氣不疏、腸腑不通、氣機郁滯,治療原則以疏肝理氣為主[2]。本研究采用馬來酸曲美布汀片聯合耳穴貼壓、六磨湯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收治的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9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齡(42.7±10.4)歲;平均癥狀積分(14.3±2.3)分。觀察組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齡(42.5±10.9)歲;平均癥狀積分(14.6±2.5)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確診[3]。在3~6個月內,每月腹部不適或腹痛癥狀反復發作≥3d,下列癥狀均支持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不良癥狀在排便后有所緩解,發作時伴有大便性狀及次數改變。輔助指標:①>3次/d;②<3次/周;③塊狀便或羊糞樣便;④水樣便或糊樣便;⑤排便緊迫感;⑥排便費力;⑦排便不盡感;⑧腹部脹氣。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確定:塊狀便或硬便比例在25%以上,水樣便或稀便比例在25%以上,與①③⑤項中的一項或多樣相符且不伴②④⑥項。
(2)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中相關標準[4]。主癥:便秘,便下艱難;煩躁易怒;胸脅或少腹脹滿竄痛;脈弦。次癥:食少納差,噯氣,呃逆;腸鳴矢氣;失眠多夢;后重窘迫;口苦咽干。證型確定:主、次癥各具備2項或主癥2項加次癥3項。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經大便常規檢查、電子腸鏡檢查確診;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腸道腫瘤、炎癥性腸病導致便秘者;繼發性便秘者;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者;合并嚴重心、腦、腎病變者;2周內使用過相關治療藥物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兩組患者均開展飲食調整及心理疏導。①飲食調理:每日晨服生燕麥50g,每日飲水量2000mL以上,每次飲水量500mL左右。②心理疏導:護理人員與患者積極溝通,通過座談、聊天等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積極調動患者親屬、朋友給予其更多關心和安慰。同時,向患者介紹成功康復案例,增加其康復信心,擺脫負性情緒的困擾。
2.1 對照組 給予馬來酸曲美布汀片治療。馬來酸曲美布汀片(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390)餐前口服,每次0.2g,每日3次。治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耳穴貼壓及六磨湯治療。耳穴貼壓具體操作如下:取耳穴小腸、大腸、交感和脾;耳部消毒后取王不留行籽固定在適當大小無菌膠布上,貼敷于對應穴位,按壓至出現脹痛酸麻感為宜,每次按壓1~2min,每日5~10次。六磨湯藥物組成:枳實10g,烏藥、檳榔各9g,大黃、木香各6g,沉香4.5g。水煎煮,分早晚2次溫服,隨癥加減。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便秘相關癥狀積分和不良反應情況。便秘相關癥狀積分包括腹脹、腹部不適,排便異常及排便性狀異常3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分為發作頻率、癥狀嚴重程度2個維度[5]。其中發作頻率賦值0~3分,0分代表無,1分代表每周發作<2次,2分代表每周發作2~5次,3分代表每周發作>5次;癥狀嚴重程度分為0~3分,0分代表無癥狀,1分代表癥狀輕微,2分代表癥狀明顯,3分代表癥狀嚴重。不良反應包括頭暈、惡心、困倦不適等。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2d內順利排便1次且大便性狀正常,短期內未見復發;好轉:3d內排便但伴有輕度排便困難,與正常大便性狀接近;無效:大便性狀及其他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為痊愈率及好轉率之和。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便秘相關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便秘相關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便秘相關癥狀積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便秘相關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便秘相關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腹脹、腹部不適 排便異常 排便性狀異常觀察組 46 治療前 4.9±0.7 4.6±0.9 5.1±0.4治療后 1.5±0.4△▲ 1.2±0.4△▲ 1.3±0.6△▲對照組 46 治療前 4.8±0.8 4.7±0.8 4.9±0.7治療后 2.7±0.3△ 2.3±0.6△ 2.4±0.6△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占消化內科疾病患者的34.3%左右,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約占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總數的2/3,該病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6]。西醫認為,該病的發病原因與精神心理、生活習慣、遺傳、飲食習慣、藥物等因素有關,發病機制為胃腸內臟高敏感性及胃腸運動低順應性,臨床治療多以緩瀉劑及促動力藥為主,但治療效果不佳[7-8]。中醫認為,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病因多為情志異常、飲食不節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病機為胃腸陰寒積滯、火熱壅盛、氣血陰陽虧虛及氣機阻滯等致腸道功能紊亂,脾失健運,腸腑傳導失司,最終誘發便秘[9]。
馬來酸曲美布汀可雙向調節胃腸運動節律,對消化道運動可發揮抑制和興奮的作用,使胃腸動力恢復至正常狀態,從而緩解臨床癥狀[10]。中醫應用按壓耳穴治療便秘歷史悠久,十二經脈中的三焦經、胃經、小腸經、膀胱經等分別對應耳中、耳前、循耳及耳上角,與耳部相應部位存在密切關聯,通過對耳部的刺激可作用于相應臟腑,發揮治病效果[11]。現代醫學認為,交感、迷走神經廣泛分布在耳部,對全身生理活動和臟腑器官具有維持和調節的作用,故按壓耳部穴位可刺激相應神經并興奮淺表感應器,調節胃腸蠕動,增強患者的排便能力[12]。六磨湯方中烏藥順氣,木香調氣,沉香降氣,3種藥物配伍氣味辛通,作用于肝脾,發揮解郁調氣之效;枳實、檳榔、大黃破氣引滯。諸藥合用,切中病機,共奏行氣解郁、調理肝脾、導滯通便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枳實可調節空腸收縮幅度和頻率[13];烏藥可鎮痛,通過興奮α及H1受體,達到提升胃腸動力的目的[14];沉香水提取液、木香揮發油具有降低小腸緊張性的作用,可有效避免腸肌痙攣現象[15];檳榔可改善胃及十二指腸運動,檳榔堿可提升腸管張力,降低其收縮振幅,進一步強化胃腸推進作用[16];大黃具有刺激腸道蠕動及平滑肌收縮的功能,可促進腸道內M受體興奮,發揮泄下作用,并通過抑制腸細胞離子轉運,增加滲透壓,增強蠕動強度,促進排便[17]。中西醫結合治療標本兼治,可顯著提高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便秘相關癥狀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耳穴貼壓及六磨湯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可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排便,且用藥較為安全,與張康梅[18]的臨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逐步規范,可為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提供多樣化的治療途徑。但鑒于該方法在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中的應用尚缺乏大型雙盲的臨床試驗數據支持,其用藥安全性及有效性還須進一步證實,因此其使用范圍有所受限,臨床還需進一步加大研究論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