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勰,熊 宸,程 楠,李依然,剛文杰(華中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作為學習的主要場所,高校教室的熱環境對學生的熱舒適感及學習效率影響較大。然而,在同一環境下,因年齡、性別、生活習慣等差異,用戶熱舒適感覺并不相同。了解用戶個性化特征與建筑熱環境的相關性,有助于針對用戶特征營造舒適環境,改進建筑熱環境的設計,為用戶提供更加適宜的環境,從而提熱舒適感和學習效率。
劉魁星等人[1]研究發現,用戶冬季的中性溫度(Neutral Temperature)低于秋季,曹彬[2]的研究表明,夏季的中性溫度最高。曹宏芳等人[3]研究發現,夏季女性相對于男性更傾向于溫暖的環境。Jin等人[4]研究發現,過渡期女性的中性溫度比男性高。Lan等人[5]研究發現女性的皮膚溫度比男性低,同時女性對較冷的環境更為敏感。Dear等人[6]研究發現,兒童的中性溫度比成年人低。除了性別外,用戶的體重也影響其熱舒適感。Rupp等人[7]研究發現,超重人群更容易產生由溫暖引起的不適。Thapa[8]研究發現,體重較輕的受試者偏好較高的中性溫度。
由以上分析可知,現有研究多關注用戶個性化特征(性別、體型)與溫度的關系,然而對于用戶個性化特征與室內空氣相對濕度、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文采用實測與調研方法,以某高校教學樓為測試地點,在供冷期調查受訪者(高校學生)對教室熱環境滿意度(及不滿意原因)、學習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用戶個性化特征對受訪者熱舒適感的影響。
監測教室內環境參數(溫度、相對濕度、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并對教室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收集不同性別和體型受訪者對熱舒適感的評價,分析用戶個性化差異與溫度、相對濕度、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關系。
本文采用身體質量指數(BMI)表征用戶的體型,身體質量指數IBMI的計算式為:
式中IBMI——身體質量指數
m——體質量,kg
h——身高,m
測試地點位于武漢某高校東九、東十二教學樓,測試時間為2019年9月,進行測試的典型教室見圖1。兩座教學樓均安裝分體式空調裝置(嵌入式空調器、立式空調器),測試教室的空調裝置開啟,受訪者均處于靜坐狀態。女性著裝為短袖T恤、短褲或裙子,男性著裝為短袖T恤、短褲或長褲。

圖1 進行測試的典型教室
實測與調研期間,隨機抽取上課、自習教室,使用手持式二氧化碳監測儀對教室內的溫度、相對濕度、二氧化碳體積分數進行測量。手持式二氧化碳監測儀性能參數見表1。

表1 手持式二氧化碳監測儀性能參數
在向受訪者發放紙質調查問卷的同時,監測記錄教室內環境參數,但受訪者并不知道當前室內環境參數。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個性化特征參數: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等。受訪者對教室環境滿意度及不滿意原因、熱感覺、濕感覺、憋悶感覺。受訪者對學習效率評價以及影響因素。
收集到672份問卷,為確保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避免人體熱活動產生的影響,剔除了在教室停留時間短于30 min受訪者的問卷,最終得到638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問卷448份,女性問卷190份。
實測與調研期間,教室內溫度在24~30 ℃,相對濕度在70%以下,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范圍為300×10-6~1 600×10-6。
① 教室環境滿意度及不滿意原因
受訪者對教室環境滿意度及不滿意原因分別見表2、3。由表2可知,受訪者對教室環境滿意度為比較滿意的最多,占總人數的42.79%。認為一般的次之,占總人數的37.62%。由調查結果可知,教室環境可滿足大部分受訪者的需求。由表3可知,在回答該問題的受訪者中,對教室環境不滿足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空氣清新程度、房間布局及人員密度,對室內溫度、相對濕度、照明情況不滿意的人數有限。

表2 受訪者對教室環境總體滿意度

表3 受訪者對教室環境的不滿意原因
調研期間為供冷期,大部分情況下,教室內空調開放窗戶關閉,開窗通風情況較少,且個別情況下教室內會因個別人員使用香水、飲食等導致室內產生異味,影響空氣清新程度。對于房間布局和人員密度,調研結果表明,受訪者更傾向于挑選左右無人,甚至是四周沒人的座位。當自習教室不足,由于人員密度變大導致的不滿意人數出現增多。部分受訪者所在教室的空調裝置為嵌入式空調器,送風口在上方,易出現送風口附近的人員因吹風感出現不舒適的情況。
② 學習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
受訪者對學習效率評價以及影響因素分別見表4、5。由表4可知,表示學習效率一般的受訪者占絕大多數,其次是比較滿意。由表5可知,在回答該問題的受訪者中,表示學習效率低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前一晚熬夜、精神狀況不好,而反映由于教室內熱濕環境不佳的人數僅為55人。在選擇具體原因的受訪者外,還有76名受訪者選擇了“以上均不是”的選項,經進一步溝通了解到,主要是受手機、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影響導致學習效率下降。因此,教室環境能保證絕大多數受訪者的學習效率。

表4 受訪者對學習效率的評價

表5 學習效率低的影響因素
① 性別
熱感覺采用7級指標:很冷、冷、有點冷、中性、有點熱、熱、很熱。將受訪者的投票按照當時室內溫度、性別進行歸類。發現室內溫度在26~28 ℃時,大多數男女受訪者的熱感覺為中性。在24~26 ℃時,大多數男女受訪者的熱感覺為有點冷。在28~30 ℃時,大多數男女受訪者的熱感覺為有點熱。總體上,女性的中性溫度高于男性。
濕感覺采用5級指標:很潮濕、潮濕、適中、干燥、很干燥。將受訪者的投票按照當時室內相對濕度、性別進行歸類。發現相對濕度在50%~60%時,大多數男女受訪者的濕感覺為適中。總體上,相同相對濕度條件下,女性比男性覺得更加干燥。
憋悶感覺采用5級指標:不憋悶、有點憋悶、比較憋悶、很憋悶、非常憋悶。將受訪者的投票按照當時室內二氧化碳體積分數、性別進行歸類。由投票結果可知,受訪者的憋悶感覺主要集中在有點憋悶、比較憋悶,而且在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分布范圍內(300×10-6~1 600×10-6),均有受訪者表示有點憋悶、比較憋悶。即使教室內二氧化碳體積分數低于1 000×10-6,受訪者仍表示有點憋悶。而當教室內二氧化碳體積分數高于1 500×10-6時,表示有點憋悶、比較憋悶的受訪者數量也沒有明顯增加。因此,憋悶感覺與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關系并不十分緊密。在教室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相同時,女性受訪者的憋悶感覺要高于男性受訪者,說明女性更容易感到憋悶。
② 體型
我們將受訪者的體型根據身體質量指數分為3類:將小于18.5視為偏瘦體型,18.5~23.9視為正常體型,大于23.9視為偏胖體型。
由調研結果可知,偏胖人群的中性溫度在26.4 ℃左右,正常和偏瘦人群的中性溫度在27.2 ℃左右,說明供冷期偏胖人群的中性溫度比正常和偏瘦人群低。由調研結果可知,偏胖人群對相對濕度的感知比較敏感,正常和偏瘦人群則不太敏感。當教室內相對濕度在40%~60%時,偏胖人群的濕感覺適中。教室內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相同時,3種體型人群的憋悶感覺并沒有明顯的差異,而且并未隨著教室內二氧化碳體積分數上升而感到明顯不適。
① 教室環境滿意度及不滿意原因:教室環境可滿足大部分受訪者的需求。對教室環境不滿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空氣清新程度、房間布局及人員密度,對室內溫度、相對濕度、照明情況不滿意的人數有限。
② 學習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教室環境能保證絕大多數受訪者的學習效率,學習效率低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前一晚熬夜、精神狀況不好。
③ 性別的影響:女性的中性溫度高于男性。相對濕度在50%~60%時,大多數男女受訪者的濕感覺為適中。相同相對濕度條件下,女性比男性覺得更加干燥。憋悶感覺與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關系并不十分緊密,在教室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相同時,女性受訪者的憋悶感覺要高于男性受訪者,說明女性更容易感到憋悶。
④ 體型的影響:供冷期偏胖人群的中性溫度比正常和偏瘦人群低。偏胖人群對相對濕度的感知比較敏感,正常和偏瘦人群則不太敏感。當教室內相對濕度在40%~60%時,偏胖人群的濕感覺適中。教室內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相同時,3種體型人群的憋悶感覺并沒有明顯的差異,而且并未隨著教室內二氧化碳體積分數上升而感到明顯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