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江漢大學圖書館,湖北武漢430056)
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有很多優秀傳統文化流傳下來,造福現代社會,我們應該秉持尊重的態度對待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養分。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情況下,大力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弘揚與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圖書館作為面向全社會的知識服務機構,有責任和義務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打造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就是要從中華文化中汲取精髓,筆者通過內容、實踐、創新3 個維度對文化傳承進行解讀。圖書館參與到優秀文化傳統的機制中,必須要明確這3 個維度的要求,在每一個層面實現文化傳承成果的轉化,進而有效落實增強文化自信的任務。
我國擁有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要想萃取傳統文化精髓,就需要深刻把握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本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折射出我們堅守的價值取向,“仁義禮智信”5個字涵蓋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也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作為公民個人,有義務積極學習和傳承珍貴的傳統文化,將優良基因傳播下去,從國家層面來看,圖書館有責任為人民打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有責任構建覆蓋全面的傳統文化館藏文獻體系,使公眾讀者能夠充分接觸到傳統文化內容、感悟傳統文化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營造文化自信的社會氛圍[1]。總之,無論是個人還是圖書館,都要堅守文化自信的理念,萃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從精神層面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
從實踐維度來看,傳統文化有利于引導社會實踐的健康有序發展,為打造社會主義和諧環境提供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的維系力量。可以說,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固守文化之根本的重要舉措,統一的文化價值體系能夠維護強大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進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我國的繁榮發展與振興富強。那么,圖書館就要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能,自覺將對民族文化的發展上升到文化擔當的高度,圖書館應該秉持文化擔當的態度,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將傳統優秀文化提升為強大的文化軟實力[2]。因此,圖書館應該引導公眾讀者將所學所思落實到行動上,在踐行中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以實踐展現文化自信。
優秀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豐富和創新,形成永葆生機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可以說,創新是文化傳承的重要保障。習主席強調“不忘過去才能開辟未來”,圖書館對傳統文化不能照單全收、停滯不前,應該不斷創新,依托時代背景與特色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與內涵,開創文化繁榮局面。實際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構成體,那么,每一個公眾讀者也都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有責任和義務在圖書館的帶領下跨時空跨地域地推動傳統文化創新。
圖書館具有相當豐富的資源文獻,這些資源不僅數量多、質量高,同時,涉及領域廣、覆蓋范圍大,能夠為公共圖書輸出傳統文化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一方面,圖書館可以直接為讀者提供珍貴的國學書籍著作,如《論語》《大學》等;另一方面,圖書館也大量收藏了文人筆記、民間文化傳說等資源,這都使圖書館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工作中能夠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3]。此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圖書館關注數字資源的建設,數字化的格式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為更多讀者提供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圖書館是一座面向社會開放的文化學校,具有大眾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職能。圖書館可依托其豐富的館藏資源,舉辦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讓廣大社會讀者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來。例如定期舉辦國學知識講座、開設傳統文化傳播日、舉辦傳統書畫展等等,讓讀者在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與此同時,也將傳統文化帶入到日常生活中,助力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
圖書館擁有經驗豐富的人才隊伍,他們具有專業的圖書情報素養和學科知識,能夠為讀者提供高效的服務。與此同時,圖書館十分關注館員的在職培訓,完善館員的獎懲機制,形成圖書館人才薈萃的優勢局面。可以說,圖書館館員在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們要引導讀者走進傳統文化、感悟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他們也要深入基層,主動地將傳統文化傳播出去[4]。而支撐館員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正是他們豐厚的知識儲備與專業的服務態度。
近年來,伴隨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圖書館技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拓展推廣路徑、擴大推廣范圍是圖書館工作的重中之重,圖書館可以依托其先進的網絡技術,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以數字化為載體、以互聯網平臺為推廣渠道,創新資源推廣方式和服務機制,促使更多的人接觸優秀傳統文化,也激發更多讀者培養繼承傳統文化的意識。
面對新環境的沖擊,圖書館為了提高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力度,應該健全保障機制。新媒體的普及使龐雜的信息數據大量涌來,在給讀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他們造成了困惑。這種數據大爆炸帶來的困境同樣在沖擊著圖書館,對比網絡普及以前,圖書館對讀者用戶的黏度與日俱減[5]。在這樣的背景下,圖書館應該順應新媒體時代實現圖書館的轉型,例如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賬號、促進資源共享等,使圖書館的服務能夠輻射到更多地區和群體。圖書館保障機制的健全既要調整內部資源建設體系,也要兼顧外部網絡環境,從內外兩個層面提升資源庫構建質量,增強與讀者的交流互動,以達到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能夠傳遞到更多讀者手中,使他們收獲到文化自信的目的。
圖書館要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就要注重打造相應的平臺,因此,要創新合作共享機制,最大程度吸納傳統文化資源。一方面,圖書館可以建立與第三方穩定的聯絡與合作關系,加大與高校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機構的合作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開辟資源共享途徑,吸引更多的文化部門加入。總之,圖書館創新合作共享機制,能夠更加全面整合大量的傳統文化資源,促使各級各層文化部門積極交流互通,形成圖書館牽頭、全民參與的傳統文化傳承格局。
圖書館要創新服務功能機制,在服務上向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傾斜。為了提高讀者的關注度和用戶黏性,圖書館要保持與用戶的及時互動,重視讀者的反饋,采用多種多樣的服務手段,在短時間內吸引讀者。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遠遠不止一種,而是涉及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方方面面,表現方式也呈現出圖片、文字、視頻等多元特征。圖書館要根據讀者的愛好,有針對性地向其推送精準信息,在內容上和方式上創新服務手段,進行高效地資源推送[6]。總之,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圖書館要著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依托其自身具備的優勢,創新保障機制、共享機制與服務功能機制,最大程度提高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與影響力。
表1是某圖書館進行的一次讀者調查。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多數讀者對館藏傳統文化資源的使用情況是表示一般或不滿意的,由此可見,圖書館在傳統文化文獻資源建設方面亟待加強。圖書館可以根據本地的文化傳承特點與讀者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揚棄處理,豐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積極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傳統文化資源館藏建設與讀者需求是匹配的。這樣不僅可以使更多的讀者走進圖書館,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能夠提高館藏資源的使用效率,加大圖書館參與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機制的服務力度。

表1 讀者對圖書館館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使用情況滿意度情況的調查
該圖書館關于新媒體服務情況進行了讀者調查,在調查對象中,對圖書館應用新媒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太了解的讀者所占比例最多,這也充分說明了圖書館在這方面的影響有限,宣傳力度有待加強。那么,圖書館就應該大力加強建設數字閱讀空間,擴大宣傳,重視形象的樹立。此外,圖書館可以充分依托現代新媒體技術更新快、耗時少、頻率高、浪費小的優勢,為讀者提供更多選項的閱讀方式[7]。筆者認為,圖書館要結合調查結果,有的放矢地加強數字閱讀空間的構建,大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雙向傳遞,增強圖書館在文化傳承工作中的親和力與吸引力,同時,可以為讀者之間搭建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引導讀者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展開深層次的思考,使讀者更多地接觸和感悟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
地域文化集合了一個地區的歷史和社會變遷,是這個地區最真實的反映,記錄了地方特色與風土人情。圖書館的傳統文化傳承工作,不僅要對已有的文獻進行繼承,還要挖掘這些地域資源。由于地域特色是動態的、處于變化之中的,那么圖書館在進行傳統文化選擇時就要跟隨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總之,圖書館應該重視挖掘與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積極地整合當地文化古籍和物質文化遺產,使讀者能夠多層次、全方位地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蘇州圖書館就利用暑假的時間,針對青少年設置蘇州評彈的培訓活動,使青少年充分接觸地區的文化,由衷熱愛家鄉、熱愛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心。
綜上所述,文化自信是習總書記強調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風氣的重要構成部分,身為華夏子孫,我們為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感到自豪。圖書館是記錄和保存文化的重要機構,也是面向社會、服務大眾的公益性機構,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修養,也決定了一個地區的價值導向。圖書館有責任和義務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為此,圖書館只有創新服務方式、迎合時代特征進行服務轉型,才能增強用戶黏度,保障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