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敏 譚杭飛

摘? 要:在器械體操類教學內容邊緣化的背景下,筆者通過尋找合適、有趣、有效的替代活動器械,從體能核心素養入手構建單元教學設計,通過合理的組合練習和活動方式增加學生的練習時間和次數,促進體能發展。實踐證明,體能視角下的單元構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練習欲望和興趣,有助于學生在快樂的情感體驗中學習、鞏固技術動作,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體能水平。
關鍵詞:器械體操;體能視角;單元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9-00-03
器械體操運動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現實課堂教學中開展情況并不樂觀。部分學校現存的單雙杠、云梯、肋木、爬桿等活動器械偏成人化,體育教師出于安全性考慮,器械體操教學安排較少,并在教學中經常出現“一人練,多人等”的現象,學生的練習時間遠不能滿足技術學習、鞏固和體能發展的需求。基于上述現狀,根據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對于體能發展的要求,筆者以“水平一多種形式的直臂支撐游戲”單元為例,提出該單元教學的設計思路,試圖運用“技術、體能、運用”三維視角重構教學單元,實施有效教學。
一、轉變設計思路,重構小學器械教學單元
筆者在下校調研教學聽課和學生體質測試數據分析中發現,上虞區中小學生普遍存在上肢力量較弱的現象,這跟學生從幼兒階段起缺乏系統的力量練習有一定的相關。特別是低段的學生上肢力量更弱,無法正常開展水平一“多種形式的支撐與懸垂游戲”單元中如“杠上直臂正撐”“直臂懸垂上擺掛杠”等教學。為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直臂支撐能力,筆者以學生體能發展為目標,以水平一“多種形式的支撐與懸垂游戲”單元為基礎,以紹興市上虞區城東小學為實踐基地,根據其學生實際情況和器材配置情況,重新構建了“多種形式的直臂支撐游戲練習”單元。
水平一器械體操單元的設計重在創設安全、有趣、有效的學練環境,豐富各種體態、環境下的學練方式,抓住水平一學生器械體操學習中的核心動作直臂支撐,重在發展學生的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在本單元的設計中,筆者引入了安全性較高的軟式組合跳箱應用到教學中,設計了靜態、動態、助跑等環境下的直臂支撐游戲,通過高運動密度和練習密度的身體練習,提高了學生各種環境下的直臂支撐能力和體能水平,本單元共8課時,其中技術維度1課時,體能維度4課時,運用維度3課時(表1)。
通過單元學習,學生在不同環境下直臂支撐的能力循序漸進地得到提升,協調能力、速度素質、力量素質、靈敏素質等綜合體能素質得到發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運動能力,為今后更復雜的動作學習夯實基礎。
二、改變器械形質,激發學生身體練習的興趣
現有活動器材下的器械體操教學,由于學生對活動器械天然的畏懼以及較長的等候時間等原因,學生對器械體操逐漸失去了鍛煉的興趣。
軟式跳箱表皮為PU皮革,豐富的色彩和皮質的外表增加了學生的親近感。一組軟式跳箱由15cm、30cm、45cm、60cm的四塊泡沫墊組成,不同的泡沫墊可自由組合,讓學生在練習時對器械的規格有了更多的選擇,如在“不同器材直臂支撐”一課的“單一動作”環節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15cm、30cm等不同高度的墊子進行靜態直臂支撐練習,也可以把單塊墊子側放、豎放進行練習。器械的多規格性和安全性,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能力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器械,從而提升練習興趣,提高練習密度。
軟式跳箱質量較輕,學生可以自行完成移動和組裝,不僅可以增加練習時間,更可以設計更多有趣的“方法”來發展體能。如在第4課時、第5課時中,筆者設計了“走臺階”游戲來發展學生移動情境下的直臂支撐能力。在“臺階”游戲中,學生正向上、下“臺階”直臂支撐移動,后退上、下“臺階”直臂支撐移動,還可以通過“臺階”間距的調整,進一步提高“臺階”游戲的深度。可以移動、組裝的活動器械,讓學生玩得不亦樂乎,激發了學生參與器械體操學習的積極性。
三、變化組合方式,關注身體全面發展
《綱要》中對一堂體育課提出了七個基本要求,“教材三個一”是核心要求,具體指一堂課要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個技術動作、一個以此為核心的組合練習和一個比賽或游戲。其中組合練習對鞏固技術動作、發展體能水平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水平一“多種形式的直臂支撐游戲”單元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在“單一動作”“游戲”環節都安排了上肢力量練習,出于對學生合理鍛煉和體能全面發展的考慮,整個單元的組合練習都是以“直臂支撐+下肢力量”的結構出現,且隊形組織保持相對穩定,即4人小隊縱隊排列。組合練習穩定的動作結構和隊形組織,大大減少了教師講解、示范的時間,從而提高體育課堂的運動密度。
當然,整個單元的組合練習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單元教學的推進,組合練習的學練要求和體能動作的形式也會有新的變化和提升。如同一教學內容“直臂支撐側撐”,在第1課時要求堅持10秒,在第2課時要求在腿部動態變化的情況下堅持10秒。這種變化和提升,不僅可以讓學生始終保持對教學內容的新鮮感,凸顯練習的層次性,提高的練習積極性,更能系統地提升學生的技術、體能水平。
組合練習中體能動作的變化和提升:
15m直線跑15m繞障礙跑(3個障礙)15m繞障礙跑(4個障礙)連續雙腳跳+穿過小樹林? ? ? 連續單腳跳+15m跨體操墊跑連續雙腳跳+15m跨小欄架跑連續跨跳+15m跨小欄架15m折線跑(2次變向)。
組合練習中技術動作學練要求的提高:
跳箱直臂側撐堅持10秒腿部有動作,跳箱直臂側撐堅持10秒? ? ?直臂撐地倒立移動4m直臂支撐正向下臺階走4m,膝蓋不落地 直臂支撐墊上大步走5m,膝蓋不落地跳上60cm墊子成跪撐,上墊穩跳上60cm墊子成蹲撐,上墊穩連續跳上成蹲撐,動作連貫,上墊穩。
四、提高身體練習密度,有效發展學生體能
由于器械體操教學方法、器械限制等原因,學校器械體操教學的開展很難滿足學生體能發展的需要,更不用說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筆者在構建“多種形式的直臂支撐游戲”單元時用常見的練習場地、緊湊的活動方式和多樣的練習方法來開展體育課堂教學,提高練習密度,發展學生體能。
(一)拓展身體練習手段,提高練習密度
筆者在單元構建時,把發展支撐能力的練習場地從器械練習思維中解放出來,設計了可以在臺階、平地、器械都可以鍛煉的練習方法。如第1課時,筆者利用軟式組合跳箱、平地、臺階等練習場地開展了正立直臂支撐、倒立直臂支撐、多人合作支撐等的全員支撐練習,改變了以往“一人練,多人等”的現象,大大提高了練習密度,提高了練習效率。
(二)增加身體練習時間,提高練習密度
筆者在設計需要使用器械的練習方法時,在遵循運動技術形成規律的基礎上,關注學生體能的全面發展,把柔韌素質、速度素質、靈敏素質等體能練習融入其中,同時拉長學生單次練習的時間,等候學生始終不多于2人,讓學生一直處于循環運動的狀態。如在第4課時組合動作“直臂支撐臺階走+雙腳同色圓盤跳+穿過小樹林”環節中,學生的單次練習時間超過30秒,在整個10分鐘的練習過程中,學生的等待時間不多于2分鐘,大大提高了運動密度。而且學生在等待時,筆者也安排了縱叉、仰臥騎車等原地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
五、延伸課外作業,培養自主鍛煉習慣
為了讓器械體操從課堂走向課外,筆者在構建單元時對“直臂支撐能力”的課外延伸鍛煉作了充分的思考。
首先是練習場地器材的思考。筆者所設計的練習方法如“不同器材的直臂支撐”“合作俯撐”“跳上成坐撐”等,學生可以在平地、臺階、圍網等場地完成,不用借助任何器械;唯一的器械是軟式組合跳箱,它在生活中也是可以找到替代品,如床邊的支撐移動、兩把椅子間的支撐擺動等。豐富、多樣的練習場地、器材為學生日常鍛煉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其次是“會學”能力培養的思考。在構建單元教學時,筆者以“教方法”為策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練、去觀察、去交流,知道如何用這個方法去鍛煉身體,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課外游戲鍛煉、拓展的能力。如學生學了“合作俯撐搭橋”這個練習方法后,在大課間活動中拓展出了“巨型坦克”游戲——8人合作俯撐移動;在學了“跳箱直臂側撐”方法后,在課外利用椅子自創了“直臂支撐石頭剪子布”的游戲。
參考文獻:
[1]劉伶燕,葛青.器械體操發展困境及解決路徑初探——以劉二堡九年一貫制學校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37):267-269.
[2]李靜.山東省中小學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后的體操教學現狀分析與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10):87-90.
[3]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4]余立峰.“技能、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在路上[J].中國學校體育,2016(7):64-66.
[5]俞志波.“技能、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下教學實施的觀察與反思[J].中國學校體育,2016(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