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教育中的兒童早期學習品質培養
蘇州科技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博士彭杜宏在《學前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上撰文,提出了針對兒童早期學習品質培養的家園教育建議:高度重視兒童的學習過程表現,從關注兒童的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兒童的學習過程,包括情緒情感表現、學習品質表現、能力增長表現等;保護和發展兒童的學習品質,使之成為幼兒園教育、入學準備以及0—3歲家庭養育與早教機構教育的重點;密切關注各階段兒童學習品質的連續性發展狀況、變化軌跡以及發展中的個體差異,根據系統的觀察記錄以及時為兒童提供個性化的支持或必要的干預;積極創設良好的家園教育早期環境,關注親子、師幼互動中的情緒支持質量,關注成人自身成長、親密和信任關系的建立以及相互尊重教育環境的營造等。
中學化學“四層四環”綜合教學模式中的課程與教學文化
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正高級教師劉英琦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0年第6期上撰文認為,教學模式的建構應超越知識技能的表層學習訓練和狹義的教學操作程序,直達課程與教學文化,體現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要求,并據此建構了“四層四環”綜合教學模式。“四環”指的是單元主題教學研究、教學目標與評價設計(前測)、任務分析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師生教與學的反思(后測)4個教學環節。所謂單元主題教學研究,重點是確定學習單元,提煉學科大概念,實現知識教學的結構化、素養化;所謂教學目標與評價設計,重點是依據學情研制教學目標和達標評價;所謂任務分析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重點是將目標進行內容任務化和活動多樣化設計,把評價鑲嵌于教學全過程;所謂師生教與學的反思,重點是在真實反饋證據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化的反思跟進。“四層”指的是經驗性理解、本質性理解、結構化理解、文化性理解4個理解層次。所謂經驗性理解,指的是學生對學習對象的“前理解”;所謂本質性理解,指的是學生隨著對某個知識的學習、整理、概括與重新表征,逐步擺脫認識中的非本質屬性,達到本質性理解,掌握相應的認識視角與思路;所謂結構化理解,指的是在更廣的關系脈絡中把握相關知識的內涵與本質,實現對知識、認識視角與認識思路的結構化理解;所謂文化性理解,指的是超越認知,對蘊藏在知識內核中的思想、情感、觀念、方法、行為和價值追求的深度理解。
歷史課程中的“魂—構—魂”整體設計邏輯
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副校長、博士丁林興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年第6期上撰文,提出歷史教學“一課一魂”主張,倡導“魂—構—魂”教學的整體設計邏輯(課前確立“課魂”—圍繞“課魂”設計教學結構—課尾凝練“課魂”),旨在讓課堂教學在歷史事件的深耕與探尋中、在當代語境的鏈接與思考中、在史學意蘊的凝練與升華中完美演繹教學過程,為學生立魂。首先須知,所謂“課魂”應體現歷史精神,確立所謂“課魂”有三個基本方向:一是讓人性走向真,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人類讓文明發展、進步的歷史探索;二是讓人性走向善,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人性的向善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必然;三是讓人性走向美,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和享受人之美、物之美,激發潛能發現美、享受美、創造美。其次須知,教師應圍繞“課魂”進行“課構”,有三種結構方法:一是時間結構法,針對歷時性教學內容。譬如“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課的“課魂”為“時代成就思想,思想引領時代”,課堂結構為“大碰撞下的思想微瀾—大變局下的中體西用—大危亡下的變法強音”。二是空間結構法,針對共時性教學內容。譬如“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一課的“課魂”為“汲取中國智慧,解決世界難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課堂結構為“歐洲一體化(面‘合心不‘合)—日本的崛起(面‘和心不‘和)—不結盟運動興起(路在‘合方)”。三是邏輯結構法,針對較為復雜的歷史內容。譬如“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一課的“課魂”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課堂結構為“分封制(天下歸周)—宗法制(天下歸宗)—禮樂制(天下歸心)”。
數學史融入教材及課堂教學的四種基本形式
北京教育學院初等教育學院講師、博士潘麗云在《課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6期上撰文,推薦了數學史融入教材及課堂教學的四種基本形式——附加式、復制式、順應式和重構式。附加式可通過追溯歷史起源、補充歷史知識、提供輔助材料等,促進學生對概念思想和數學文化的理解;復制式直接提供歷史中的數學問題及歷史背景,促進學生在歷史真實情境中對數學的理解,獲得思想方法的創新啟迪;順應式通過提供多文化背景中的數學問題、增加探究機會、再現歷史思想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構式通過把握學生認知基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來促進概念理解。教學實踐中,以上四種方式可組合使用,以充分發揮數學史在知識、方法、能力、德育及文化方面的教育價值。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