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紅蒂 張元黎 廖彩虹 劉文刀
摘 要:實施產業富民戰略,大力發展生態特色經濟是農特產品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四川藏區針對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生產的農特產品存在滯銷等突出問題,因地制宜提出優化策略,加大探索農產品銷售模式創新,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生態特色經濟;農產品;銷售創新
近年來,四川藏區大力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農產品宣傳推介和產銷對接力度,創新農特產品銷售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有效緩解了農產品銷售難題,增加了農戶收入。
一、銷售模式運行簡況
第一,會展銷售模式。堅持政府資助營銷活動,參加“川貨進京”活動、“網絡購物節”、西博會、名優特農副產品展銷會等活動,各類主體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參展,以展招商促進產品產銷對接。2019年,農特產品產銷對接現場會,“酒肉糧油水果蔬茶菌藥”十大類800余種農特產品參展,共簽約訂單114個15.1億元。通過舉辦扶貧產品銷售產銷對接會,組織商家參加“買川貨助脫貧”“扶貧產品東西部協作(浙江行)”“川貨全國行”等會展活動,達成協議6.1億元。
第二,電商銷售模式。積極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助力全州農特產品輸出,構建以松茸、蟲草、牦牛肉、高原果蔬為主,仙桃、櫻桃、蘋果等網紅產品為輔的農特產品網銷格局。2019年,實現電子商務網絡交易額20.08億元,同比增長21.12%;網絡零售額15.21億元,同比增長23.35%,其中:實物型網絡零售額0.83億元,同比增長5.36%;服務型網絡零售額14.37億元,同比增長24.58%。木里縣規模化發展藏香雞、豬產業,依托“依綠藏香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體店和電子商務發展平臺進行銷售,最大化地實現特色產品市場價值,增加農戶收入。
第三,農超對接模式。特色產品逐步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建立營銷網點或辦事機構,部分產品進入伊藤洋華堂、仁和春天、沃爾瑪、盒馬鮮生、家樂福、紅旗連鎖、北京華聯等大型超市,松茸、虎掌菌、冬蟲夏草、魔芋精粉等產品遠銷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
第四,品牌推廣模式。通過多年實踐,“圣潔甘孜”“凈土阿壩”就被評為四川十佳區域公用品牌,多個企業開始使用地方統一標識。針對特色經濟作物松茸的品牌打造,相繼完成了“雅江松茸”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和二維碼品牌保護,目前正全力支持將其打造為甘孜州首例中國馳名商標,成功培育爐霍雪域俄色茶、巴塘熠祥牌核桃油等5個農副產品四川名牌,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農產品9個,通過有機產品認證農產品12個、綠色食品認證農產品2個。2019年底,阿壩州發展“三品一標”產品24個,推出優質品牌農產品35個,“凈土阿壩”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明顯增強。
二、模式運行困境分析
特色農產品銷售創新模式運行后,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難點。
第一,農特產品自身局限。一是農特產品量少質弱。農特產品普遍存在“小、散、亂、貴”的特點,產品品種多,規模小,多數產品缺少嚴格的品質管控,農特產品種植還是傳統方式居多,處于“靠天吃飯”的境地。質量安全和追溯體系落后,可供銷售的產品大都是原料及初加工品,大部分為散裝產品,包裝粗糙,精細化包裝程度不夠,在競爭市場中對顧客吸引力不強。二是品種同質化現象明顯。由于地理位置及氣候相近,但又分屬不同州縣市,缺乏統一規劃與管理,多個地區農牧業產業發展規劃類似,多地都大力發展油菜、核桃、蘋果、大櫻桃等同類項目,品種同質化造成產品特色缺失,增加市場競爭難度,易造成農產品滯銷,降低農戶收益。三是規模經濟效益不足。四川藏區農特產品多數是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以此為基礎的零散式經營模式雖然靈活,但也存在危機承受力不足,由于可供加工的初級產品達不到生產最低量的要求,無法吸引到加工企業投資,商機流失。
第二,市場體系不健全。一是市場發育程度低。經濟基礎較差,常住人口偏少,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批發市場更是建設落后,許多地區沒有批發市場,沒有形成能夠發揮示范性作用的農產品零售市場。農產品零售行業雖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狀況,但是發展的速度還是偏慢,現代化程度不高,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及成本限制,絕大多數農畜初級產品價格偏高,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二是市場主體培育不足。由于交通及地理位置限制,引進大中型企業投資難,缺少能夠從原料基地建設到工廠精深加工,再到產品市場營銷、創建名優品牌、真正做全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的龍頭企業,農特產品深加工程度不夠,龍頭企業帶動力弱,導致絕大多數農特產品只能賣原料及初加工食品,產品附加值低,銷售市場狹小。三是市場信息監測不到位。綜合批發零售市場都處于起步和完善階段,市場信息監測服務體系更是缺失,農牧民只能憑經驗和預期來選擇生產品種及數量,容易跟風導致滯銷風險;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相互間的信息不夠對稱,造成高品質農產品難以售出高價,缺乏足夠的流通效益與競爭實力。
第三,銷售渠道推廣難度較高。新型營銷方式存在難點。受傳統熟人社會影響,相比電商平臺,農民更愿意采用微商方式銷售。但推廣面窄,營銷方式缺乏,還有交易主要靠誠信和關系維系,一旦買賣雙方有人毀約,追責賠償較難,存在銷售方式難以持久的風險。而參展銷售方式,部分參展商由于參加各類展會比較頻繁,短期效益不明顯,存在消極倦怠心理,盡管不需要出展臺費用,但來回地食宿及出差費用積累下來也是一筆較大開支,加之缺少品牌宣傳營銷的知識、技能,積極性不夠,主動推銷意識不強,參展意愿不強烈。
第四,信息化程度偏低。依靠傳統銷售渠道為主,農戶“提籃小賣進市場”或是通過收購商、代理商收購再進入市場。不能及時接收市場信息,生產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產品可能供過于求,造成銷售難題。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不夠,電商等線上銷售方式偏少,對新型營銷方式接受和運用能力不足。
第五,品牌影響力較弱。品牌意識較為淡薄,各經營主體還是致力于自己產品品牌樹立,但由于規模小宣傳少,品牌傳播范圍窄,知名品牌不多且深加工程度較低,農產品缺少明確的標識,品牌建設不夠出色,導致消費者的信任程度不高。同時,在旅游產業發展中,通過引進經銷商、展示廣告牌、參與博覽會等傳統手段進行營銷,成效不明顯,品牌效應不明顯,而且展會過后,如果沒有持續的宣傳營銷手段,剛剛有點知名度的特產,又會淹沒在各地農特產品之中,品牌號召力不足。加上沒有專業營銷人才的幫助,交易成功率小。
三、銷售模式優化策略
第一,培育適度規模化的名優農特產品。發展優勢農產品,形成規模化生產。以“基地+”推進農業基地建設,以產業示范基地取代小戶分散經營,以龍頭企業引領,輻射帶動農戶,發展優質畜牧業和特色水果、優質糧油蔬菜等生產基地,優化農產品供給體系,進一步整合零散的農牧特色產業和產品,真正做到對接市場需求,對應消費習慣,迎合消費口味。
第二,培育完善市場體系。因地制宜打造中大型批發市場,通過企業或經銷公司,將零散的農特產品集中包裝運輸銷售,解決量小價高難題,既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也可以滿足產品需求。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搭建數字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對市場信息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農民種植什么種植多少都有了“指南針”,可以提高優質農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區域品牌知曉度。
第三,品牌建設做大創新。樹立大區域品牌意識,實施“圣潔甘孜”“凈土阿壩”等區域知名品牌戰略,適時推出國家馳名商標,規范使用區域公共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品牌培育機制,打造一批品質優良、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特產品,對區域品牌產品進行動態管理,嚴格實行準入和退出制度,維護品牌形象。
第四,創新豐富營銷方式。建立電子商務、直供直銷等多種營銷模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廣“農業+文旅”“農業+康養”“農業+電商”等產業模式,培育發展休閑體驗農業,達到以旅促銷目的,擴大農特產品銷量。適時組建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集合優質農特產品,組團參加西博會、農博會等省內外展會,擴大品牌影響力,也減少各商家的成本支出;加強相鄰地區聯系,必要時可以聯合組團,打造名優特產品牌。
第五,改善營商軟硬環境。加強交通、電力、通信、網絡等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推進電子商務發展,推動四川藏區農特產品遍銷全國,走向世界。擬定與發展相符合的政策法規以及管理制度,做好第三方服務平臺的搭建工作。搭建科技服務平臺,引導科研柔性人才“為我所用”,引領科研機構為企業提供品種、技術方面的支持,搭建金融服務平臺,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第六,注重本土銷售人才培養。轉變意識培養長遠眼光,充分發揮致富能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組織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經營者,對他們進行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定期外出學習考察,有效提升人員素質,增強生產經營能力,帶動產業發展和產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