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慜樂 武劍
摘 要:國務院2008年頒布實施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知識產權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戰略舉措首次被明確提出。2009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啟動了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工程,正式提出了知識產權文化的內涵就是“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筆者試著回顧知識產權制度的由來,淺析知識產權的起源和發展,探究知識產權的歷史文化。
關鍵詞:知識產權;工業革命;經濟一體化;社會屬性
知識產權是保護人們創造性智力成果的財產權,正是有了它,人們的智力成果才能夠得到法律保護,才有機會轉化為財富,它激勵著人們去研發先進的技術、創作動聽的音樂、生產優質的產品。今天,尊重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成果,已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一、知識產權的種類
(一)專利
“專利”一詞來源于拉丁語,其本義是指“公開”。1474年,威尼斯共和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現代專利制度的法律 ,其出發點是將技藝當作“準技術秘密”加以保護。1624年英國實施的《壟斷法》被稱為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的專利法。18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之后的英國在專利法中開始要求發明人必須充分地陳述其發明內容并予以公布,此時,“專利說明書”的出現標志著具有現代特點的專利制度最終形成 。專利的取得成為一種“訂立合同(契約)”的活動:發明人向公眾公布他研制出的新產品或新技術,以換取公眾在一定時期內承認他對研究成果的專有權。
(二)商標
商標是指能夠將不同企業的商品或服務區別開的標志。商標權是商標專用權的簡稱,是指商標所有人對其商標所享有的獨占的、排他的權利。清朝嘉慶年間,北京六必居醬菜園在其醬菜簍子外貼“六必居”的標簽,其意義在于告訴購買者,如發現產品有質量問題,該醬菜園負責調換或賠償。此時商標已具有了質量保證和信譽保證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區別商品來源及廣告宣傳的功能。這種商標與現代意義上的商標已非常類似?,F代商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18年的英國,但法國作為后起之秀,則在商標提供注冊保護上占了創始國的地位。
(三)地理標志
地理標志是一種用于具有特定地理來源的商品的標志,這些商品具有基于原產地的品質、聲譽或特征。地理標志并不為任何生產者所專有,只要是其所指地域內生產者都可以使用。法國是地理標志和原產地命名制度的原產地,廣為人知的香檳酒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而《巴黎公約》中出現的貨源標記,是國際上保護地理標志的第一步。
(四)著作權
著作權是用來表述創作者對其文學和藝術作品所享有權利的法律用語,過去稱為版權,版權最初的含義就是復制權。早期的版權保護是保護出版特權,直到170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安娜法令》(英國女王的名字,并非法典原名),才真正開始保護作者,但更多的是指財產權 。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誕生了《作者權法》,使版權法真正開始保護作者。直到今天,著作權和版權已經是同義表達了。
知識產權的其他種類還包括商業秘密、植物新品種、遺傳資源保護、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也歷經發展變遷,如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為核心的一系列遺傳資源保護規則在發展中國家的推動下逐漸形成。
二、知識產權與工業革命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9世紀,英國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策源地,以瓦特的蒸汽機為代表,大量的技術革新開始涌現。這些技術都被轉化為專利得到了保護。據記載,18世紀50年代,英國平均每年只提交10份專利申請案,而在19世紀40年代,平均每年提交458份專利申請案。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專利法和版權法的最先實踐者,這并非僅僅是歷史的巧合。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思對此進行了研究,并指出:“正是因為英國實施了知識產權制度,保護了發明創造者的利益,刺激了發明創造者的熱情,從而使得發明大量涌現并帶來浪潮般的技術革新,進而啟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并創造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奇跡?!?/p>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工業生產的飛躍,帶來了全球貿易的飛速發展,知識產權制度作為一種貿易規則,在世界范圍內迅速鋪展開來。為了突破知識產權的地域限制,1883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外交會議上,經過激烈爭論和彼此妥協,各國就工業產權的保護和限制基本達成一致意見,《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草案得以通過 ,簡稱《巴黎公約》,最終于1884年7月7日生效。巴黎公約適用于最廣義的工業產權,其基本目的是:保證一成員國的工業產權在所有其他成員國都得以保護。但是,由于各成員國之間的利益矛盾和立法差別,巴黎公約沒能制定統一的工業產權法,而是以各成員國內立法為基礎進行保護,因此它沒有排除專利權效力的地域性。
(三)第三次革命浪潮——信息技術革命
三次革命浪潮見證了最重要的財產由土地變為機器再轉變為信息。美國社會學家Alvin Toffler曾說:這是一次革命的轉折,這種前所未有的財產是無形的 。知識經濟中,專利發明、商業秘密、不斷更新的計算機程序在無形資產中起關鍵作用。在信息技術革命期間,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人們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和保護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制度的激勵作用,使得1870~1900年的世界工業生產值增加了近乎兩倍,涌現出大量影響世界的專利。這一時期,知識產權制度體系本身已經形成了一個運轉有效的激勵創新、繁榮文化并最終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
三、知識產權的擴張
從工業革命到新技術浪潮,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意識到知識產權制度對于激勵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1958年,僅有59個國家實施了專利制度,而到1980年,這一數字已經猛增到158個。然而,各國在知識產權立法、執法和司法上存在諸多差異,每個國家所建立起的專利制度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提出的新問題而變化,還與國際、國內生產的變化相適應,與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為實現各國的協調化和一體化,一些全球性、區域性的知識產權組織應運而生,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歐洲專利局(EPO)、歐亞專利組織(EAPO)、非洲知識產權組織(OAPI)、非洲地區工業產業知識產權組織(ARIPO)、海灣合作委員會專利局(GCCPO)。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框架下,全球形成了四個主要的知識產權體系: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體系,馬德里-國際商標體系,海牙-國際外觀設計體系,里斯本-國際原產地名稱體系。
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產權已逐步成為國與國之間利益競爭的主要手段和博弈工具,各國對于知識產權事務的態度和立場常常發生沖突和矛盾,這些對實現商品及服務的自由流通、自由競爭來說,都是一種難以克服的障礙。WTO成立后,各國在利益交換的角逐下,終于在1991年12月于日內瓦達成《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的草案,并于1995年1月1日起生效。
四、知識產權的社會屬性
由于知識產權是一種獨占性、壟斷性、排他性的權利,隨著知識產權在保護范圍和地域的擴張,知識產權開始觸及私權與公益的紅線。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疑問:在社會的公平與效率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否會損害社會的整體利益?知識產權是否在加劇階級的分化和貧富的懸殊?這種乍看起來先進的制度是否也會延滯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各國都在積極采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各國知識產權的專有性都是相對的和有限制的。大部分國家都在知識產權立法里規定了對知識產權的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強制許可等制度,目的就是限制知識產權權利人行使權利,以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學藝術的繁榮。另一方面,知識產權只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受到法律保護,一旦超過法律規定的有效期限,該權利就依法喪失,相關的知識產權進入公共領域,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事實上,每一項知識產權都是以整個人類的文明與智慧為源泉,也應當具有回饋社會、服務公眾的性質。
五、結語
知識產權制度從一開始即體現了一種契約精神,創新主體通過公開其智力成果換取對該成果的法律保護,從而有機會在一定地域、一定期限內獲得專有利益。經過數百年的實踐和發展,知識產權制度逐步演化成為一種激勵創新、繁榮文化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正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和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經過數百年的修正和優化,知識產權制度隨著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努力改革,不斷豐富回饋社會、服務公眾的制度安排,努力保障公眾享受科學進步所產生福利的權利。
*通訊作者:武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