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捷
摘?要:“如果年輕,國家將繁榮昌盛。要是年輕,國家就會強大。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能力,有責任感,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如何培養有理想、有能力、有責任感的新一代青年,為我們做好大學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分析探討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問題與對策
目前,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和生源的廣泛性,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式教育的變化與發展。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至關重要。一所學校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所大學的現狀和學生未來的發展。各院校應根據自身實際和培養方向,因材施教,制定出最適合學生的管理方案。
一、高校管理工作的困境
(一)不同程度的思政問題
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人的工作。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自身及學生的需求出發,關心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重視智育教育,德育工作也是德育工作的重點,許多學校對德育工作不夠重視,只停留在表象上,沒有采取實際行動。很明顯,這與培養德才兼備的人的要求背道而馳。如今是信息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這些因素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同時,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極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首先因從學生的思想政治方面入手。
(二)管理體制機制的僵化
我們都知道,有些學校現有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比較混亂,沒有完善的管理教育體制,沒有比較健全的管理和教育機制,管理教育還處于簡單、零散的階段,缺乏專門的政治人才,經費沒有保障,缺乏活力。學院黨委重視黨建,工會重視師德,教務處和科研處負責教學,而專職學生工作在政教部門的分工協作上難以形成合力,甚至相互推諉,導致學校管理工作的形式化、實效性下降。
(三)新時代多樣化的挑戰
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尤其是在自媒體時代,微信、微博、QQ等媒體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很多學校的德育工作還不能完全適應新的網絡環境,還在沿用傳統的德育管理模式。由于工作的被動落后,使得教育管理工作不能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去。互聯網的不斷創新,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便利。教師可以進行“在線”管理,對學生的學習和素養進行評估。在線管理和離線管理相結合已成為大多數高校主要的管理方式。
二、對新時期改進學校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一)提高政治意識,全面提升工作質效
必須堅持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把加強和改進學校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健全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方式,為學校發展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加強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政治教師、班主任、學校宣傳部門和教職員工隊伍建設,進一步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管理、服務、文化、組織等各項教育,實現共同發展,上下互動,分類指導,層層落實,統籌協調,共同努力,切實提高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二)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立德樹人的思想
學校應該以“德育為本,以人為本”為基本管理理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地管理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就必須重視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管理,改變學生在學生管理中的從屬被動地位,不僅要將學生作為教育管理的對象,還要消除被管理學生的不良心理,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過去,學校普遍實行以輔導員為中心,學生事務處直接領導學生的絕對管理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的從屬地位。這一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往往不到位,滯后,甚至在學生管理中形成了較為嚴重的對立。鑒于此,在學生事務處的指導下,學生管理工作要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調整對象,以學生自治為核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本身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過角色轉變,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特別是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要鍛煉自己,他們“不但學到知識,還學到做人”。
(三)推進機制創新,構全方位管理模式
工作機制創新是學校管理實踐的三個方面。第一,領導管理。它反映了領導者對管理的理解。第二,學校的行政部門。學校黨委要把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由教育行政部門、政教處、團委、工會、后勤等部門及年級等部門統一領導的管理體制。第三,全職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和教師隊伍。挑選政治素質好、組織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教師上崗是教師管理工作的核心。真正推動大學生管理的專業化、科學化、制度化、人性化,使之適應新形勢,為加快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三、總結
春風化雨育桃李,教育管理潤物細無聲。校務管理是一項長期而基礎的工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應該以德育為中心,把管理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對全體員工進行全面、系統、持續的教育,不斷提高管理學生的素質,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玉潮.淺談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文學:評論研究,2008(1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