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皎
摘 要: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成立,在此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當繼續做好文獻收集、加工、輸出工作,同時順應文旅融合新趨勢,了解并滿足讀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本文梳理了國內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經典案例,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文旅融合;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
2018年4月,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成立,“詩與遠方”終于走到了一起。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旅游品位和需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注重文化享受的過程,旅游成為一種審美內涵和文化意蘊。所以,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是一條必然道路。
傳統意義看來,公共圖書館是文獻儲藏、借閱、流通的場所,服務對象多為本地市民居民,擁有固定的受眾群體,似乎與旅游并無關聯。然而,“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趨勢下,圖書館是文化事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應找準自己的定位,積極作為。
一、公共圖書館的時代使命
建設書香社會,營造全民閱讀氛圍已多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圖書館早已不是 “借借還還”的圖書流通站,精彩紛呈的活動讓讀者受益良多。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新媒體了解、熟悉和使用圖書館的資源。而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即文旅融合發展的趨勢,對于圖書館時代使命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指出“提升旅游發展文化內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推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建設文化旅游精品”,為圖書館工作提供了前進方向和指導方針。
二、公共圖書館的成功探索
縱觀國內,不少圖書館已在踐行文旅融合理念,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概括來講,一是以造型獨特或富有特色的館舍建筑吸引讀者;二是以舉辦的精彩活動吸引讀者。
(一)以獨特的館舍吸引讀者
圖書館在絕大部分人心中被固化為一個文化場所,而不是旅游景點,然而濱海新區圖書館正在扭轉人們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濱海新區圖書館2017年國慶期間正式對外開放,中庭以一層層白色波浪形狀的臺階打造成“書山”造型,具有十足的科技感和現代感。中庭的正中央是一個球形多功能報告廳,表面布滿了LED燈,能夠變換不同的顏色。從圖書館外側看上去像一個眼球,因此被稱為“城市之眼”。科幻前衛的設計引得全國的讀者游客競相打卡,漫步其中,油然產生“書山有路勤為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感悟。
如果說天津濱海圖書館以現代性、文化性為主,而云南騰沖市的和順圖書館更具歷史性、旅游性。和順圖書館是我國最早的鄉村圖書館之一,它從清末年間的“咸新社”到民國初年的“青年會”“崇新會”,幾經變遷。目前有 13萬余冊的文獻珍藏,更有多種孤本、善本、清代木刻本。如今的和順圖書館,在暑假開展免費的書法、國學、音樂培訓課,也開展各類展覽,還結合旅游接待團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增設了電子資源閱覽室,適應讀者的電子閱覽需求。在館長寸宇眼中,和順圖書館就是一個集旅游、文物保護、愛國主義教育、圖書收藏、電子借閱和基層文化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多功能圖書館。
(二)以精彩的活動吸引讀者
建筑和館舍是靜態的、沉默的,而讀者活動則是動態的、生動的,更加能夠引起參與者的興趣。因此,圖書館應創設新穎的讀者活動,尤其是融合了旅游元素在內的閱讀活動。
讀者活動不能讓讀者被動地接受,還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參與感、融入感,在這一點,徐匯區圖書館的做法值得借鑒。2017年起,上海市徐匯區圖書館與閱讀馬拉松組委會聯合舉辦“穿越都市 邂逅文脈”城市定向+閱馬挑戰賽,將定向閱讀和城市馬拉松比賽結合起來,動靜結合的挑戰賽吸引了很多讀者。房蕓芳館長在接受采訪中表示,全民閱讀應該適應新時代、新人群的要求,用更新穎的形式帶動各類人群成為閱讀者。
三、公共圖書館的應對策略
除上文提到的案例外,全國各地、各級圖書館紛紛邁出探索的步伐。如陜西省圖書館在2016年舉辦過“尋找最美閱讀空間”圖文征集活動,旨在引導讀者實地走訪身邊的閱讀空間;寧波市圖書館專門設置了 “人文地理館”,并創辦了“讀行天下”特色讀書沙龍品牌。這些不啻為有益的探索,筆者認為,圖書館在文旅融合探索方面,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挖掘地方特色,開展系列活動
圖書館要充分挖掘地方資源,培養讀者的旅游興趣。一是設立文旅閱覽室。在閱覽室集中展示旅游文獻、視聽資源、網絡資源、報紙期刊等;按照名人故居、歷史遺跡、自然風光、飲食風俗、人文景觀不同方面進行排架。二是邀請專家學者開設講座課程,系統性地介紹當地的旅游資源。三是每個月或每年固定時間節點集中推介旅游信息,在圖書館大廳、走廊、展廳等布置宣傳畫、展板,激發讀者的旅游愿望,并借助新媒體平臺擴大本地旅游資源宣傳覆蓋面。四是舉辦游記、攝影作品征集比賽,增強讀者的參與感和區域認同感。
(二)立足自身優勢,做好線上服務
除了開展線下活動,圖書館還應發揮自己信息儲備、文獻檢索及參考咨詢的職能,利用新媒體向廣大讀者推介文化旅游資源。一是圖書館作為情報單位,承擔著向大眾提供參考咨詢、輿情分析、文獻傳遞的職能。如景點向圖書館提出要求,圖書館能夠免費提供經過考證、完善的宣傳素材。二是主動建立地方文化數據庫。以陜西省圖書館為例,已建立絲綢之路系列資源庫,陜甘寧邊區資源庫,陜西帝王陵、陜西非遺資料庫等22個數據庫,讀者或旅行社可直接從數據庫中獲得內容翔實、準確的歷史、文化、旅游信息。三是向游客提供旅游攻略。從旅游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購、娛六方面提供資訊,并及時更新,讀者在官方微信號回復關鍵詞便能夠自動獲得旅游攻略。
(三)加快建設新館,提供宜人環境
圖書館的公共空間正逐步成為城市廣場、街道等公共空間系統的延伸。讀者在圖書館中參與社交溝通、研討交流、益智開發等活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體量日益擴張,人口劇增,很多圖書館亟待建設新館或分館。為了滿足讀者的文化交流需求,在建設時應營造開放、舒適、私密的環境。具體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選址動工前科學論證,從交通便捷性、空間布局、功能分區、社交空間等多維度綜合規劃。二是應充分考慮讀者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建成具有時代感、設計感的城市地標建筑。
(四)建立研學基地,擴大服務范圍
2017年,《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研學旅行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
圖書館應當與家庭、學校、社會一起,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科學養成貢獻力量。為此,圖書館可申報研學基地。館員結合本館特色、學生年齡、接受程度等開發研學課程,滿足不同群體的研學要求。一是學校組織學生來館研學。了解圖書館的資源及使用方法,參加諸如繪本講讀、木板雕刻,古籍修復等活動,培養熱愛圖書館、使用圖書館的好習慣。二是圖書館組織讀者去景點。圖書館舉辦活動時,與當地頗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專家學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聘請他們作為研學導師,帶領讀者走出報告廳和展廳,在實地參觀體驗中領會當地的人文歷史風貌。三是圖書館與其他文博單位(如博物館、科技館、非遺館、古籍展館等)聯動開展研學線路開發,完成任意研學任務能夠獲得一定的參觀特權、豁免特權等。四是中圖學會、國家圖書館、全國圖書館文創聯盟聯袂推出研學護照打卡活動。文創聯盟負責設計制作研學護照,全國各級、各類圖書館聯動參與,鼓勵廣大讀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四、結語
圖書館與旅游互相融合的發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與完善,圖書館唯有秉承“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理念,將讀者需求放在首位,立足自身優勢,提供信息服務,舉辦新穎的活動,持續創新,不斷探索,才能取得讀者的信任與依賴,在推動建設書香社會、全民閱讀的進程中百尺竿頭更進
一步。
參考文獻
[1]吉佳.公共圖書館如何做好旅游信息服務[J].圖書情報導刊,201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