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實現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背景下,社會組織正成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社會組織評估作為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手段,面對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逐漸顯現出不足,應通過不斷完善社會組織評估機制和方法,幫助社會組織在區域一體化中發揮更多積極作用。
關鍵詞:社會組織;評估;長三角一體化
一、引言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這就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治理應該由國家、市場、社會共同努力,社會組織也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概念
(一)社會組織
在國外的研究中,社會組織一般稱為“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萊斯特·薩拉蒙認為社會組織具備以下特征:一是正式或非正式組織的一定人群;二是私人的;三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四是進行自我管理;五是自愿組成。在我國,社會組織主要是指在各級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
(二)社會組織評估
在我國,政府對社會組織主要通過登記、年檢和評估進行管理。社會組織評估是自愿申報的擇優選拔。2007年民政部正式啟動社會組織評估工作,確立了“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發展”的工作目標,明確建立“政府指導、社會參與、獨立運作”的社會組織評估機制。雖然社會組織評估工作已開展十多年,但是經過實踐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在評估標準方面較少具有我國特色的評估指標;二是社會組織參與評估的積極性不高;三是評估結果的運用范圍有待擴展;四是評估過程中缺乏全過程監管,還未將過程性指標納入評估體系中。
三、長三角一體化下社會組織評估現狀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到要鼓勵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四地的社會組織開展多領域跨區域合作,推進地區間標準互認和采信,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區域協同標準體系。因此,長三角區域社會組織一體化發展也將成為必然趨勢。但根據我國社會組織注冊登記有關規定,目前不允許社會組織跨地區進行注冊,地區性的社會組織也不能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組織開展跨區域的活動,會造成社會組織的數量冗雜,加大民政部門的管理難度,阻礙社會組織合作的開展。
要實現社會組織跨區域發展,其中一個前提就是社會組織評估結果互認。目前,長三角區域在社會組織評估機制方面還存在差異。
一是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機構的選擇方式不同。上海采取單一來源方式采購,浙江采取競爭性談判方式,江蘇是公開招標的方式,安徽是政府購買服務方式。
二是社會組織分類方式不同。上海分為行業協會商會、專業(職業)類社團、聯合類社團、學術類社團、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六大類。江蘇社會團體分為綜合經濟類、職業類、學術類、體育類、聯合性、行業性、公益性七類,另外還有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浙江和安徽等地的分類也有所不同。
三是評估指標略有不同。全國性社會組織評估指標由民政部統一制定,各地區可根據實際進行調整。上海對社會團體、基金會實行綜合評估,民辦非企業單位實行規范化建設評估,將黨建工作納入評估內容,對參評4A級以上的社會組織黨組織應建未建的實行“一票否決”。江浙皖則與上海的評估指標有所區別。
四是評估結果運用存在差異。上海將社會組織評估登記作為社會組織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的重要參考,對獲得較高等級的社會組織進行物質獎勵和表彰評優。浙江根據社會組織信用體系建設的有關要求,將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報送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安徽獲得3A以上評估等級的慈善組織可以獲得公開募捐資格。
四、對策建議
第一,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在法規制度層面,結合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賦予社會組織跨區域開展活動、參與社會購買服務、評估結果互認等方面的權利,幫助社會組織更好地參與社會治理,投入到國家發展的前沿領域。
第二,結合實際完善評估機制。為適應區域一體化的現狀,各地民政部門可以協商完善評估機制,做到評估對象分類、指標和方法以及結果運用的有機統一,為社會組織在跨區域發展中提供更多便利。
第三,培養專業機構。各地參與社會組織評估的第三方機構還不夠專業,要進一步加強對被評估對象的研究了解,把握好評估指標與方法。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培育和監督,讓社會組織評估結果能夠客觀反映真實情況,增強社會組織評估的權威性。
參考文獻
[1]萊斯特·薩拉蒙,譚靜.非營利部門的崛起[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03):57—63.
[2]梁星心.關于社會組織評估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社會組織,2019(02):48—49.
[3]廖鴻.完善評估制度,助力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J].中國社會組織,2018(22):22—23.
作者簡介:婁陽(1992—),女,河南鶴壁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8級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