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輝 朱儀倩
摘要 從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再到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由此可見,法律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建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依法治國 實踐性
作者簡介:李源輝,新疆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法治理論、法理學;朱儀倩,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法治理論、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126
從歷史背景來看:縱觀歷史,橫跨年輪,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有法可依的民族。自夏商時代,君主為了治理社會,便制定《禹刑》和《湯刑》。到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國文人墨客行走天下積極宣傳自己的法治思想。在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鑄刑書于,以為國之常法。”于是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頒布成文法典“鑄刑書于鼎”,隨后戰國時期李悝在魏文侯推行新政,支持變法的環境中,力行保護經濟發展,保障政治成果,便頒布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法經》。此后的歷朝歷代都在《法經》的基礎上進行完善與發展。展轉近代社會,領導人為了治理國家與社會,積極參考和引進西方先進立法技術和理論,加強法律制度建設。
回首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法可依的偉大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法治思想,為當今社會和當代中國全面依法治國打下了夯實的歷史基礎。
從社會背景來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領導人便矢志不渝建設、民主與法制,逐漸完善國家的法律體系,在建國初期,民主和法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在“十年文革”時期,由于“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導致當時國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踐踏,社會動蕩混亂,經濟倒退。因此為了避免歷史性錯誤的發生,鄧小平同志提出:“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只有建成全面依法治國的國家,才能毫不動搖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善民主與法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現黨對人民的領導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共同富裕,讓中華民族步入小康社會,展民族之自豪,現民族之凝聚,使中華民族巍立于世界民族之巔。同時,還必須完善和實踐、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二十四字方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市場主體只有具備崇高的法治精神,以權利和義務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準則才能為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保駕續航,帶動三架“馬車”的持續發展,促進公平公正、平等競爭的和諧社會建設。法治是一個國家治理能力與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是社會穩定的“定海神針”,是人民群眾維護權益的關鍵。
第一,國家完善法律法規,立法機關嚴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形成一套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秉公守法的法律體系,并讓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在社會實踐中得到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首先要確定憲法的權威性,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體現著黨和人民的意志,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在當今社會一切的法律都應以憲法為法律淵源,違背憲法意志的法律一律無效,著實完善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法規。
第二,普及民眾的法律意識,加強法律能力的培養。人民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國是特色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法治國家的建設者與捍衛者,是維護法律權威性的必要主體。在現實社會中,國家法律機關、部門、法律人士應加強對社會進行普法宣傳和傳授法律知識,并讓公民加強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和法律規范,提高自我的法治意識,了解自我的權利與義務,依法維護自身利益訴求,并成為在社會實踐中完善法治國家的建設的先驅者,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第三,培養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法律意識與能力。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生命力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既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傳播者與踐行者,也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主力軍,在法治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場所,是傳授法治思維的核心途徑。在高校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對學習學科的熱情來培育,對學生進行法律宣傳,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樹立法治高于一切的思想,并利用法治思想來行使自身的權利,履行自我的義務,并以法治規范來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誓死捍衛法律的權威性,推動依法治國的建設,為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實現貢獻一己力。
第四,國家領導機構要依法執行工作任務與依法推進國家建設。國家機構作為國家的核心領導要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監督貫徹依法行事的實施方案,要深得民眾的信任與愛戴,夯實一切群眾基礎。在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國家政府要轉變工作職能,建立服務型政府,讓人民的案件在實踐中有所理有所依。并在依法治國的實踐中要做到秉公執法切忌形式主義。國家領導機構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理政相統籌推進,打造依法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辦案的司法機關,協調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的建設。
第五,推動《民法典》的實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中,《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是中國法治文明建設重要的里程碑,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一部以“法典”為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具有著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立法技術,其彰顯著國家法治的榮耀成就。作為法治的先驅,其具備著實踐的經驗、嚴格的規范、完備的內容、嚴謹的體系。作為人類的生活百科全書,其具有中華民族五千文明的法律淵源和法律實踐,它緊緊圍繞著人民的社會生活而編撰,以人的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并融合著道德規范和公序良俗。其內涵體現這人民的意志,充分回應著:“民有所乎,法有所應”的實質。其實施必將推動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邁向新時代法治建設的臺階。《民法典》的實施高效的促成法律系統的運行,有效的調節民事糾紛,提升司法公信力,樹立法律的權威,讓民眾的生活受到法律的保障。《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法治社會實踐核心準繩,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法治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國道路征程上的“脊梁之碑。”
(一)全面依法治國具有持續性
從長遠來看依法治國具有長遠性,依法治國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民法典》總則編的綠色保護原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效利用資源,二是保護環境。這不僅符合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體系制度體系,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依法治國不僅促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資源的保護,還維護著社會的協調與穩定。在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日益復雜,并且社會秩序面臨著復雜化。面對當前狀況唯有依靠依法治國戰略才能解決,法律是治國安邦的總指導,依法治國的實施有利于調解法律關系的糾紛,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穩定社會的長治久安,為社會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依法治國具有協調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依法治國戰略作為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反然,依法治國戰略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依法治國戰略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基礎之上,并在一定的基礎上反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來調整,由此來實現依法治理的法治化與規范化,擴大國家的民主性和提高法治水平。因此依法治國戰略與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具有相互包容、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特點。
(三)依法治國具有整體性
依法治國戰略不僅是國家層面的戰略,而且是舉國上下的鴻鵠偉略。依法治國是從中央到基層的戰略,從中央到基層都應該秉公堅守一套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法律程序和體系。在依法治國中,國家層面要做到上下監督、左右協調、前后呼應。從中央到基層都展示著以法律規范作為自己行為準則的氛圍。首先,在中央機關中,中央領導人員至關重要,要樹立學法遵法守法的法律思維,以自身的行為捍衛法律的尊嚴。其次,在法律制度層面,國家要建立完整的法律戰略,其內容要符合廣大群眾的利益訴求和保障群眾的利益,并貫徹落實實施,切忌空談主義和形式主義。在此基礎上,在中央到基層的層面上,一級一級的監督落實,將依法治國的戰略交付和落實到人民的心中。從宏觀的層面來看,黨和中央機關是依法治國的核心,黨和中央機關的領導使華夏大地在依法治國戰略的治理下,展現宏偉的整體性。
從國家層面來看,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主義發展現代化的產物和成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芒途經,是黨和國家執政能力和行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方式,是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的實施是當代政治制度完善的戰略,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發展。
從社會層面來看,依法治國戰略是完善法治社會的重要方式,是續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不竭動力,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求,促成市場經濟成熟的核心源泉。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大歷程,其目的是為了助推更好的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的道德與行為準則,使社會呈現出海清河晏的局面。
從個人層面來看,依法治國戰略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方式,鞏固了人民群眾國家社會的主體的地位,讓人民社會中感受到了公平與正義,維護人民主體的權利,讓人民主體在法治社會中獲得幸福感、獲得感與成就感,使黨和國家的諾言得到莊重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