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蕾
[摘 要]而今,電腦、手機、平板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孩子們也是智能產物這一新鮮事物的受益者,他們也在積極探索和應用信息技術,也在追求更美好、更有品質的生活。所以,在幼兒教育工作中,引導幼兒初步了解、認知和掌握信息的智能化和廣泛化,也是必然趨勢。智能教育在幼兒教育領域的應用與實踐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寬幼兒的視野,讓幼兒對智能化產物不再陌生,進而了解、熟悉并科學合理地使用智能設備。
[關鍵詞]智能化;幼兒教育資源;應用與實踐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網絡、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滿足人的各種需求的屬性。智能化是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智能教育在幼兒教育領域的應用與實踐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寬幼兒的視野,在藝術領域培養幼兒更高的欣賞水平,在語言、社會、科學領域使幼兒得到更多的啟迪和發現,也讓幼兒對智能化的產物不再陌生,進而了解、熟悉并科學合理地使用智能設備。
一、智能教育的嘗試
和所有的省級示范園所一樣,我園也開設了AR智能體驗室,孩子們朝朝暮暮期盼著到AR教室去活動。他們雖然不識字,但借助教師對圖片的講解可以輕松記憶各種任務欄及其功能,經過幾次練習可以獨立進行嘗試性操作。他們可以跟著“巴克隊長”起舞,可以與“超級飛俠”一起聽讀,還可以與“恐龍”一起互動,可見這種新鮮事物帶給幼兒多大的好奇心、激發幼兒多少探索欲和滿足感。
隨著智能機器人進入服務行業,幼兒園也來了一位機器人,他叫“達達”,他會與小朋友們交朋友,只要你對他說“你好!”“我是某某,能和你交個朋友嗎?”明天你再來到他的面前,他就會主動與你打招呼:“早上好,我的好朋友,一天沒見了,我好想你呀!明天不要讓我等你太久呀!”有了他的“惦記”,孩子們每天都想早早起床,快點到幼兒園與他問好,有效提高了幼兒入園的積極性。
二、智能教育的應用與體會
隨著時代的進步,幼兒的興趣班不再局限于繪畫班、舞蹈班、書法班等,而是新增了“樂高機器人”“計算機編程”“科學實驗室”等一系列智能方向的內容。我們的手機里也新增了很多適合幼兒的學習軟件。例如“寶寶巴士”,里面的主人公是一只可愛的大熊貓,它開發了關于安全、數學思維、成語、禮貌用語等系列軟件,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今,智能教學在幼兒教學中變得不可或缺,教師們的應用技能也越來越純熟,給幼兒展示出越來越豐富的學習和欣賞內容,帶領幼兒去探究智能領域已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和活動內容。基于這一理念和班級幼兒最近對微信的關注,我設計和執教了《我想你了,怎么辦?》一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自從幼兒園的AR教室投入使用以來,大班的孩子們對多媒體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在區域活動時也經常模仿爸爸媽媽用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的樣子。在班級的活動區域投放了平板電腦以后,孩子們經常利用平板電腦繪畫、聽故事。因此,本次教學活動大膽使用班級的平板電腦,讓幼兒嘗試使用微信的聊天功能。
活動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大膽猜想,討論張老師沒有來的原因,激發幼兒想與張老師取得聯系的想法。通過思考可以聯系到張老師的方法,引出微信的聊天功能。
2.投放視頻,讓幼兒通過直觀學習簡單了解視頻的功能和正確的使用方法。
3.與張老師連線,通過語音及視頻連接驗證自己的猜想,表達對張老師的想念。
《我想你了,怎么辦?》一課的教案設計如下: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和發現微信的功能。
2.嘗試使用視頻聊天功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念。
活動準備:為每位幼兒準備一部平板電腦。
活動過程:
1.情境導入
教師結合幼兒最近的日常生活拋出問題:“張老師這周沒有來上班,小朋友們知道什么原因嗎?”在幼兒作出猜想之后繼續引導“究竟是不是小朋友們說的這樣呢?我們問候一下張教師吧!用什么方式問呢?打電話?去她家?如果遇到電話沒有接怎么辦?”以此引出微信的視頻功能。
2.探索使用微信的視頻和語音功能
(1)引導幼兒使用語音功能,把想對張老師說的話用語音告訴她。
(2)張老師回信息了,聽聽張老師跟你們說什么了。
(3)引導幼兒再次嘗試與張老師視頻連線,帶領所有小朋友與張老師視頻聊天:問候張老師近況并表達對張老師的想念,關心老師身體怎么樣、小寶寶怎么樣,讓張老師注意營養、多休息……
3.引導幼兒在使用電子設備時注意時間
(1)將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之內。
(2)保護眼睛,做眼操。
活動反思:
《我想你了,怎么辦?》一課的活動是根據本班幼兒最近發展區和近期他們所關注的問題生成的一節綜合性小組游戲活動。它涵蓋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和社會領域,以“我想你了,怎么辦?”這一問題為主線。“這周張老師休假沒有上班,張老師去哪兒了?張老師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做嗎?”這一問題引發了小朋友無數的猜想。晨間活動時,我聽到兩個孩子的議論:想給張老師打電話,可是電話里只能聽到聲音看不到畫面,不知道張老師現在在做什么?如果能既聽到張老師的聲音又看到畫面就好了。利用這一教學契機,我設計了此次小組游戲活動。利用微信這一常用聊天軟件的功能,鼓勵幼兒嘗試用視頻、語音等方式與張老師取得聯系,通過小組游戲活動學習使用視頻聊天功能,引導幼兒有序、連貫、清楚地表達對老師的想念。
人際交往和適應社會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學會關心他人,引導幼兒尊重和關愛身邊的人是此次活動的目標之一。該游戲活動結合實際情境,提醒幼兒注意別人的情緒,了解他人的需要,并給予適當的關心和幫助。在活動中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幫助幼兒了解電子媒體社交的基本方法和行為規則,初步建立幼兒的社會歸屬感。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愛的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讓幼兒懂得愛,引導幼兒關愛父母、老師、同伴,積極表達對他人的關愛。在小組游戲的過程中,教學流程很清晰,一環扣一環,特別是導入部分以幾天沒見張老師為線索,引發幼兒的思考與思念,順勢切入主題,自然生成探究內容。
活動中利用孩子們對電子產品的興趣引導其充分探索如何使用微信的語音和視頻通話功能。孩子們利用微信表達對張老師的關愛。徐廣茁小朋友聽魯尚勛說他舅舅家的小寶寶都有名字的事后,繼續追問張老師,直到獲得肯定的答案為止。在答應張老師去看小寶寶后,又追問張老師家在哪里。孩子們能夠連續地討論問題,能夠有序、連貫、清楚地表達對老師的想念
一日生活皆課程,在游戲就要進入尾聲的時候提示幼兒在有必要使用的情況下,應將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之內;提醒幼兒保護眼睛、做眼操。
身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孩子們,要善于在他們的一舉一動中發現其富于創造性的想法,并適時地給予有效的評價和支持。此外,教師還要給孩子們創造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條件,發揮同伴群體相互模仿和激勵的作用,促進幼兒群體的共同發展。
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改變生活。這節活動利用了微信這一平臺,將智能化、人性化的教育體驗滲透其中,孩子們在自行操作中探索未知、體會快樂、收獲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S].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