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近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新常態的深入,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了重要的挑戰,同時市場作用也因為特殊時期、宏觀政策等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失靈”。正確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了解政策對于宏觀經濟、微觀企業的影響,對于未來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從文獻綜述的角度梳理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經濟效應,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經濟效應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點。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在這個過程當中,在積極探索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制度。國家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是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在快速發展的十幾年間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特殊時期中我國的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劇,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空前的巨大。同時我國經濟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在經濟體量加大的情況下,當前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已經不能為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而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疏忽的問題也在經濟新常態下逐漸暴露出來。市場失去了原本對經濟發展調節作用的高效率時,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實施,能夠為深處泥沼中的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一、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含義
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是國家對于經濟發展進行調控干預的一系列政策的總和,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確立之初開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一直作為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這些政策作為代表,總結歸納其經濟效應。
其中,貨幣政策是指依據既定的目標,中央銀行所制定的起到調節貨幣量的規定和工具,以達到經濟調控目的的政策總和;財政政策是國家對財政活動進行指導的相關政策,其目的是從總需求的層面上,調控國家的經濟發展;產業政策則是政策實施的促進產業成長、推動產業升級、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經濟支柱的政策。
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經濟效應
(一)貨幣政策經濟效應
從宏觀層面來看,貨幣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生一定的影響,一方面,積極的貨幣政策意味著向經濟體投放貨幣、降息等,使得經濟中貨幣量增加,即供給端的增加,有可能會導致經濟中貨幣量過多,從而引起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從緊的貨幣政策通常使用提高利率等手段,經濟中的貨幣回流至央行,經濟中的貨幣存量減少,從而會使得通貨膨脹率降低。
貨幣政策還能對民間借貸利率有影響,具體地,在潘彬和金雯雯(2017)的研究中,他們探討了二者的關系和影響的機理,首先,貨幣政策的實施會影響市場利率,如緊縮的貨幣政策會提高利率,相反寬松的貨幣政策會降低市場利率,而市場利率的變動會進一步影響民間借貸利率;其次,由于金融市場和民間市場之間存在隱形的“競爭關系”,企業可以自由選擇一個市場進行資金的借貸和融資,此時,利率較低的市場會贏得優勢,而貨幣政策的不同會使得金融市場利率的差異,當金融市場利率降低時,其更具競爭性,從而促使民間借貸市場也做出相應的利率調整,從而實現貨幣政策對民間借貸利率的影響作用;最后,貨幣政策能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貨幣政策的變動會導致經濟的利好或經濟形勢的惡化,從而會影響企業和個人的資產價值,用以抵押的資產價值的改變會進一步影響借貸利率,例如資產價值的提高會使得借款者要求較低的利率,相反則會要求更高的借貸利率。
貨幣政策作為央行發布和實施的政策,其也必然會對商業銀行有多方面的影響,其中最為主要的即是對其流動性的影響,時波(2019)發現,不同的貨幣政策對不同銀行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具體來說,“數量型”貨幣政策通過增加或緊縮貨幣供給量,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和流動性創造能力,而“價格型”貨幣政策則是通過提高或降低利率以影響商業銀行的利率成本或收益,從而對其流動性產生影響;與預期一致,從緊(寬)的貨幣政策會降低(提高)流動性,貨幣政策對小規模的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影響作用更大、更明顯;其通過對比還發現,“價格型”貨幣政策的影響效果更為明顯。
(二)財政政策經濟效應
財政政策作為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一種,屬于需求側的宏觀政策,其不僅會對整個宏觀經濟產生影響,還能間接對微觀企業和個人等產生一定的影響。財政政策的實施主要通過財政政策的支出調整、稅率或稅收政策的調整等,具體地,財政支出的增加或稅率的降低(進而導致稅收的減少)即為積極的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首先,在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方面,許經勇(1999)認為,積極財政政策有利于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促進經濟的復蘇和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使用財政政策調控經濟,并且運用財政政策的熟練程度越來越高,因此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也越來越好,這也是我國經濟取得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潘敏和張依茹(2012)更進一步地指出,財政政策的實施不僅能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還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財政政策還能對收入分配產生重要的影響,并且這一影響在不同經濟周期或不同的經濟發展情況下是有差異的;一方面來說,從緊的財政政策一般會提高稅負,從而會導致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和更大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從寬的財政政策意味著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這有利于弱化收入分配不均的現象,從而減小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生活滿意水平,在保證宏觀經濟的增長的同時還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平穩運行。劉貴生和高士成(2013)提出,在分析財政政策的經濟效果時,需要關注貨幣政策的影響,因為宏觀政策之間是有相關聯的,另外,他們還發現,財政政策能對通貨膨脹率產生重要調控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上認同了通貨膨脹是財政現象的觀點,最后,其通過理論模型和實證研究進一步發現,財政政策的積極實施會導致個人支出的減少。
(三)產業政策經濟效應
產業政策從最根本上來說起到了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生產效率等宏觀上的作用,相關的研究已有較多的文獻(韓永輝、黃亮雄和王賢彬,2017;張莉等,2017)。而近年來學者們更多的關注其對于微觀企業的影響研究。
康妮和陳林(2018)從市場與政府兩個方面出發,探討企業生存環境的變化對企業存續的影響,文章分別利用政府補貼和行業競爭作為政府與市場的行為的對比。實證結果表明,產業政策能夠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而市場競爭卻起不到相應的作用,即影響我國企業生存的重要因素是政府行為而不是市場自身的作用效果;在競爭更為激烈的行業中,企業擁有政府補貼時企業存續受到的更強積極影響;在產權性質差異和地區差異的研究中,非國有企業以及東部小微企業的政策補貼對企業生存能力的促進作用更強。錢愛民、張晨宇和步丹璐(2015)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經濟激勵計劃出發,探討宏觀經濟政策對分配資源行為的影響,并通過實證驗證了,經濟激勵計劃提高了目標企業的政府補助,同時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政府的扶持力度更大;金融危機后的產業政策實施,加快了經濟恢復平穩的速度,但是同時也使得產能過剩的現象更加嚴重。對比康妮和陳林(2018)的文章可以看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應該相輔相成,當調節的力量向一方過度傾斜時,就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宋凌云和王賢彬(2017)認為產業政策是通過引導資源流向政策支持產業的企業,特別是政策支持產業中生產率較高的企業,體現在它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從而實現產業內外部資源配置,促進企業的增長。
張純和潘亮(2012)的研究表明,受到產業政策支持的企業,其銀行借款增長率較高,同時長期借款增加,即企業的融資約束較低,特別地,由于央企響應國家產業政策更為積極、受到的監督更強,因此在央企中這一效應更強。吳以和鄒平(2014)認為不同的產業政策能夠通過不同的方面影響企業的發展,在文章中對產業政策進行細分,分別探究了補貼、稅收、預算平衡對于企業融資能力和股權價值的影響,利用模型對比了三種產業政策的不同作用,發現政府補貼行為能夠最大化企業的股權價值,同時對融資能力也有最顯著的提高作用,其次為預算平衡政策,影響力最弱的是稅收減免政策。楊蓉、劉婷婷和高凱(2018)從制造業企業的融資視角出發,探討產業政策下的企業創新投資行為,通過以國家“五年規劃”作為政策變量進行DID模型分析,結果表明,企業進行創新投資的資金,很大一部分是來源于內源融資,而產業政策的作用能夠降低創新投資對于內源融資的依賴性。
三、結語
綜合以上的研究,對于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研究更多是從宏觀的層面進行研究,從整體上探討政策的作用,但是微觀企業作為組成宏觀經濟的個體,其自身的不同特征影響政策產生的效果。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與微觀企業之間影響關系的研究在近年來不斷涌現,但是仍存在較大的不足。
不管是從宏觀上還是從微觀上,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都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各種調控政策能夠發揮不同的作用,而各個政策之間的相互配合則需要對我國的國情以及政策的經濟效果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把控上。雖然當前對于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研究較多,但是基于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而言,研究仍有待深入。尤其是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后,經濟發展的方式發生了轉變,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實現宏觀政策之間的配合,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參考文獻:
[1]潘彬,王去非,金雯雯.時變視角下非正規借貸利率的貨幣政策反應研究[J].金融研究,2017(10):52-67.
[2]宋凌云,王賢彬.產業政策如何推動產業增長——財政手段效應及信息和競爭的調節作用[J].財貿研究,2017,28(3):11-27.
作者簡介:張 敏(1998—),女,廣西桂平人,廣西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市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