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蕙
摘要: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實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全面推進社會誠信建設,開展招標投標領域信用建設。2015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貫徹落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加強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通知》,安排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具體任務。2017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在招標投標活動中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通知》。由此,招投標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逐步開展。
關鍵詞:招投標;信用體系建設;營商環境
一、信用體系建設的目標
(一)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存在。招投標環節中,投標企業的實力難以在短暫的開評標環節中真實考察,特別是建筑市場的出借資質、掛證等問題的存在,使得招投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明顯。以杭州市某區為例,在隨著招投標市場的完全開放,單個施工項目的投標單位由平均25家左右上升至平均80余家,表面來看競爭很激烈,外地優良資質的企業非常多,但是實際施工中發現基本都本地人掛靠,造成一流企業施工,三流隊伍施工的問題。
(二)形成良性激勵淘汰機制
招投標制度建立的初衷是優勝劣汰,形成良性循環。從招投標制度運行的現狀來看,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不在少數,低價競爭、摸球搖號,以上方式表面來看公平原則落實到位,但在后續項目實施過程中,履約不良、項目延期、低價中標高價決算等情況大量存在,而這些問題也對工程質量安全造成較大隱患。如何通過信用管理形成透明公平的競爭機制,真正達到優勝劣汰,完善市場資源配置,也是建立健全信用體系要解決的問題。
(三)轉變政府與市場關系
中央推進“放管服”改革以來,越來越強調市場的自主調節作用,減弱政府對經濟的主導作用,而信用體系的建設即是通過市場手段形成企業的市場名片,企業負責建立完善自身信用,由政府主導信用信息公開的過程。這既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方面,也是推進“放管服”向縱深發展的體現。政府從市場的決策者、配置者轉變為市場的服務員、引導員。
二、各地的探索
(一)引入第三方模式
將第三方評價機構出具的信用評價報告為依據,在招投標環節中運用,作為評標的否決性依據或者加扣分依據。這種模式中政府與社會合作探索建立信用評價模型。如浙江省衢州市出臺了《房建市政項目在市級交易平臺招投標使用第三方信用報告的實施細則》,設置三級指標體系,評價模型的信用信息來源于第三方信用機構從全國范圍內獲取累計10 000余家縣級及以上行業主管部門、招投標綜合監管部門、公安、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官方網站公布的信息,進行數據整理,周期性生成信用報告。
(二)政府主導模式
政府部門根據建設工程和招投標監管情況,設置一系列相關評價指標并明確計分標準,出臺紅黑名單管理辦法,關聯投標環節。如杭州市出臺的建筑市場主體信用計分辦法,將良好信息、不良信息和警示信息通過一系列指標形成企業的信用分,建筑業企業的信用分在杭州市建筑市場信用監管平臺上公布。再如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工程建設領域招標投標信用管理暫行辦法》,對招標人、投標人、招標代理機構及從業人員、評標專家等主體進行量化計分和紅黑名單管理,紅名單內企業在工程招標投標活動和工程發包中給予同等條件下優先等優待措施;在評優評先活動中予以加分或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對黑名單內企業采取懲戒或限制措施。
三、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體系建設條塊分割
目前主要的招投標管理體制分為統一監管和行業監管兩種,不同的監管體制所建立的信用評價標準各不相同。統一監管模式建立的信用評價體系往往更關注招投標單個環節,以各方主體在招投標過程中的行為為評價主要指標,如重慶和湖北都是這種模式。行業監管模式主要以行業縱向監管為標準,針對標前、標中、標后各環節均有涉及,但從橫向來看,采納的信用信息不完整,部門間的信息互通較少,如杭州市的建筑市場信用評價制度。不管是哪種模式都存在著條塊分割問題,信息孤島依然存在,評價指標仍不健全。
(二)第三方機構的權威性難以保障
第三方機構是逐利的市場中介機構,第三方評價的權威性一方面取決于其自身信用情況,另一方面取決于其獲得信息的能力。與歐美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第三方評級機構不帶有政府背書,不同于美國的標準普爾、惠譽、穆迪三大評級機構,有美國政府的授權。從實踐情況來看,目前的第三方機構主要依托各大政府平臺如信用中國以及各地的行業信用平臺等公布的信用數據來形成信用報告,難以形成有效的采集渠道,加之第三方機構對于招投標或建設行業的調查研究不足,難以形成完善的指標體系,社會對第三方機構的監督也難以落實。盡管很多學者強調招投標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應該采取政府推動、行業自律、第三方評價、社會監督的模式,但實際發展并不如意。
(三)信用信息的失真問題
從建設行業發展現狀來看,近年來,以優化營商環境為目標,各地都對帶有本地保護性質的規范性文件進行了廢止或修訂。競爭環境日趨公平,大中小企業同野逐鹿,對招標人而言反而形成了招標如摸盲盒的狀態。出借資質、掛證、圍標串標等情況客觀存在,也造成了“中標大品牌,施工小隊伍”的現象。信用信息失真導致了招投標領域的逆向選擇。由于招標人苦于招不到合適的承包商,反而傾向于選擇在招標環節采用“量身定做”等辦法,以期找到適合自己的承包商。
四、幾點建議
(一)從強化部門聯合出發,完善信用評價體系
無論是引入第三方機構的評價體系還是以政府為主導,目前亟需解決的都是條塊分割和信息失真問題。從強化部門聯合出發,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一攬子的評價指標,形成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和信用評價等級。
(二)從數字化管理出發,建立互聯互通機制
傳統的全流程電子招投標系統僅僅解決了線上開評標,達到招投雙方不見面即可完成交易的目的,但在數據抓取、關聯、分析、對比、預測等方面的作用還未顯現。從數字化管理的角度出發,建立大數據分析系統,一方面通過抓取、采集各信用平臺的信用信息,形成數據庫,另一方面可探索通過系統匹配分析,篩選符合業主需求的投標企業,并通過分析企業的投標參與度和中標率來找出“陪標專業戶”對業主提出警示信息。
(三)從強化標后管理出發,確保信用信息真實
在各級政府都強調管理數字化轉型的今天,基礎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由于我國建筑行業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漏洞較多,監管不到位,司法專業化不強等原因,建筑領域的掛靠施工現象日趨嚴重,嚴重擾亂了建筑市場領域正常的經濟秩序,也使得建筑企業的信用數據的失真加劇。招投標的環節的監督重點應該從解決公平公正性問題逐漸向標后履約情況轉移,將企業的項目實施能力作為信用評價的重點,“靠業績贏市場,憑信用立品牌”。各行業主管部門應將“放管服”精神貫徹落實到標后監管中,開放市場、強化監管、優化服務,在招投標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四)從優化營商環境出發,落實優勝劣汰原則
2019年,國家和浙江省都開展了招投標領域營商環境整治活動。從整治過程來看,以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權利為主旨,整治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對招標人違規設置限制競爭條款的行為起到了制止作用。但在建筑業僧多粥少、信用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的現狀下,市場主體誤解優化營商環境的本意,本著平均主義的思想,謀求通過運氣或者圍標串標來獲得項目。由此可見,推進招投標領域信用建設,在開放的基礎上形成優勢劣汰的機制已是當務之急。
五、結語
總之,信用體系建設是長遠而重要的任務。首先,要適應國際化的趨勢和要求,借鑒國際先進的信用評價和管理經驗,為市場各方在同一平臺上競爭提供公平的環境。其次,要在國家法律法規的合適條件下,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招投標信用體系評價和管理辦法,為建設和諧社會市場經濟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艷萍.關于加強建設工程招投標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考[J].建筑市場與招標投標,2010(1).
[2]謝棟華.關于對加強建設工程招投標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考[J].建筑市場與招標投標,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