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土地資源予以支持,而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農村土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遷的必然性,由此補償問題、補償糾紛等社會問題逐步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當前,我國已有多部法律對土地征收補償進行了規定,但現行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存在法律框架不完善、補償標準過低、征地過程不透明等缺陷,亟待完善。
關鍵詞:土地征收;補償;市場經濟;公開透明
一、我國當前土地征收補償制度設計
在土地征收補償問題日益凸顯的情形下,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梳理一下當前我國涉及土地征收補償的法律、法規,為法律的完善奠定基礎。
(一)土地征收補償的法律依據與制度安排
首先,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為土地征收補償提供了基本保證,其中第10條、第13條都有相應的規定。其次為《土地管理法》,它對于憲法的條文做出了細化以及它的實施作了具體的指引。《土地管理法》第47條第2款明確規定了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用范圍及計算標準。《物權法》第42條第2款也明確了土地征收的法定補償范圍,強調“依法足額”補償,一定程度上體現財產權的不可侵犯性,同時,該條第4款明確規定,補償費用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從而確保補償的真正落實。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上述現象屢屢出現,被征地者的權利受到侵犯,利益無法保障,由此引發的群眾上訪案件屢見不鮮。
(二)土地征收補償的程序性規定
在我國,實施征地項目審批是政府以土地使用年度計劃和城鄉規劃為依據的。縱觀這一過程,從方案書的提出到項目征地認證,被征地人并未真正參與其中。我國土地征收的基本程序是: 建設用地申請——征地方案公告——登記(補償等級)——補償費計算——補償安置公告并聽證——爭議處理——支付——分配,其核心內容是“兩公告一登記”制度。批準后的征收土地方案的公告,僅僅是告知被征收人其土地被征收事實的“通知書”,對于征地行為是否合法并未賦予他們質疑權。而擬定補償安置方案后的公告,雖然規定要聽取意見,但因補償安置標準早已在批準征收方案時確定,被征地人只能就補償面積提議,由此可見,權利的規定已形同虛設。[1]
二、土地征收補償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框架不完善
《憲法》第10條第3款雖規定了國家對土地的征用,但強調的是國家征收權的行使,而沒有為這種權力的行使劃定范圍、界限、方式和程序,我國《物權法》也缺乏關于征收的一般規定。這種只強調授權、不關注限權的規定,難以形成有效保障財產權、制約政府權力的制度,容易造成權力濫用。
(二)土地征收補償標準過低
《土地管理法》第47條第2款中規定的補償標準是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來確定的,這使得補償標準嚴重脫離市場供求關系、脫離了市場規則,不但不合理而且也使得農民獲得不了充足的補償。同時,低標準的征地補償,也讓政府從中征地中獲益,這極大的刺激了地方政府的征地熱情,甚至形成了政府主導城市化進程、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發展模式[2]。
按照土地原用途作為標準,大多時候都是根據土地原先所種植的傳統農作物的種類,來測定近三年的平均產值。然而,現代農業卻遠遠不是傳統農業,許多地方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中都包括了新型旅游農業、高產量的生態農業等等新型農業形式,這種農業土地,不論其產值還是本身的價值遠遠不是傳統的通過簡單測量種植作物的平均產值能夠計算的。
(三)征地過程不透明
國外一些國家規定征地機關必須通過正式郵件或定期報紙的形式公告有關征地的內容,并經土地所有者申請舉行聽證會,使土地所有者或其他權利人參與到征地中來[3],然而我國在整個征地調查、征地補償分配過程中,農民通常是被排除在外的。
三、完善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的主要思路
(一)完善土地征收補償應遵循的原則
世界各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同時也形成各自不同的原則,如日本的“正當補償”原則,美國的“合理補償”原則。在我國實踐中,有“相應補償”或“適當補償”原則的規定,但補償標準較低,補償利益不及損失利益,這與我國目前的國情密切相關。
(二)提高補償標準
英、德、美等多數國家的征地補償標準都是與市場價格密切相關的。我國目前是以土地的原有用途作為補償標準,實踐證明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土地補償安置費與土地市場成交價形成巨大差距,被征地者根本無法分享土地出讓后的增值。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征地補償標準要不斷地提高并且要和市場經濟掛鉤。按被征土地的市場價格對被征地者進行補償,充分考慮被征收土地所處的地段、征收土地的前后用途、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將被征土地的增值收益在國家、集體和被征者之間合理分配,保證被征者能得到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4]
(三)完善征收程序及救濟保障程序
補償程序的公正是補償合理的重要保證。因此,有必要在遵循公開、農民自己參與、協商在先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合理、有效的征收程序和救濟保障程序。建立專門的土地評估機構及健全、完備的土地評估體系和方法,以防止完全由政府方面評估而造成的不公平;建立補償標準公示程序,糾正當前事后公示的做法,以保證補償的公平與合理以及土地征收工作的順利進行;建立完善的聽證程序,以保證被征收者的利益;體現司法最終原則,明確可訴性,保證在被征收者存有爭議時,可以通過法律手段有效地維護自身合法利益。
參考文獻:
[1]??? 劉利珍. 完善我國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的法律思考[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6,06
[2]??? 王坤,李志強.新中國土地征收制度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
[3]??? 張建鑫,任倩,胡建.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生存與發展對策探討[J].天津農業學,2012,18(1)
[4]??? 高國盛.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生存與發展對策探討[J].農業經濟,2009,4.
作者簡介:
張譽馨(1998年11月),女,漢族,河北保定市人,學生,大學本科,單位:河北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