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文
摘?要:班級管理活動應該是針對學生的成長問題所展開的統籌規劃與管理干預活動,理想的班級管理效果應該可以達到逐步優化學生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漸漸樹立高尚的道德信念,綜合保護學生身心健康的局面。但是,小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較差、行為自制力不強又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小學教師要客觀分析學生言行不符的現實問題,切實解決班級管理知行脫節的現有問題。本文將從構建評比制度,營造競爭氛圍;科學賞識學生,強化學生意識;完善監督制度,實現多方合作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教師應該如何針對知行脫節問題去改善班級管理策略。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知行脫節;解決策略
小學被譽為是“黃金”教育期,這是由小學生的成長特性所決定的。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好模仿、接受能力較高等成長特點,但是卻因為人生閱歷不足,難以自主明辨是非對錯,所以在接受新事物的時候存在“照單全收”的現實問題,而這就有可能會讓學生形成錯誤認識,養成不良行為習慣。而且,由于行為自制力較差,有許多學生雖然口中講著大道理,承諾絕不觸犯道德準則與班級制度,但是卻會一再犯錯、違反規則要求。對此,小學教師則必須要全面完善班級管理內容,客觀分析影響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客觀因素,既要不斷豐富學生的德育理論認識情況,也要監督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德育規范。
一、構建評比制度,營造競爭氛圍
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已經明確指出,自然生物本身就處于優勝劣汰的規則之中,一旦有了競爭意識,則會珍惜一切機會去提升自己、發展自己,以便更好地適應現實環境。這一點,在小學生身上也同樣適用。如果可以營造優良的競爭氛圍,則可激發出學生的好勝心,使其為了贏得勝利自覺踐行道德規范,約束個人行為。對此,小學教師則可構建評比制度,定期匯總小學生的行為表現,以科學公正的評價標準去分析學生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
為了切實激勵學生、監督學生,筆者每個月都會組織一次道德行為規范評比活動,客觀分析學生在此周期內為他人服務、遵守班級制度等多方面的行為表現,通過公開透明的投票活動去展現每一個小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選出分數最高的學生,對其授予學習用品獎勵。這就可以直接調動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讓學生主動遵守班級制度約束、道德規范管理,久而久之,必然可以改善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使其實現健康成長。
二、科學賞識學生,強化學生意識
賞識教育是指通過觀察、突出學生的閃光點對其進行積極暗示,由此引導學生樹立自信的教育活動。實際上,改變小學生的道德意識、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且反復的過程,一旦小學生變得松懈、懶散,便會出現言行不一的問題,所以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使其形成行為自覺性便顯得尤為重要。對此,小學教師則要懂得賞識學生的道德優勢、積極行為表現,讓學生親身感受個人進步過程,由此激勵學生,切實優化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
比如,本班有一個學生因為從小在家中說一不二,養成了驕縱的行為習慣,不懂得為集體、他人做妥協。對此,筆者就客觀分析了這個學生在集體生活中一直獨來獨往的行為表現,指出了學生的性格缺陷問題,同時還要求學生主動改變自己與同伴相處的方式與態度,希望學生主動為集體服務。由于這個學生內心深處也十分渴望友誼,所以主動接受了這一提議,嘗試克制自己的脾氣,適當做出妥協。最初,這個學生會無意識地發脾氣、命令他人,但是筆者都會及時提醒學生,讓學生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一直在鼓勵學生,告訴學生與他人和諧交往的方式方法。漸漸地,這個學生的脾氣開始變得溫和,也愿意主動服務集體。面對這個學生的積極表現,筆者便主動表揚了學生,對比了學生的行為變化,由此賞識學生,切實保護了學生的成長自信。
三、完善監督制度,實現多方合作
監督制度是解決小學生言行不一問題的保障條件,因為小學生經常會遺忘道德準則、行為規范,需要通過長期的重復性行為才能逐步形成相應的行為習慣。在此過程中,如果在小學生出錯的時候,可以及時提醒學生,那么則可使其自然而然地改善個人行為表現。對此,小學教師則要積極構建監督機制,且要為此打造教育合力,全面優化學生的成長環境,讓學生切實實現健康成長。
為了構建完善的監督機制,筆者就在班級內組建了學生管理團隊,讓學生分組輪流管理班級事務,使其切身體會班級制度的合理性、約束性,而這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且生生之間也可實現彼此監督。另外,筆者還與學生家長溝通,分享每一輪班級管理計劃,希望家長能夠主動承擔起監督職責,不可縱容學生。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行為習慣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的,而為了小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師便要通過規范的評比制度去激發學生的進取心,以科學賞識去保護學生的成長進取心態,再以完善的監督制度實現多方合作,全方位優化學生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夏維琴.小學班主任管理中滲透以生為本理念的意義及方式[J].甘肅教育,2018(24):38.
[2]楊鳳.小學班級管理“三度”達成途徑探微[J].小學教學參考,2018(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