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多·托羅·哈迪

中國正逐漸成為一個科技超級大國。2014年1月6日,《華爾街日報》在以《中國創新機器的崛起》為題的報道中稱:“從經驗、人才到金融實力,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積累將顯現成效。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中,全球技術格局將會重組。”事實證明了這一預言。
據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數據顯示,在全球排名前20的高科技公司中,中國占了9家:阿里巴巴,排名第5;騰訊,排名第7;螞蟻金服,排名第8;字節跳動,排名14;百度,排名15;滴滴出行,排名16;小米,排名17;美團點評,排名18;京東,排名19。其余11家為美國公司。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研發領域的第二大投資國,僅次于美國。據2018年《自然》雜志及世界經濟論壇數據,中國2015年的研發投入約為4000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21%,且其投入在2010—2015年間保持著年均18%的增速,是美國同期增速的4倍多。美國的研發投入仍占首位,2015年共投入約5000億美元,占全球的26%,然而增速只有4%。
風險投資是促進科技行業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據2018年《科學日報》的數據,中國的風投從2013年的30億美元增長到了2016年的340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27%。同年,美國以近700億美元的風投總額保持首位,約占全球的50%。然而,中國風投的年增長率是美國的數倍,且其總額在2018年進一步猛增,成為全球風投增幅最大的經濟體。
中美兩國在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競爭關系已然明了。這個產業分為兩個基本領域:一是商業、金融和信息服務;二是高科技制造。在商業、金融和信息服務領域,美國掌控全球份額的31%,中國占21%。但中國正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長,這一增速是美國的幾倍。在高科技制造領域,美國以31%的份額居全球第一,中國是24%。然而,近十年間,中國在全球總份額中的占比增長了一倍,增長率遠高于美國。
高等教育對于科技的發展至關重要。據統計,美國每年授予的科學與科研類博士學位數量是4萬,中國是3.4萬。而在高等教育的第三等級中,中國授予的科學類學士學位數量占全球的22%,美國占10%。并且,從2000年起,中國的這項數據增長了300%。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獲得這兩個級別學位的學生中,留學生占了很大一部分,中國留學生更是占據了不小比例。數據顯示,在2015—2016學年,美國獲得科研類博士學位的學生中有16%是中國留學生。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表于《科學與技術》雜志的一篇文章提到:“在研發、科研論文及技術力量方面的投入,讓中國已經成為或是正在成為一個科技超級大國。”除了前文提到的研發投入問題,中國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8年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在2016年發表了超過42.6萬篇學術論文,占全球總量的18.6%,而美國同期發表了40.9萬篇。《福布斯》雜志在2019年10月的報道中提到,在技術專利方面,中國2018年的專利申請數量是美國的兩倍,約為150萬項,占全球總量的46%,而美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只有59萬多。
美國和中國一直在競爭,前者依然領先,但后者正在迅速趕超。
[編譯自委內瑞拉《宇宙報》]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