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慧敏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發展的基本精髓,也是當今每個學生都要具備的精神核心所在。在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特定的教育與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發展觀,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科中形成具體的核心素養,并結合核心素養進行具體價值觀的指引,讓學生成為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本文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生物核心素養的基本融合策略進行了相關的論述,希望本文的教學思想可以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物核心素養;教學融合策略
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主要精神精髓,可以引領學生更好更快地進步與成長。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很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滲透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多方的努力和教學改進,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素質,還要形成基本的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成為祖國需要的綜合發展型的人才。本文從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策略做起,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希望可以為提升學生綜合發展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明確教學目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教學中
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師順利教學的基本前提,教師需要結合所教的學科,進行深入的分析,在尊重科學的基礎前期下,讓學生學習和探索生命中的奧秘,讓學生成為我們所希望的樣子。當前,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的教學目標有: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激發他們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激發學生對科學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激情,激發他們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激發學生形成科學的唯物主義態度和各種法制意識等。縱觀這些生物的教學目標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是一致的。在教學中國,教師可以將生物核心素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融合,要做到堅持以課程標準中的教學要求為準則,并進行具體的教學實踐。例如,在“植物的生殖”教學中,我堅持讓學生進行認真觀察,對植物的生長與發育過程進行記錄,并讓他們進行一定的意見分享。如此,學生們熱情投入到相關的具體活動中。有的學生為了便于更全面地了解植物的生殖過程,還提前進行了相關網絡資源的搜集。如此,學生不僅樹立了對生命的思考和熱愛之情,還幫助學生樹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精選教學素材,提升學生對價值觀的感悟理解能力
在生物教學中,生物教師要精選相關的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指引元素,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具體的人生感悟,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生物學中的很多元素都可以成為教師進行價值觀引領的重要媒介。小到葉子的變色過程,大到細胞的排列與復制,再到陽光對人類生活的利弊等。教師都可以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應用,讓學生看到生物的鬼斧神工,提升學生對價值觀的認同和感悟。在必要的時候,生物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相關的科學探究,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在“傳染病及其預防”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科學素養,我通過將學生分組的形式進行教學。具體是這樣的: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調查水痘、麻疹、蛔蟲病等的成因和有關的預防措施。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小組都要進行具體的資源搜集、交流分析、形成結論的過程。如此,學生們認識到了注意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進行科學的預防的重要性,提升了學生對生物的理解與感悟,提升了他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一分子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最終將生物核心素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
三、進行教學延伸,以小見大,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拓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物知識社會現象進行一定的分析,提升他們的社會判斷能力和生活能力。教師在進行知識的拓展時應做到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看到實際生活與生物的關系,提升他們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生物學的決策能力。例如,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教學中,我結合實際生活,提問學生問題:“在實際購物中,你認為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什么?如何購買一些生鮮食物呢?”“發霉的食物還能吃嗎?為什么?”“病死的豬肉能吃嗎?對于這些流入市場的肉,你會用什么態度對待?”在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討論,并將我國的《食品安全法》推薦給學生。如此,讓學生提升了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提升了他們對誠信經營和運行的認可程度,也幫助學生樹立了法治意識。
總而言之,在生物教學中,生物教師要將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物的核心素養結合起來,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的重視,提升他們的生物核心素養,并最終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讓他們成為對祖國發展有用的人,成為能獨立生活與判斷生活的人。
參考文獻:
[1]宋金玲,張迪.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策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02):153-158.
[2]任平,李俊堂.核心素養與中小學課程教學變革——第十次全國課程學術研討會綜述[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2):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