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王威

摘?要:本文采用Flow Map對中國人教版與美國教材《生命的動力》中“減數分裂”部分內容進行梳理,結合二維度四指標教科書難度評價模型對兩本教材的難度進行了比較與評價。定量結果表明,美國教材《生命的動力》在整合廣度上較人教版難,人教版教材在表征深度上較美國教材《生命的動力》難度大。質性分析得出,美國教材更美國教材注重情景搭建,中國教材更多的是對概念的定義對知識的直接描述。
關鍵詞:Flow Map;難度比較;定量結果;質性分析
一、研究問題的確定
減數分裂一節在高中生物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遺傳定律的細胞學基礎,也是有絲分裂的延伸。減數分裂一節知識的難點主要體現在:基本概念既多又易混淆;減數分裂過程既抽象又繁雜。因此以人教版高中教材和美國《生物﹡生命的動力》作為研究對象,對減數分·一節的內容進項了測量和評價,并對兩者隱含的不同教育理念進行了探討。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閆春更提出的教科書難度評價的二維度四指標模型,采用Flow Map進行本節內容教科書難度的評價。
(一)二維度四指標教科書難度評價模型
史寧中提出了課程難度定量評價模型,關注的三個維度為:廣度、深度和進度。廣度的統計通過知識點數目的計量來獲得,深度可根據李高峰教授在《課程難度模型運用中的偏差及其修正》[1]一文中的方法得到,進度即是課時數。閆春更在《教科書難度評價的模型建立與方法改進》一文中提到,教科書的廣度與深度均具有“二象性”特征:對于廣度,教科書一方面通過所選擇的學科知識點的多少來體現課程的基本廣度,另一方面又通過課程內容的有效組織整合來實現對課程基本廣度的消解,表現為“整合廣度”;對于深度,教科書一方面通過所選擇的課程要素本身的抽象度等來體現課程的基本深度,另一方面又通過內容表征時的信息處理水平的合理提升來實現對課程基本深度的消解,表現為“表征深度”。
(二)Flow Map(流程圖法)簡介
Flow Map是由Anderson,O. Roger 與Demetrius,Olive J.與1993年提出的用于表征人們認知結構的流程方法。Flow Map評價知識結構分為以下步驟[2]:第一,按照課本中知識或概念出現的先后順序自上而下編號排列;第二,在順序圖的基礎上,按照知識回訪和概念重現關系,標注概念回訪符號;第三,對每條知識或概念呈現時采用的信息處理方式進行評判;第四,根據流程圖對整合廣度和表征深度進行定量計算統計;第五,針對流程圖反映的知識結構特征進行質性評價。
(三)兩版教科書知識結構流程圖
運用Flow Map方法繪制人教版與美國教材《生命的動力》兩本教材中減數分裂一節內容的知識結構流程圖。
人教版“減數分裂”部分內容,按照課本對知識或概念的呈現,按在課本中出現的時間順序,共整理出20條知識點。其中,知識點16、20中均出現知識點1減數分裂定義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的信息再現或回訪,因此由知識點16、20指向知識點1;其他知識點同理。共計13條信息回訪。
(四)數據統計
整合廣度與表征深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1)整合廣度=流程圖中概念回訪總數/(概念總數目+概念回訪總數)
(2)表征深度=(C級別賦值分值+ D級別賦值分值)/(A級別賦值分值+ B級別賦值分值+C級別賦值分值+D級別賦值分值)
按照以上公式,結合Flow Map知識結構流程圖,對人教版與《生命的動力》兩本教材中“減數分裂”部分的整合廣度與表征深度進行了計算,結果見表1。
三、結果分析
(一)整合廣度分析
根據二維度四指標評價模型,美國教材的整合廣度數值低于人教版,即就整合廣度而言,美國教材在“減數分裂”這一內容上難度更大。從知識結構流程圖中分析,美國教材總知識點多,為35點,總回訪數為14。側重知識之間的邏輯性與連貫性,人教版的教材的總知識點為20,回訪數為13,只描述了減數分裂的過程,染色體變異是放在后面章節再單獨講述的。美國教材在這一層面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高于中國教材人教版,因此難度更大。
(二)表征深度分析
人教版的表征深度數值小于美國教材的表征深度,即就表征深度而言,人教版的難度大于美國教材《生命的動力》。從知識結構流程圖可以看出,人教版對概念或知識的表征上大多采用的直接定義、描述等表征水平。美國教材對本部分知識描述多的是用高級的表征水平。綜合中美教材在表征深度方面的不同,可見美國教材注重情景搭建。在這方面,美國教材《生命的動力》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支撐,因此難度較小。
四、結束語
從整合廣度的評價分析得出,在信息回訪數接近的情況下,中國教材的知識點更少,因此,中國教材人教版的難度小于美國教材《生命的動力》。從表征深度的評價分析得出,美國教材注重情景搭建,關注相對較難的知識的推理與解釋,中國教材更多的是對概念的定義對知識的直接描述,因此,中國教材人教版的難度大于美國教材《生命的動力》。綜上,基于Flow Map的中美高中生物教材難度比較,不僅可以得出不同教材編寫相關內容的方式,還可以通過計算得出相關內容難度,從質性的角度分析,還能看出不同教材的教學側重點。
參考文獻:
[1] 李高峰. 課程難度模型運用中的偏差及其修正——與史寧中教授等商榷[J]. 上海教育科研,2010(03):50-53.
[2] 閆春更,周青,王婷婷. 教科書難度評價的模型建立與方法改進[J]. 上海教育科研,2015(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