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姿



【摘要】語音是語言的聲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對比研究對語言教學和理論研究起著促進作用。本文從音高、音強和音長三個超音段成分入手,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比分析漢語和日語非音質音位的異同點,揭示其表現形式、存在范圍和主要功能。以期更深入地認識兩種語言,為日語母語的漢語學習者提供更準確、更科學的幫助,為漢語語音教學和相關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語音比較;漢語;日語;非音質音位
在東亞文化圈中,中國和日本不僅在歷史上關系密切,而且兩國語言在文字、語音和語義等方面雖有差異但也有著諸多共性。漢語語音和日語語音的類同性和異質性,使得漢日語音系統具有可比性。非音質音位,又稱次音位、超音段音位,是指以音高、音強、音長等為材料構成的音位,主要包括調位、重位和時位。語音的語音的高低、輕重和長短,在日語和漢語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日語音的對比研究明顯增多,有的刊物還專門開辟了“漢語和日語比較研究”專欄。在研究對象上大多側重于對語音系統的整體考察或對元音、輔音、漢字音等語音系統的局部進行考察。關于非音質音位的對比分析,除與音高相關的聲調研究較多以外,其他僅占少量篇幅。近年來,隨著日本來華留學生的持續增長,針對日本學生的漢語教學在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等方面均有發展,但關于非音質音位的研究和教學仍較薄弱。
基于此,本文以漢語和日語的非音質音位比較為切入點,選取了音高、音強和音長三個超音段成分進行對比分析,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其表現形式、存在范圍和主要功能,以期更深入地認識兩種語言,為日語母語的漢語學習者提供更準確、更科學的幫助,為漢語語音教學和相關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一、音高分析
音高,顧名思義,是指聲音的高低。它取決于發音體在一定時間內振動的快慢,并且與發音體的材質和形狀密切相關。音高對漢語和日語來說都非常重要,因為在兩種語言中聲音的高低變化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
1、漢語音高情況。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格式。漢語作為典型的聲調語言,其音節的高低變化具有區別意義的重要作用。在普通話中,同一個音節“[ mA ]”,可以念成四種音高格式,如[ mA55 ](媽)、[ mA35 ](麻)、[ mA214 ](馬)、[ mA51 ](罵)。這四個音段結構相同,均由輔音聲母[m]和元音[A]韻母構成。由于它的音高格式有平、升、曲、降的不同,得以形成四個表示語音形式不同、意義不同的語素。普通話中聲調調值的共有四種基本類型,分別為高平、高升、降升和全降。按照調值歸納為四個調類,分別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和去聲(第四聲)。聲調在辨義方面的作用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獨特且重要的部分。
在連續的語流中,漢語音素之間和音節之間相互影響,出現了音變現象。普通話中主要的音變現象主要有五種,輕聲的變調、上聲的變調、去聲的變調、“一、七、八、不”的變調以及重疊形容詞的變調。如“吧、嗎、嘛”等語氣詞,在普通話里一般讀成輕聲。漢語變調的規律較為繁瑣,是漢語語音學習的難點。
2、日語音高情況
與漢語不同,日語在一個音節內沒有聲調,聲音的高低變化分布在音節之間,用以表示不同的意義。如「はし」(橋),前面詞調高,而「はし」(筷子)后面詞調高,詞調不同則意義不同。因此日語又被稱為音調重音語言或詞調語言。日語的詞調主要體現為頻率的變化,屬于高低型,僅有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兩種形式。具體而言,日語一個假名就是一拍,每拍可以取高或低任一音值。日語詞的基本調型為前高型、中高型和后高型。以東京音為標準音,其詞調可以分為如下幾種類型:0型、①型、②型、③型、④型、⑤型及⑥型等。
如圖所示,可以看到日語詞調遵循的限制規律有二:其一每個詞的前兩拍一定是不同的,只可能是“高低”或“低高”;其二,一個詞中只能有一拍或連續幾拍是高讀,降調后不能再升起。由此觀之,漢語上聲中的雙峰現象違背了限制規律的要求。在日本學生學習漢語語音過程中,上聲習得一直是聲調學習的難點。
總之,漢語和日語的音高變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在于音高變化都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各調類之間地位平等。個性差異主要體現在位置差異和調類差異。位置差異是指漢語和日語中有辨義作用的音高變化對應各語音的不同成分。漢語的音高變化在一個音節之內發生,而日語的音高變化發生在音節與音節之間,具有跨音節的特點。調類差異是指兩種語言基本調類的不同。漢語的調類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而日語分為頭高、中高和后高。此外,日語的聲音高低變化較漢語更細微,聲音的升幅和降幅較小。
二、音強分析
音強指聲音的強弱,決定了一定時間內音波振動浮動的大小。語音的強弱和說話時用力大小成正比,用力越大,氣流越強,振幅越大,聲音越強。在語言學中,音強多與輕重音等概念相聯系。重音大致分為詞重音和語句重音兩種。在漢語中,音強有時也起到區分詞義的作用,輕聲詞中音強變化具有明顯的規律。在日語詞中音強伴隨音高、音長出現,隨之變化。漢語和日語的語句重音具有較強的可比性。此外,需要注意和加以辨析的是漢日語語音學中的“重音”概念。
1、漢語音強分析
在漢語中,聲音的強弱有時起到區分詞義的作用。如普通話里的“蓮子”和“蓮子”中的“子”,前者音重,后者音輕。再如,“報仇”和“報酬”中的“仇”與“酬”,同樣是前者音重,后者音輕。它們在語音方面的主要區別,主要就是聲音強弱即音強的不同。輕聲是一種特殊的因語流音變而形成的調子,它的特點是又輕又短。所謂的“輕”,就是指音節的音強比原調更小,聽起來聲音更弱更輕。所謂“短”,是指音長比原調更短。在輕聲詞中,音強變化較為明顯。如“椅子、嘗嘗、石頭、窗戶、老太太”這些詞語中,“子、嘗、頭、戶、太”,它們與單字固定聲調相比,音強明顯減弱了。
漢語的語句重音大致分為語法重音和強調重音兩類。語法重音是指根據語法結構特點重讀句子的某些部分,本身并不表示特殊思想或情感,聲音強度與同語句其他成分相比較強。語法重音大多出現在一般短句子里的謂語成分、名詞前的定語、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動詞后由形容詞、動詞及部分詞組充當的補語等。強調重音與語法重音不同,它是指為了表示特殊思想或情感而把句子某些部分重讀的現象,該重音的強度較語法重音更強,起到突出強調部分的作用。強調重音與說話人的主觀意圖聯系緊密,具有較強的任意性,同樣的語言結構由于著重點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強調重音。例如,“我在看風景”,在作為“誰在看、你在干什么、你在看什么”三個問題的答案時,強調重音分別為“我、看、風景”。
2、日語音強分析
在日語詞中,音強伴隨音高、音長出現,并隨之變化,并不具備區別意義等作用。日語作為音調重音語言,其語言模式與以英語為代表的語調語言不盡相同。日語語音學中“重音”概念,在聲音的四項基本特征中主要為音高的變化,而非音強。漢語中,重音多與音強相關,一般指朗讀、說話時句中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象。兩者概念具有較大差異,需要加以注意和辨析。這里為了方便比較,把日語語句重音放在下文進行說明。
日語的語句重音同樣可以分為語法重音和強調重音兩類。其語法重音以聲調的相對強化和弱化為主,多出現在短句或簡單句的修飾語、謂語動詞的補語、動賓短語的賓語、存在句和所在句表示存在主體或場所的名詞等。當句子成分較復雜時,一般以“修飾語與被是修飾語”的規則優先。強調重音與說話人主觀意圖密切相關,多與表提示、對比或并列關系的格助詞一同出現,如「は」、「も」等。語句重音是在日語共通語的語調中實現的,即在一個完整的句子中,音調呈現由高到低緩慢下降的趨勢,音高變化曲線類同日語假名「へ」字相似,一般稱之為“へ字型語調”。
總之,在與音強等非音質音位密切相關的“重音”概念中,不同的語言突出的特征不盡相同。漢語和日語的“重音”概念所強調的聲音特征分別為音強和音高。也就是說,漢語的詞重音和語句重音多與聲音的強弱相關,而日語的詞重音和語句重音多與聲音的高低相關。
三、音長分析
音長是聲音的長短,取決于發音體振動時間的久暫。語音的長短是指發某個音的發音動作持續的聲音。漢語普通話中音長的作用并不明顯。對漢語聲調來說,音長是除音高之外的重要要素。日語的音長主要體現在長元音和短元音的對立上,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
1、漢語音長分析
在漢語普通話中,音長的作用并不明顯,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有時語音的長短可以表示不同狀態,如同樣是一個“啊”的聲音,表示應答時較短,表示沉吟時較長。在漢語方言中,音長有時起到辨義的作用。如廣州話里的“三”和“心”區別就是音長不同。
在漢語聲調各要素中,最重要的是音高,其次就是音長。聲調的絕對音長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從普通話各調類的相對音長來看,如圖所示:去聲<陽平<陰平<上聲。聲調的聲音長短并不影響意義,但會影響對話人的聲調感知,過長過短都會導致“洋腔洋調”的聲調偏誤。
2、日語音長分析
對日語來說,音長主要體現在日語長短元音的對立中,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例如「おばあちゃん」[ oba:san ]的意思是“奶奶、姥姥”,「おばさん」[ obasan ]的意思是“姑、姨、阿姨”。這兩詞的區別就在于前一個詞是長元音[ a: ],而后一個詞是短元音[ a ]。總之,音長在漢語和日語中具有不同作用。漢語中音長是聲調中的次重要因素,不同的調類音長不同,影響到聽話人的聲調感知。音長有時可以表示對話或說話人的狀態。在有些漢語方言中,音長可以起到辨義作用。在日語中,音長通過元音長短發揮區別意義的作用。
通過以上三組的分析,可以看到漢語和日語在音高、音強和音長三方面的個性與共性。在音高上,日語和漢語中聲音的高低變化都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各調類之間地位平等。不同點是音節內和跨音節的位置差異和陰、陽、上、去和前高、中高和后高的調類差異以及音高變化的幅度差異。在音強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重音概念上,漢語和日語具有較大差異,漢語的音強特征相對突出。兩者的詞重音和語句重音分別體現為音強和音高。在音長上,日語的音長特征較為突出。日語的某些元音長短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而漢語的音長則與聲調感知、對話或說話人狀態有關。非音質音位的同與異,對漢語和日語的語音面貌產生著深遠影響,也為我們更深入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林燾.語音探索集稿[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
[2]張麟聲.漢日語言對比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胡裕樹主編.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現代漢語.重訂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王若江.漢語正音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翟東娜、林洪.日語發音與糾音[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陳昌來等.新編現代漢語[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6]丁崇明、榮晶.現代漢語語音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 增訂六版[M].高等教育出版.2017.
[8]朱春躍.日語的語句重音及其規則[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