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芷靜
【摘要】一直以來,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被“教”與“考”極度不匹配的情況所困擾。筆者通過分析一份小學六年級英語質量檢測試題試,對如何通過試題命制推動和優化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最終將知識轉變為能力并形成學科素養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試題;主題意義;能力;素養
一直以來,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被“教要這樣教,考卻是那樣考”——“教”與“考”極度不匹配的情況所困擾。目前,小學英語的絕大部分檢測題只是各種語法知識的簡單拼湊、各種考點的機械堆砌。久而久之,“教”偏離大綱,為“考”而教,我們的學生也成為了只會“考”的機器,學到的僅僅只是知識,而非能力的提升,更無從談英語素養的養成了。2020年7月23日,河源市市直小學六年級質量檢測如期而至。看著手中的這份小學六年級英語質量檢測試題,不禁感嘆——通過試題命制推動和優化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時代即將開啟。為何如是說?請跟隨筆者一起來看看這份測試題呈現的三大特點:
1.體現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整份試卷圍繞一個特定主題下的相關話題設計相應的語言實踐活動。本卷的主題是Ann去北京看望她的筆友Lily,而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的十件事情就是題目中的十道題,每一道題都有相應的語境導語。學生通過完成相應的聽、寫任務,實現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進而考察學生在語境中恰當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如,聽力部分第四題“聽錄音判斷對錯”的情境導語是這樣的:Ann is visiting Lily's school. They are in the school history exhibition room(校史室).Lily is introducing her school to Ann.情境導語的設置有助于迅速激活學生的元認知并利于學生恰當運用語言知識去解決問題。
2.體現用英語做事情。試題聽力部分4大題、筆試6大題合計10題,均是圍繞統一主題語境下所要做的相關的10件事情,分別是:Ann在Lily家里進行自我介紹;Ann談論她在北京的計劃;Ann跟Lily的家人聊天;Lily在學校校史室里向Ann介紹她的學校;Ann和Lily玩猜謎語的游戲;Ann通過電話向Joe邀約;Ann寫了一篇她在國家博物館參觀的日記;Ann寫了一封郵件給她的父母;Ann、Lily和Joe參觀北京動物園等,把小學階段所有涉及到的話題全部都融進了試題里。學生既是參與考試做題,同時,也是在學習如何運用所學完整地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為此也是考察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3.體現知識、能力到素養的轉化。試題的命制既涵括了PEP教材小學階段主要話題、知識點的考察,又體現統一大主題下相關聯性事件的問題理解、分析與解決,同時彰顯不同生活情境下語言與非語言交際行為、意圖的合理表達。讓學生通過做題,不僅學會怎么做好一件事情,而且還懂得如何讓事情做得恰當、有價值、有意義。
本次試題既注重對語言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又注重語言應用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達成的綜合考察。這樣的命題方式與內容設計,有利于推動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落實英語活動觀。可見,一份好的測試命題對教學行為能起到正向反撥作用。那么,如何結合此次質量檢測的目標和導向,在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指引下,緊緊圍繞“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進而內化為素養”這一教育目標,深入開展好教研教學實踐工作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要更新理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調整教學思路和步伐,實施有效教學。我們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同時還要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觀念,教師改變成為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同時,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探索圍繞某一具體的主題語境,基于語篇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語言學習活動,更好地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發展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促進思維品質與人文素養的提高,從而實現“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進而內化為素養”這一教育目標。
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命題研究實踐,在“既注重知識考察,又注重能力與素養考察”的測試命題理念指引下,做好各年段各類測試的命題研究與命制工作,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考一致。試題命制絕不只是專家的事,也是教師教學的一項基本功,加強命題研究,提高命題水平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
學校教育中,考試與教學是相對應的。我們無法考究“考”與“教”誰服從誰,但是如果“考”得高質,“研”得深入,“教”與“學”又豈會弱?
參考文獻:
[1]李彥子.淺談小學英語課堂變革[J].亞太教育,2016(1):40.
[2]趙玉鑫.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6(8):108.
[3]朱梅.小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英語廣場,2016(7):161-162.